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复出夺冠,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不怕跌倒

发布时间:2024-08-29 03:36  浏览量:18

BLUELION

巴黎奥运会结束10天后,已经阔别泳坛四年的老将孙杨宣布复出,并且在随后的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中一举夺金。

随着热度的上升,一张孙杨之前在国外训练时与妈妈的短信聊天记录曝光,两人“互呛”式的对话让大家直呼温馨有趣,也体现出其母子间关系的和谐亲密。

亲子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但极其重要的话题,它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纽带,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像孙杨这样懂事优秀的孩子是许多父母羡慕的,但应该怎样去处理亲子关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让我们听听知名心理咨询师,畅销心理学图书作家冰千里怎么说。

本文选自冰千里作品《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第三章《优秀的孩子,被满足的父母》中的《如何让孩子变得优秀》

允许孩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如今,“空心病”越来越“少儿化”,甚至出现在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简单而言,这种现象就是“无意义感”,包括但不限于“抑郁情绪、自卑、自闭、情感麻木、空虚”。一个内在自认为优秀的孩子,首要标准就是“他活着是有意义的”。他深知为何而活,并以此为信仰,且这个过程充满了价值与成就,即便有很多挫折也会努力克服,克服本身也是快乐居多的。

那么,“无意义感”的来源就再明显不过了:

第一,活着是为了他人;

第二,没人在意我这个人本身。

换位思考,如果我的价值都是为了活给别人看,承担别人的情绪,按照这个世界给我的安排去做,那我一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意识不到毫无意义”,因为没有了“我”,何来思考呢?我就只是觉得活着很空虚、很孤单。因为他人只是在意我飞得高不高,没人在意我飞得累不累,这样的关系越多,我就越孤单,“没人看见我”。

让孩子给自己赋予意义究竟是什么?我的女儿从一年级开始着迷手工制作,没有任何人教过她,她会自发查资料、学习和制作。三年来,她几乎每天都会制作各种小物件,并把每件物品展示给我们看。有天,我开玩笑道:“给你报个手工课咋样?或者报个班精进一下?”她连忙摇头,还有点怕。是的,“做手工”就是我女儿给自己生活赋予的意义感。其间,她完全独立、完全自由。

允许孩子在生活中

至少有一项他完全可控的东西

允许孩子在生活中至少有一项他完全可控的东西,或至少不反对,就是协助孩子给自己赋予意义感。

这里,你也许会想到网络游戏,但那又怎样呢?你所担心的主要是怕他耽误学习而已。然而,一旦你想把孩子的意义感据为己有,他的意义感就会丧失。比如我想给女儿报手工班,也许这会让她的手工成品更加美观精致,但也可能剥夺她的意义感,就本质来说,这个手工可能就不再是孩子心里想要的手工了。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对待孩子切莫“矫枉过正”

有的父母会无底线地给孩子自由,对孩子盲目支持接纳,生怕任何形式的控制会给他带来伤害,这在本质上就是“忽视”。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恰当的管教意味着安全。这很悖论,但孩子内心的事实是:“我讨厌被控制,但又希望父母对我有所要求,这会让我觉得被关注,同时又希望当我达不成他们的要求时,也是能够被允许的。”这个心理的重点在于后者。

比如,你规定孩子玩20分钟游戏,当他偶尔玩了半小时的时候,这也没什么大不了,你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也没有给予巨大惩罚——这个过程,叫“自由”。

所以必须要管孩子,只是别把管教演变成控制。

比如这三种情况就必须要管:

第一,孩子主动求助;

第二,孩子的情绪与平常反差较大;

第三,孩子的社会功能失调(比如辍学、生病、严重失眠、饮食障碍等)。

“控制”与“放任”之间有个连续谱,你要根据自家情况找到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你的位置,切莫左右摇摆或轻言放弃。

为孩子提供一个

适合发展优秀的家庭环境

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发展优秀的家庭环境。孩子要发展出真实的优秀,必须要有一个匹配的家庭环境氛围。

这个环境包括两个重点:

首先,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身教大于说教,关键在于你不是故意做给孩子看,让他以你为榜样,而是你本就是这样的人。

