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焦虑发疯!当我成为一个“坏妈妈”,她的焦虑、厌学消失了
发布时间:2024-11-19 14:10 浏览量:1
女儿焦虑发疯!当我成为一个“坏妈妈”,她的焦虑、厌学消失了
写在前面:
《易经》里写道:“自助者,天助之;自立者,人恒立之。”很多时候自救就是自助,而自助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学习成长。现代人面对复杂又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情绪问题不断滋生,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要给大家推荐《情绪自救》这本书的原因。书不厚,不贵,很好读,它给我带来的助益却很直接。关于情绪问题,作者李宏夫在书中澄清了一些我心里一直感到模糊的底层逻辑,还给出了简单有效的方法——“情绪平衡法”,练习七天就让我看到了效果。
01
而选择看书学习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撞到了“南墙”。
我家孩子升入高三,面对升学压力,情绪波动明显,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有时候他又觉得自己之前浪费了很多时间,自责又内疚,有时跟我诉苦。我很想帮他解压,却也无计可施。其实我心里比他还着急呢!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呢?但是很多时候我也无计可施。不光干着急。有时候还会因为孩子玩会儿手机而训斥和指责他,孩子又反过来针对我,更无心学习了。
一顿操作下来,我跟孩子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孩子成绩也上不去,越发情绪不稳定,越着急越学不进去。而我也因为孩子,自己的工作无法专心完成……
后来我跟朋友诉苦,朋友便送我一本《战胜焦虑》。看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之前自己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着急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先把消极情绪转化,稳定心态,才更有利于亲子关系,进而帮助孩子解压,或者找到一些切实有效、能帮到他的学习方法或者辅导书,而不是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压力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自己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浪费在改变外在的人或环境上,那只会不断地把我们的生命推向烦恼的深渊。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意味着我们首先要从接纳自己的状况开始。”
02
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情绪不要被孩子影响,孩子的情绪也是他们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的,只有我们各自都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来,才能获得的自身真正的心灵成长,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找到方法,安定地一步步做好眼前的事。我干好自己的工作,孩子复习好功课。
学习这事还得他自己来,我代替不了他,但起码可以做到不影响他,我做好自己的工作,无形中也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无形中,给他树立了榜样。
《大学》里也有这样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读了这本书,我情绪安定下来,也感觉有智慧了一些(哈哈),也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接着行动起来了。
《战胜焦虑》告诉我说,抗拒焦虑情绪并不能让我们内心获得安宁,也无法静心做好自己的事。而压抑情绪会造成另一种身心伤害,甚至会生命。
03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稳定情绪呢?《战胜焦虑》给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情绪平衡法。
第一步,看到情绪。“觉察到自己有不愉快的情绪出现时,我们要对此保持觉知”,比如焦虑的情绪,那就清醒地看到“我在焦虑、着急”。
第二步,允许消极情绪存在。消极情绪不是洪水猛兽,不要害怕它。好情绪坏情绪本质上没有差别。
第三步,不抗拒并接受情绪。更进一步的允许。所谓的坏情绪是心理的防御机制,像红绿灯一样,提醒我们要检查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是改变的契机,当接受的那一刻,改变已经发生了。
第四步,释放情绪。通过以上的过程,我们就能引导情绪发生改变了。像疏通了堵塞的河道一样,让情绪流通起来,转变成积极的能量。
具体的做法是,当一种情绪出现时,我们可以这样做,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一个安静的角落,卫生间、楼梯间都可以,如果实在无法离开,就低下头,在心理上离开当下让人情绪失控的人事物。
然后把当下的情绪用“你”来代替,不管是愤怒、焦虑还是恐惧,在心里默念以下四句话,并配合上呼吸。
1、深吸一口气,心里默念:我看到“你”的出现。
2、然后停一小会,缓慢有力地把气呼出,心里默念:我允许“你”的出现。
3、然后再深深吸气,默念:我接受“你”的出现。
4、最后呼气:我现在愿意释放你。
四句一轮,根据自己的情况练习几轮,五六分钟后,情绪基本会稳定一些。
通过这个小练习,我慢慢释放着自己的情绪,坚持了几天,情况果然得到了好转,不再胸闷气短,有事就上火了。
《战胜焦虑》里还有关于“情绪平衡法”的更详细的指导,以及底层逻辑的阐述。
通过这个方法的练习,我慢慢缓解了焦虑情绪。也进一步帮助引导孩子面对他自己的情绪。想想如果我自己都像没头苍蝇一样特别焦虑,心态不稳定,那么我的很多做法看似为他好,也不一定有效,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作为父母,我们心态好了,才能助力孩子。
《战胜焦虑》这本书帮我找到了一个拯救自己焦虑情绪的“把手”,就像溺水的人拿到一个救生圈,不再瞎扑腾,戴好救生圈,看到了得救的希望。正如书中所说:
“情绪本质上无好坏之分,从心理层面来说,它只是代表我们内心的能量导引,不再设法消除改变它的时候,改变已经悄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