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吵架时,骂人先骂对方的妈妈,而不是爹?怎么流行起来的?
发布时间:2024-10-18 07:38 浏览量:16
大家伙应该都听到过这么一句骂人的口头禅吧:
某某某,你T妈D专门不干好事,这衣服上的洞是不是你弄得?
如今,这什么妈D,甚至已经上升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国骂层面,便是连路边的小屁孩,时不时都会冒上这么一句‘经典国粹’来‘凑凑热闹’。
当然,咱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把它当做了口头禅,也就是习惯了的一种口头表达语气,其实并没有真的想骂人,就是随口那么一说。
其实便是连我自己也因为这句口头禅,而没少被妻子批评过,好在,咱现在已经改了,有错改之,善莫大焉,你说是不是?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
拥有着华夏民族优良传统的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在骂人的时候,喜欢用‘妈’,而不是爹呢?
听咱掰扯掰扯,您就明白了。
第一,在国人眼里面,家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家国家国吗,这其实是根植在我们每个人血脉深处的,说白了就是不管你在外面受了多大的累,多大的委屈,多大的伤害,只要回到家中,这些个乌七八糟的东西,便都会被统统剔除干净。
因此,不是有那么一句老话么:家是避风港,家是康复湾,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减压地......
而母亲,往往都是家庭当中那个充当情感连接的纽带,说白了就是一个精神领袖。
所以,问候母亲的行为,一定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这代表着对方在攻击咱们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按照《孙子兵法》中的说法,就叫:上战伐谋,攻心为上......而若刘能的说法,即:往祖坟上刨——
您说,这岂是一般人能受得住的,兔子急了还要人,但凡有点‘战斗力’不跟你拼命才怪。
因此,这骂人带‘妈’,实则就是打蛇打七寸,几乎就是万金油,就是攻心必胜的绝佳战术......您说,如此好的‘战术’,换谁不会拿来用呢?
第二,从咱们国家奉行的儒家文化来看,非常讲究父子、君臣、夫妻、兄弟、还有朋友这五种关系。
虽然说这5种关系里面,肯定是君主最大,但是归根结底,再大也一定离不开的就是父子关系。
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尤其是在过去那个以长男为尊的父系社会之中,父亲就是天,所代表的就是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话语权。
所以,如果‘慰问’一位父亲的话,其实慰问了他的家,甚至是整个家族。
嘴巴是的确是过瘾了,但是这背后的结果,可是所承担不起的。
可是你又憋不住,又想不吐为快,怎么办?
便只能改为了慰问母亲——
比如《战国策》里面,面对使臣的斥责,齐威王很生气的说一句:
“叱嗟,而母婢也!”
——哼,你妈就是个奴婢!
第三,从百善孝为先出发:
大家应该都清楚咱们国家对于孝道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件国家社稷大事。
《礼记》当中记载: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
说白了即:
最大的孝道就是要赡养父母与老人,如果你顺从这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规矩的做人,那你就叫做顺从人伦;反之,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你就叫违背人伦,甚至你连人都算不上。
另外,就为这,在中国古代还特别制定一个察举制,就是在选聘官员的时候,要看这个人到底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不赡养父母与老人,能力再强都不予录用。
也正是因为孝如此重要,所以骂人父母,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反驳,那就是不孝,特别是母亲,作为生育自己的人,实际上慰问你的母亲,就等于间接的慰问了你自己。
所以我们说骂妈这个事,就这样衍生出来了......其实就是攻击对方的一种最恶毒手段。
综合来看,骂妈这个事,还是离不开我们中国的文化因素,当然我们说这些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可能并不是真的会指着人骂,但当大家情绪上头的时候,咱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换一种表述方式......
毕竟不光彩,您说是不是?
谢谢观赏!
关注我,总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