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那个松弛感超强的妈妈,悄悄把女儿送进了斯坦福

发布时间:2024-09-10 21:48  浏览量:16

常有家长问我,你每年都要聊那么多名校牛娃,这些父母都有什么共性?

蔡崇达在《命运》里写道,树意识不到它的根,树枝和树叶欢快地迎向天空,但树的成长、伸展其实来自于它的根,泥土中的力量引领着我们向上。

而在千姿百态的家庭背后,常被忽视的「根」就是穿针引线般的相似之处。随着我聊过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个「根」也越来越具体:

一个情绪稳定、不把自己人生压在孩子身上的妈妈,才是在有限选择里支撑孩子前行的隐秘力量。

是不是有点鸡汤?但听完我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或许你就明白了。

这一期#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 主人公「斯坦福妈妈」Lina的讲述里,没有戏剧性的爬藤故事,没有大众追捧的名校公式。她说,她只是做到了一个妈妈该做的六字箴言——鼓励、陪伴、尊重。

Lina最常说的一个词是「坚持」。

就像学英文这件事,从最简单的you and me开始,她陪着孩子坚持好几年,每天10个,每年就是3650个,而托福单词才8000个,在一点一滴里实现巨大的进步。

「我给孩子做过一张打卡单词表,好几百家长问我要过,但是至今为止,我几乎没听到谁跟我说坚持背完了的。

很多时候家长瞎担心,干着急,只要把时间线拉长一点,把担忧转换成小小行动,做好关键,焦虑就可以迎刃而解。」

成为女儿的伙伴

自从女儿去年拿到斯坦福录取后,我身上就有了一个标签「斯坦福妈妈」。

我自然为孩子取得的成就自豪。但另一方面,比起将孩子的名校标签成为自己的光环,我总觉得这是孩子的人生。

在她成为旁人眼中的骄傲之前和之后,她都是我最爱的女儿。我更愿意意称自己是女儿的伙伴。

当然自然很多家长来问我,你是怎么做的规划?我并不是一个所谓以终为始的家长,我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若是一早将名校期待压在什么还不懂的孩子身上,这对她并不公平。

我们是十年级暑假才决定申请美国,在加拿大公校读书的女儿SAT首考就考了1570,她准备好了,那要不试一试冲刺美国大学吧?

这样的思想从我年轻的时候就有了,我并不是一个会为了孩子无条件牺牲自己的妈妈,我多年前去了加拿大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

我也见到了很多陪读妈妈,为了孩子而出国,有人来咨询我,我就一直说,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家庭做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韩剧《妈妈朋友的儿子》,一个从小优秀读了伯克利进了名企最终选择辞职却被妈妈说丢脸的女儿心声。

当时,因为个人规划,我去了加拿大,刚开始两年,我一人在温哥华,读了当地翻译的文凭,做过翻译,后来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女儿在国内读书,我的设想是,等她到国内五年级学好中文后,再来国外学英语。

她从二年级时开始学英语,频次不高,每周一到两节,当时每周我和女儿视频,发现效果并不如预期。到她三年级的时候,在一次语文课作业上,用的形容词不在规定范围内,答案就被判错了。

直觉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

于是,女儿就比预期提起那了两年过来,但是换个环境,真的就会好吗?这或许是所有像我一样奔赴他国家长的误解。

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任何学校,都有好学生。

学校是重要的,但是背后站着的家长更重要,如果寄希望于外部力量,可能就跟打地鼠一样,出国后曾经的问题并没有消失,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

英语零基础,她一开始上的加拿大公校,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国内教育是从难到易:从孩子小时候就密集式输入知识性内容,课业多、难度高、作业做很晚,很多孩子的能量就被榨干了。等到大学弦松了下来,很多人孩子会陷入了迷茫。

加拿大则相反:小学到初中躺平,8点上课、3点放学,公校没啥作业,私校到五六年级才有作业。一到高中,课程难度急速往上走,每一个年级就是一个大跳跃。到大学又往上跳几级,本科是最艰难的时候。

我知道摆在我面前的最为关键的事,就是利用好课外时间,陪着孩子她迈过英语的难关,建立她的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她要慢慢掌握自己的方向盘。

■女儿刚到国外时

一天10个单词却很少有人能坚持

于是,我综合参考了孩子的书本和市面上的单词表格,给女儿做了一张英文3000常用词汇表。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每天放学后,她首要任务是背10个单词,一开始就是最简单的you and me,周日检查前六天背诵的60个单词,从不间断。就连过春节的时候,这件「小事」也得坚持。

前两周,女儿觉得很轻松。

但等到第八周累积到500个单词,她的正确率开始下降,也开始想放弃了。这个时候,我这个妈妈要做的就是陪着她,遇到难题怎么解决,比如怎么有方法地把不熟的找出来重点复习。

