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们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4-04-30 19:32 浏览量:26
之所以标题说“陪读妈妈”,因为在清迈读书的中国孩子,八成都是妈妈带孩子的组合,爸爸在国内搬砖,少有一家人都过来的。(当然其中很大原因是一个孩子只能有一位家长申请陪读签)
其中一些妈妈之所以来陪读,并非发自内心的选择,而是爸爸的决定,等于成了家庭内部的“外派员工”。
曾经在坦桑工作目前定居日本的好友,她听了那些妈妈的抱怨后觉得诧异,感叹说,“我多希望有个老公把我派到清迈去陪读啊!可太爽了吧!”
我也觉得一个人在清迈东逛西走探索很有意思,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毕竟每个人性情不同,对有些人来说,无异于把她丢去孤岛,切断之前所有的社交网,从头开始学习一切新的规则。
偶尔一个人爬山去帕拉寺我观察到的妈妈里面有两个极端,有的出来后觉得百般不好,只想回去;还有一些出来后觉得一身轻松,哪哪儿都好。
有一位曾经生活在香港的韩国妈妈,她说来清迈半年后一直哭,每天都觉得很孤独很无聊,也没有工作在这里,生活重心完全割裂了。有中国妈妈表达送完孩子不知道做什么好,觉得时间过得好慢;也有在家长群里发问的“大家白天都干什么?”
每个人对于社交的需求值是不同的。有些人需要向外汲取能量,有的人可以自发产生能量,有的人向外,有的人向内。
对于陪读妈妈来说,能否长期在海外和孩子一起呆下去,自己情绪问题的重要性可能凌驾于孩子之上。
换句话说,你自己开心了,传递出来好的情绪,孩子才会跟着开心。
一个人探索各种新的咖啡馆身边不乏有读了一学期就转回国的,大人小孩都不适应。许多人出来前可能根本没来过泰国,对清迈也毫无了解,只是听了朋友转述或者网上的推介,就把过往生活清空,全部身家搬过来。结果闹了一通,损失了钱不说,还来往折腾得很累。
还有一类是父母在国内,只有老人带着过来读书的,也很难久呆。要落地生根、长期住下去,就必须整个家庭中心都转移过来。
不论事业、家人,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羁绊越来越深才行。加上老人本身这个年纪单独去国外生活就很吃力(关键要照看孩子,纯粹养老就很香),生活习惯也不适应。
逛泰国本土菜市场清迈美宝特别多,来这里也算是性价比较高的幼小阶段衔接。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清迈充其量只是个过渡站,花更少的钱,先把英文基础打好,等到初高中各自纷飞,去欧洲去美国,再不济也要去加拿大新加坡。
大多人都是抱着暂居的想法,没有考虑融入泰国,仍旧呆在中文的泡泡圈里,点飞象的中国外卖、每周五去云南市场采购(我认识不少人根本不会尝试没见过的食材)。
对于居住在泰国尤其曼谷、清迈来说,真的很浪费!去享受国际化、多元化的生活氛围才是在此生活的价值啊。
如果你打算带着孩子来泰国读幼儿园,我有一些过来人的建议。
我们很爱的三兄弟有机农场餐厅1 你对泰国了解多少?
千万不要看了几个小视频就贸然搬过来,一定要亲身来体验下,反正现在来去自如又免签。
我广州的盆友就是先带公婆和孩子来清迈旅居一个月,让每位家庭成员都感受下,再决定是否来读书。包括衣食住行,尤其是“食”,能不能习惯,还有天气。别人眼中的好,不等于是你的爱。
2 家庭生活怎么安排?
如果一家人都能自由职业,或者已经财务自由,全部搬过来那最好不过。但大部分家庭面临的问题是,全职妈妈陪读,爸爸在国内赚钱,两地分居的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签证的确很难覆盖父母双方。
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从清迈搬去曼谷的原因,清迈回国的航班太少、地点也有限,对于我们家庭团聚很不方便。
目前我们家就是(深圳-曼谷)2个多小时的飞行距离,就跟深圳飞上海差不多,想从前队友每周出差也这样飞,无非就是多过个海关而已。
3 对小孩是否抱有过高期待?
说白了,中国人来泰国,大部分都不是冲着快乐教育来的。这里的培训班更便宜,花一样的钱,能给小孩上更多课。如果目标都是要去国外冲藤校,那无论去哪里都是会卷的。
就像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我在上东区做家教》,作者是一位曾给纽约上层富豪家庭孩子做家教的老师,你会看到那些被有钱爹妈塞进私立名校的孩子,每天都由司机接送去学不同的东西,再有家庭老师帮忙follow学校作业,行程表比明星排得还满,很多小孩都有一些心理和精神问题。
看完我和作者有一样的疑惑,那些已经跻身上流社会、财富自由的家庭,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去学艺术学历史、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是仍旧要把他们拉回华尔街去做银行家,去继续父母的轨道。什么运动、乐器,无非只是进入名牌大学的筹码而已。
倒是庆幸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没有那么多预设的道路,父母也没能力替你安排好一切,反倒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所以,来之前搞清楚自己的目标。你是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多元自由的学习环境,还是准备来这里鸡娃?期望孩子能很快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结识不同国家的同学?以后准备回国还是索性呆在海外?
泰国的国际学校不能包治百病,要对将来的路径有清晰的认识。幼儿园当然可以随意,玩几年回去无妨,但小孩年龄越大,试错成本也越高。
我来这里,是希望用更好地心态去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人,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有更多信任、更多微笑的环境中,去认识世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