“新型情感暴力”正在祸害千万孩子,也许你就是这种父母
发布时间:2024-11-07 17:38 浏览量:2
前几日,送女儿去上舞蹈课,目睹了一幕令我深思的场景。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无精打采地站在教室门口,她的母亲则在一旁不断地劝说着:“坚持一下,别刚开始就想放弃(学跳舞)。好好学,妈妈辛辛苦苦工作,花这么多钱给你报班,都是为了你好。”尽管我并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这位母亲的话语却让我感到莫名的压力。
这种“期待”带来的心理负担,远超乎想象。
这样的父母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太多,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金钱,因此孩子就必须有所回报。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这种“期待”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心理负担。有时候,这种负担甚至会比“学不会”本身还要沉重许多倍。
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成就孩子。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个女孩从小就备受父母的疼爱和呵护,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却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她在成长过程中却总是难以感受到快乐。每次想要什么东西时,她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负罪感。甚至在填报志愿时,她也不敢选择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中文专业,而是被迫选择了理科。
原来,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无意识的“付出”。他们总是告诉女孩:“看,家里最好吃、最好用的都给你了。”“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再辛苦也会努力帮你争取到。”“就报理科吧,文科读完出来不好找工作,别像妈妈一样,一辈子只能当个普通会计。”这些话语虽然充满了爱意,但却让女孩感到无比压抑和不舒服。
很多孩子不是缺少爱,而是承受不起父母的“给予”。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评论道:“当父母使用‘我是为了你’这句话时,潜台词就是‘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而我是好心的,所以要被免除一切责任和愧疚’。”换句话说,父母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而将所有的责任和负担都推给了孩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田螺为仔死”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观念。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这种过度的付出和牺牲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无法承受之重。
父母的爱,不应该成为孩子的负担。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女孩茉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母亲原本有一份好工作,但因为要照顾家人而不得不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她倾尽心力栽培茉莉和妹妹,但一旦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会不停强调自己的牺牲。这种无休止的指责和抱怨最终让茉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最终选择了自杀。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著作《情感勒索》中有这样一句推荐词:“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句话道出了父母对孩子情感勒索的严重性。无论父母的本意是什么,他们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父母传递悲情和苦难的爱时,孩子也学会了痛苦和沉重。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发出过这样的灵魂拷问:“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这种观念在很多父母心中根深蒂固。他们以为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孩子的成功和感恩,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孩子轻松、自由地成长。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艺术家的孩子学工程,而很多工程师和企业高管的孩子却学艺术。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而是放手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别致”的爱让孩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新型情感暴力呢?
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别做委屈的父母。
放弃工作回家当全职妈妈并不是孩子的错,全家人省吃俭用也不是。不要让孩子为这些父母的决定负责,心存愧疚。无论孩子表现如何,父母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用喜乐代替委屈,用微笑代替埋怨。
其次,爱孩子,不带任何条件。
很多父母习惯用“因为……所以你应该”来要求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强烈的不配得感。最好的方法是去掉任何条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心、鼓励和支持他。
最后,最重要的,是先学会爱自己。
《少年说》里有个女孩曾对整天忙碌的妈妈说:“妈妈,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这句话道出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声。父母在为自己付出之前,应该先学会爱自己,滋养自己的内心。只有内心丰盈的父母才能散发出正能量,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美好期盼。
爱,不应该成为枷锁,而应该是自由的翅膀。
如何和孩子共处、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父母毕生要修炼的功课。或许“为孩子好”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但帮助孩子活得轻松、积极乐观更是父母的本分。别忘了,爱绝不是一个沉重的枷锁,学会如何爱自己、爱孩子才是家庭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