举个例子,你本人也在内卷,但你少有抱怨和沮丧,因为你对手头的事情是那么热爱,是不需要他人要求就能自觉地热爱。为热爱的事情努力就不存在内卷,因为内卷是一种不得不去努力的事情。你的这份热爱恰恰来自你的自主选择而非被迫选择,来自你的真实兴趣而非仅仅为了赚钱。把爱好变成事业是这个世上最值得做的一件事,而能完成这件事的人,刚好就是不被外界限定的人。

此时,你面对困境是如何应对的,是如何保持活力的,是如何维护边界的,是如何独立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关系的——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一个屈从他人的人,是一个总是带着怨气工作的人,是一个无法处理自己情绪的人,你难道还指望孩子有多优秀吗?

其次,你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婚姻不必追求完美,但要避免陷入一些糟糕的状态,如冷漠、冷战、疏离,或者不停的争吵、谩骂。

至少要做到这两点,才说明你给孩子提供了“发展优秀”的家庭环境。你看,其实这两条和孩子半点关系都没有,只是你与自己的关系质量、你与伴侣的关系质量。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可以喜欢孩子的优秀,

但不要厌恶孩子的平庸

孩子认为自己优秀的前提,不是你觉得他很优秀,有多爱他,而是当他觉得自己不优秀时,不会被惩罚、被嫌弃。在没被扭曲之前,孩子本身有足够的创造力,他可能喜欢钢琴并乐此不疲,但你不喜欢,因为你觉得它没用,孩子绝不会考虑它“是否有用”——你与孩子的出发点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

“控制”由此产生。你非要让孩子去喜欢、去热爱你觉得有用的、有价值的、有前途的东西,比如为各种考试、加分项目忙碌,你就折断了孩子的喜欢。勇敢的孩子会“反抗”,他宁愿放弃钢琴也不要满足你的要求。

另一部分孩子选择了“顺从”,唯命是从。对他们来说,不存在我喜不喜欢,只存在你喜不喜欢,有时还会因为你的喜欢而装作喜欢,活出你想要的优秀的样子。

这部分孩子将来可能有以下三种倾向:

第一,现实很优秀但内心空虚、迷茫,因为他从未为自己活过;

第二,继续坚守他人的评判标准,继续投射给他的孩子;

第三,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发展到病态的程度,总之,就是没法继续完成别人眼中优秀(此刻已经演变成自我苛刻)的使命了。

我的观点,清晰而明朗:

人就此一生、短短的一生、唯一的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从没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活过,更大的悲哀莫过于他本人还不自知。

优秀来自“试错”

“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说这句话的人充满挫败、绝望、无奈,但也有种“悲壮”,因为他正在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活绝不是放纵、任性、自我沉溺,而是在大规则下尽可能让符合自己心意的状态多一些、再多一些。

每个人总在照顾外界与照顾自己之间寻求平衡,不应绝对化,也没法绝对化。本质上,人总有一死,这就是最大规则,但你不会因为这个规则而放弃生活。人都在绝对无意义中寻找意义,都在绝对规则下寻觅自由。

所以,别怕孩子自主选择。实际上,自主选择往往意味着孩子有着坚定、强大的内心。即使他们做出了不同寻常的选择,他们也将从中体会到生活别样的精彩与意义。

但是,这并不妨碍你要去“干涉”孩子,你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想法、计划和打算。你也可以告诉孩子你希望他过怎样的生活,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希望他能满足你的愿望。你甚至可以恐吓、攀比、吓唬、控制孩子——因为这些都是你的需求。孩子也许会如你所愿,不过我相信,他们更喜欢不去满足你,除非被你激发出更大的恐惧和愧疚。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希望你尊重这个和你一样的生命,尊重他的选择,即便他现在并不知道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你要给他机会去“试错”,允许他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摸爬滚打,给他时间和耐心,允许他为了抵达梦想历经挫败。

世上没有捷径,孩子必须自己去经历他的人生之旅,父母根本无法替代,也无法拿着自己的经验来让他“避大坑”。唯有亲身经历过的才是自己的,才会变成独一无二的经验,而听说的、被灌输的,往往是“知易行难”的虚幻认知。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