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做个“家乡宝”,也挺好!

发布时间:2024-10-25 16:44  浏览量:14

故乡

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

深厚的眷恋仅仅从两个字中就能延伸万千

良好的自然生态

淳朴的民风民俗

曾让云南一些群众自称“家乡宝”

不愿离开家乡谋发展

而如今的云岭大地

浓浓的乡愁正变成一张张回乡的车票

逐梦乡野的返乡青年

正把“眼前的生活”变成“向往的生活”

从逐梦者到筑梦人

一批批返乡者

正在为乡村注入无限活力

也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精彩

在云南做个“家乡宝”

也挺好!

在楚雄州,彝绣产业的发展,让很多绣娘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引路人。通过“小小绣花针”让“妈妈”能留在家,在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关爱、居家妇女增收等难题的同时,切实将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2023年,楚雄全州5.7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2万元至4万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全州彝绣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绣娘们凭借自己精湛的手艺、踏实肯干的精神,在家绣着花、带着娃,养好了自己的家。

30岁出头的韦春妹家住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安康社区,这个社区是县里易地扶贫搬迁城区集中安置点,曾经,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10月初,韦春妹到新开办的云南裕方辉制衣有限公司当女工,预计每月能稳定收入3000多元。自从制衣厂落户社区后,吸引了不少远在省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富宁招“小商”破解群众“家门口”就业难题,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拓展县域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成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

深秋时节,走进普洱市思茅区云仙乡大石头村工业辣椒种植园,红彤彤的辣椒挂满了枝头,长势喜人,村民们有说有笑采摘辣椒,种植园里洋溢着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我家种了4亩工业辣椒,预计产量5吨,收入4万多元,忙不过来时我就请附近的村民帮忙,他们每天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100多元的收入,解决了想顾家又想找工作的难题。”正在田间采摘的村民胡振宏说。近年来,普洱市思茅区人社部门以工业辣椒新产业为切口,搭建用工平台,进一步规范用工主体,提供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技能培训等服务,持续提升村民就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与就近就地就业双赢。

近年来,昌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逐步推进建立“公益性县级零工市场+乡镇政企就业驿站+15分钟村级就业服务圈”三级服务体系,贯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纵向延伸。2021年,湾甸就业“幸福里”社区建成,截至目前,通过就业“幸福里”社区务工300人,平均就业时长3.26个月,其中1家企业57人就业时长超过6个月,务工人员平均务工收入4308元,就业“幸福里”社区依托干热河谷独特自然条件,不仅强化了农业产业链,更成为了务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加速器”。

玉溪市红塔区零工市场以云南(玉溪红塔)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建设运营载体,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创新、高效、全面的服务模式。自正式运营以来,红塔区零工市场累计服务企业1600多家,发布零工岗位80000余个,为24000余人次提供求职登记咨询服务,成功助力5200人次实现就业。

“大家看,这是我们的团结小花生,颗粒饱满、口感纯正、入口回甜,喜欢的家人们请赶快下单……”在昭通市绥江县南岸镇互助村,农民们“变身”带货主播,竹笋、茶叶、团结小花生,甚至活蹦乱跳的大肥羊,成为直播间的“主角”。据了解,南岸镇大部分村组地势山高坡陡,到县城、集镇路途较远,农产品“变现”困难。为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南岸镇通过组建公益直播团队,开设“南岸赶集”抖音平台,以直播带货形式把更多优质农特产品卖出大山,有效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在广阔的云岭大地上

归乡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有人追着瓜果成熟的时间度过四季

有人用全新的视角讲述“三农”故事

有人用自己的双手“解锁”致富的密码

……

新时代的归乡不再是无奈

而是一种新的热潮

也是奋斗的目标

未来

越来越多的云南“家乡宝”

必然会汇聚成建设新时代乡村的磅礴之力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海报摄影:王世涵 边紫璇 王雁 曾三东 董夏泓 李海球(部分为云新闻资料图)

编辑:谢祥睿

设计:林显富

审核:郑海燕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