在这样一次次的进步中,这一年里,她背完了3000个单词。

而且在一开始的几次难关过了后,从10个单词背诵法里,女儿尝到了甜头,在学校也得到了大量的正反馈,背单词成为甘之如饴的习惯。

她自己控制进度,开始学会自主学习,基本不用督促,甚至还能来激励我。后来,她用同样的方法学了法语与日语。

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了八年,直到10年级暑假考SAT,她已经背到了第6本20000个英语单词,就不再继续了。

听过我的故事后,很多家长都问我要了这一年的3000词汇表(注:文末可以领取),但是直到现在,我从没听过任何一个人告诉我背完了。

最大的阻碍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一些家长希望暑假搞定3000个单词,结果一个月就忘掉一半;一些家长看孩子背单词很焦虑,就暂停一天、明天再背,结果不了了之。

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就是孩子无法坚持,但是试问下,我们自己坚持了吗?成年人都做不到的时候,为什么要求小孩做到呢?

在我女儿背单词的时候,我也会一直在旁边学习,读书,跳出我的舒适区,让她看到妈妈也在努力,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更有价值。

女儿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有一次跑步比赛,放学后所有学生绕着操场跑,20分钟内跑多少圈就能得到多少冰棒。女儿第一天累得够呛,不怕,我们一起跑。

健康第一、学业第二、其他靠后,一直是我们全家的理念。

渐渐地,三周后,她就跑到前几名,特别有成就感,直到现在,跑步还是全家热爱的运动,我们对田径比赛也开始如数家珍。

此外,健康除了充足的体力,还要有独立生活能力。虽然女儿高中阶段IB学业很忙,但是从小她该做的家务必须要做的,包括有时会独自一人在温哥华生活,自己买菜、做饭、打扫花园,一切操持地很有条理。

当我们发自内心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而不是一个「成绩工具」时,才是教育长期主义的内核。

进入斯坦福后

人生也没有一帆风顺

在诸多童话故事里,进入名校,自此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事实却是,挑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少。

开学过海关的时候,边检人员问她:你去美国哪个大学读书?当说出那个名字,她说感觉好不真实,真的要去那个牛人辈出的斯坦福了吗?

在这之前,她经历了一次被藤校全拒的惨痛经历。

在斯坦福发榜前一天是藤校Ivy Day,她每打开一次邮箱,跳入眼帘的都是同样一封冷冰冰的拒信。我和爸爸已经默认了藤校梦碎的事实,斯坦福的录取难度更大,开始讨论接下来要怎么办。

没想到,却在第二天「审判日」收到了斯坦福的「恭喜」,仿佛她一路干涸的沙漠走到了绿洲,最后开出了个大奖。

所以,这也是我觉得「斯坦福妈妈」这个称呼玄之又玄的原因,也跟这个有关——

在很多人的眼中,跟清华北大录取一样,只要你能拿到斯坦福录取,就能拿到同级别大学录取,可以分享诸多养娃的成功经验。

但事实上,斯坦福是唯一也是最后的录取,TOP20录取是玄学、没有标准答案,又何来标准规划一说?

而在这样的心态下,她陷入了「冒牌综合症」,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后来大一开始找实习,她学业和求职两头兼顾,忙得不可开交,有几次视频通话的时候,话里都带着哭腔。

她很纠结,如果把时间都投入在找offer上,就没有时间写论文,学校GPA就不能保证,怎么办呢?她发现,「很多提前拿到很好offer的人,每天只睡4-5个小时。」

但这并不符合我们从小教她的理念。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她想通了:我们不必和大一就拿到offer的同学比,在健康和工作之间,她最终选择了前者,而且大一没有offer,可以大二再拿,每个阶段都有优先级。

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们种子她心中的种子发了芽,真的不用担心了。

而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相比我教给她的,她给我的影响也很大,这是一段开心的冒险。

她每每从书里看到好玩的,都会和我分享,我也把自己看过的故事分享给她。到了初高中,我们一起分析和讨论故事的情节和漏洞、比较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

她爱上动漫后,我也试着去接纳这一体裁,发现我之前的误解有多深,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这些点点滴滴都组成了现在的她。

就以功利的角度来说,进入斯坦福后,她找招生官拿到了当年的履历打分表,想看看为什么是自己能被录取。

她发现,最重要的因素竟然是补充文书。「我写得从来没有如此畅快过,感觉就是对了」。一开始想走常规文书路线,最后用了奇幻风格的一版,也是自己最得心应手也是最舒服的一版。

她在斯坦福读的专业是英语文学和写作,回想刚来到加拿大时的英语零基础,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对我来说,升学不是孩子的终极目标,在升学前,她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哪怕进入斯坦福,人生也从不会一帆风顺,父母教会孩子的是如何用独立的个体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而要做到这一点,也从没有捷径,绝非只有经济付出,为孩子找到最好的机构、最好的资源就可以解决。

我每天都要问自己的,就是很朴素,看似很容易,却总是被外部压力带偏的那几字——

鼓励、陪伴和尊重。

——谷雨星球本日福利——

#100个中产妈妈故事持续上新中扫码加入谷雨小会限时领取Lina的3000词汇表一起抱团养娃,做内卷下的长期主义者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