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说,拒绝“苦难式教育”:没苦硬吃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发布时间:2024-11-19 07:18  浏览量:1

买了水果,放着好的不吃,非先吃烂的。结果,一口好的没吃着,全放烂了;一边搓着衣服,一边抱怨腰快断了,那为什么洗衣机放着不用……老一辈人“没苦硬吃”的表现被年轻人嗤之以鼻。

一位妈妈说:拒绝“苦难式教育”

小时候,长辈总是教育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他们的眼中,能吃苦的孩子,耐挫力更强,更易成功。我的父母一直秉承这种“苦难式教育”,即使初中、高中学校离家不远,我仍被安排住校,六年的寄宿生活锻炼了我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影响着我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长大后工作赚钱了,我花得小心翼翼,稍微有点享乐的想法,内心就会勾起一丝愧疚感。即使日子越过越好,出生于缺衣少食年代的老一辈难以摆脱“没苦硬吃”的习惯,不仅自己吃苦,还把吃苦当成表达爱的方式,我那享受快意人生的想法总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假期原本计划带父母出门旅游,换来的却是那句“不去,花钱找罪受”;为了省电不用洗衣机,坚持手洗,加重了风湿性关节炎;放着桌上新做的菜不动筷子,硬要吃隔天剩菜泡饭,以至于吃成急性胃肠炎住院……以爱为名的没苦硬吃,得不偿失。

与我的成长轨迹不同,闺蜜是被父母富养着长大,她觉得不应该吃对成长无意义的苦,没福不硬享,有福也切莫放纵,力所能及、合情合理地取悦自己是最好的状态。我的想法与闺蜜不谋而合。

在当上妈妈后,我决心重养一遍父母。闲暇时光,打着给孩子见世面的名头,我带着父母周边短途游,并教会他们拍照发朋友圈,体验旅游的乐趣。对于给父母买礼物这件事,我开始认真做功课。印象中母亲年轻时很美,我精心给她挑选布料舒适、款式得当的中式旗袍,她非常满意,我借此承包了母亲的四季衣橱。给父亲送礼相对简单,绿茶、红茶、白茶、岩茶……戒烟后的他钟爱香醇回甘的茶叶,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买时令罐装好茶,限制他买劣质散茶的频率。如此,一件旗袍、一盒茶叶,我用行动告诉父母,幸福的意义从来不是吃苦。

人生不过三万天,我们要学会拒绝“苦难式教育”,活在当下。

——董红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陷入没苦硬吃的怪圈,他们本可以选择平坦的道路,却非要给自己制造难题。没苦硬吃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生活中大家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吃苦?

为什么有的人热衷于没苦硬吃?

专家表示,没苦硬吃这一现象的背后,通常隐藏着4个方面的心理动因:

1.自我强化与身份认同

有些人认为吃苦是个人力量的体现和自我价值的标志,因此,即使面对不必要的苦难,他们也会选择去硬吃,从而强化自己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形象。

2.完美主义与过度责任感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认为只有通过吃苦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目标或标准。对于这些人来说,“苦行僧”似的生活成为了一种追求。

3.逃避焦虑和不安

对于一些人来说,吃苦可能是一种逃避情绪困扰或内心冲突的方式。主动承受困难,反而让他们感到自己有事可做,从而转移对内心不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关注。

4.增强心理承受力

在某些时刻,吃苦有可能是个人成长和心智发展的必要过程,直面困难和挑战有助于个体增强心理承受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吃苦是为了成长,而非感到痛苦。

吃苦不应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常态

专家表示,大家要清楚地意识到,并非所有的苦都是必要的。追求平衡、健康和高效的生活方式,远比吃苦更加重要。

在当代社会,年轻父母的消费和生活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00后这一代,流行起一种被称为“没福硬享”的生活态度。年轻人更倾向于关注即时幸福感和自我关爱,倡导“享受当下”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先苦后甜”观念在年轻人眼中显得不再适用。年轻人意识到,未来的成功和幸福并不一定能够通过当前的痛苦积累来获得。因此,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灵活和即时的生活态度,即“没福硬享”。

他们通过小额消费来提升生活品质的方式,购买一杯奶茶犒劳忙碌的自己;为生活空间增添些小饰品。年轻人用这些小举动提升自身的幸福感。他们相信,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长远的规划,更在于每一个愉悦的当下。

许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父母施加的“苦难教育”。父母一代往往以“为你好”为名,希望通过让孩子经历艰辛实现“望子成龙”的期望。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使孩子形成一种“不配得感”。成年后,他们通过“没福硬享”来弥补这种情感缺失。

“对自己好一点”成为他们治愈童年创伤的一种方式。这些自我奖励的小行动,不仅是享受生活,更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疗愈与反思。通过自我关爱,他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到了自我价值。

“没福硬享”并不等同于毫无节制的消费。他们在购物时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做到“该省则省、该花则花”。

这种理性消费观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对时间和精力的管理上。年轻人更愿意将资源投入到能带来真实快乐的事物中。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社交活动,他们都在努力追求生活的平衡。

面对“吃不完”的苦,专家建议大家做到如下几点:

1.理性思考

“我为什么要承受这些困难?它们真的对我有益吗?是否存在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我的目标?”通过理性思考,进而避免强迫自己去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2.设定合理目标

建议大家学会设定合理的、可达到的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或过度挑战自己。合理的目标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压力,同时保持积极的动力。

3.学会情绪调节

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运动或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缓解不良情绪。情绪调节有助于避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产生过度的心理负担。

4.合理分配资源与精力

吃苦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自我牺牲,而应把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任务上,避免无效的努力。

5.学会适时放松

过度努力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身体和心理产生极度疲劳。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消耗。

专家提醒,吃苦不应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常态,而应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希望大家都能够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高效地工作、学习,避免过度的心理负担。

一位网友:精打细算方为生活之道

在生活的舞台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选择。老一辈人常常展现出“没苦硬吃”的行为模式,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及时行乐。我更赞同未雨绸缪、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未雨绸缪意味着提前规划,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准备,降低风险。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储蓄,为将来的购房、养老、子女教育等重大事项积累资金。我们也可以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职业危机。未雨绸缪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

精打细算则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生活中,我们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通过精打细算,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这些资源,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价值。比如,在购物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在安排时间时,我们可以合理分配工作、学习和休闲的时间,提高效率。精打细算让我们学会珍惜资源,避免浪费,从而过上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未雨绸缪和精打细算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过着吝啬和压抑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适当地享受生活。例如,我们可以在完成一个重要项目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我们也可以在假期里安排一次旅行,放松身心,开阔视野。未雨绸缪和精打细算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和可持续,而不是剥夺我们享受生活的权利。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未雨绸缪、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存智慧。

——毛佳凯

七嘴八舌

“吃苦”也好,“享福”也罢,本质上是一种心灵上的支撑,在迷茫时是否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在焦虑时是否有把控情绪的能力,这才是我们透过或节俭或丰盈的物质基础,真正需要培养的品性和精神。——天晴

“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映射时代变迁下两代人的不同,是时代滚滚向前的动力所在。——欣妮

生活需要吃苦精神,也要有快乐精神、幸福追求。只要在合理合法、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可以寻找自己的幸福之道。——bili

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都有追寻个体生活的权利,应该互相尊重。——尔东

“没苦硬吃”也须注重方式方法,倘若不合时宜,就会适得其反。如果为了省钱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导致生病住院,反而得不偿失。——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母爱好时光》热线:0451-82898800

编 辑:雨珊

终 审:凯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