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贵族学院”倒闭!最开始鸡娃的80后,现在已经撑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4-10-05 22:36 浏览量:14
曾经最热衷“鸡娃”的那批人,现在已经明显地“鸡不动”了。
也仅仅是几年之前,在“海淀妈妈群”或者“朝阳牛蛙群”里,聊天记录的关键词不是“白思、红思、集训队”,就是“创新A+、优才小优、朴新A班”,或者就是“PET、XCE、八少八素”以及“牛蛙、鸡娃、素鸡”。
而这些堪比特种工作“黑话”的名词后隐藏着的,除了娃们五六岁就能操着一口美式英语,侃侃而谈对AIoT的看法之外,更多的则是国际学校或者“XX书院”,动辄六位数的昂贵学费。
然而从今年起,这些群里不可避免地开始讨论起了一些别的,不那么和谐的话题。
比如,北京房山的诺德安达倒闭了。
再比如,深圳厚德书院拖欠千万元房租,濒临倒闭。
除了这些头部教育机构之外,不少旗下具有数百家连锁分店的“鸡娃”机构亦风雨飘摇,不断缩小规模,多家门店合并算是“毛毛雨”,更多的则是整个机构直接关停。
需要决定市场。
导致这些机构的蓬勃发展之路突然急转直下的,正是曾愿意为“鸡娃”买单的中产阶级们,实在是“鸡不动”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它代表着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我们倒是可以来讨论下。
首先,我们有必要来聊聊关于“中产阶级”这个特别的群体。
不同于“草根”,他们也许来自于社会最底层,但是绝对不愿意安于现状。即使是扎根于黄土中的“草”,他们也不甘心面朝黄土,总得积极向上,一路指向蓝天才行。
来自某西部地区,现居崇明的Zoey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的原生家庭并不理想,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一辈子没出过县城。Zoey16岁以前,对于“大城市”的想象,仅仅来自于家里那台大屁股电视机里,偶尔会播放的港剧。
当然她是没什么机会看电视的,因为时间基本上要用来温习功课。
唯有读书,才是捷径。
Zoey从小就坚信这一点。
而每天上了强度的学习,带给Zoey的,确实是足够丰厚的回报——高考填报志愿时,她信心满满地填上了那所位于上海的知名学府,并且毫无悬念地考上了,成为全村唯一一个戴着大红花,由村支书送上大巴车,送到高铁站,敲锣打鼓地走上离乡背井之途的年轻人。
大学毕业之后,Zoey顺理成章地留在了上海,进入了某家“大厂”工作。
正逢互联网跑马圈地的扩展期,Zoey的事业进展得格外顺利,月薪可以拿到好几个W,年底更是能享受到相当于3-5个月薪水的“年终分红”,更别提还有大厂答应给她的股权了。
那可是原始股!
于是Zoey的生活,忽然就成为了父辈“想都不敢想”的样子。
也不是市区的房买不起,实在是沪C别墅更有性价比。反正上班时间弹性自由,只要名下有块正经的沪牌,通勤一个多小时就当是看风景。
家里也请了阿姨,帮忙打理家务,送娃去上国际幼儿园,放学之后还有钢琴和跳舞要学,周末的口语课和马术课更是必不可少。
于是,Zoey的人生就这么看似牢固地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扎下了根”。
Zoey的故事,刨去细节和坐标,就很有“中产阶级”的代表性——作为处于社会结构中间位置的中产阶级,大多是通过自身努力才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
不管他们来自草根或者是稍高的阶层,他们都是深知社会竞争有多残酷,自己这么一步步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左冲右突杀出重围,担心下一代会“跌落阶层”。
然而就目前的教育资源来看,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学校和机构中,这些机构和学校,对于学生的选择也是有“门槛”的,只有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取这些有限的优质资源,被培养成为更符合大众认知的优秀人才。
因此,为了确保孩子能够维持或超越现有的阶层,中产阶级就会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希望孩子在学业成绩、才艺特长等各方面都具有出类拔萃的能力,才能通过重点学校的测试,享受到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先进的教学设施,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
这,就是中产阶级热衷于“鸡娃”的底层逻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维持住目前的“阶级”,绝对不可“跌落”。
那么,为什么热衷于“鸡娃”的中产阶级,热度开始减退了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成为简单粗暴的三个字:没钱了。
来自深圳的Elvria就是“断供”鸡娃的其中一员。
她对于自家的孩子,一向是寄予厚望的。
从婴儿期开始,就送进了双语教育机构,请口音纯正的英语老师带着他牙牙学语,从如何吃奶嘴到怎么穿尿不湿,孩子接受到的启蒙语音都是英语。
全盛时期,Elvria很有底气地跟老同学,在视频电话里云淡风轻地调侃:我儿子哭起来都像个英国小孩,又小又老的绅士哭法,真的愁死了!
按照Elvria的构想,这个孩子在七八岁时就可以去参加一些比赛,拿些奖项,提升含金量,然后初中毕业之后就差不多该去加拿大或者美国读高中,大学选择人工智能或者新能源之类“有干货”的专业,无论留在国外当技术员还是回国当专家,总是能“旱涝保收”的。
然而事实确实不尽如人意。
Elvria的公司其实在2022年底就开始了裁员。
虽然暂时并没有裁到Elvria所在的部门,但是看着昔日的同事一个个“毕业”,黯然离开,Elvria总是觉得有些不安的。
她也并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在发现行业有那么点风雨欲来的倾向时,也考虑过急流勇退,至少为自己留条后路。
于是,她首先在自己老家买了套房,又在深圳投资了一个面包房。
哪怕失业,至少还能养活自己,养活娃吧?
只是Elvria实在没有算到,老家的房价一路下跌,以及深圳的餐饮行业越来越卷。
当然她也有算得准准的——自己的部门终于在今年年初,被总公司下令裁撤了。
与Elvria的失业相偕而来的,就是孩子的兴趣班和课外班开始精简。
先是乐器类和卡丁车、街舞这类“玩玩”的兴趣班被取消,再就是孩子本身也不是很感兴趣的英语班“要么不上了吧”,慢慢的奥数班也因为“没什么用”而开始停课。
Elvria的决定,就像是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虽然力量轻微,然而一只只蝴蝶集合起来,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卷起一阵“飓风”,飓风所至之处,教育机构尤其是“贵族学院”一片狼藉。
这就是中产阶级对“鸡娃”热情衰退的底层逻辑——毕竟“鸡娃”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从课外辅导、兴趣班到各种竞赛培训,费用不菲。
如果家庭经济状况出现波动,如家庭成员失业、生意失败或者遭遇突发重大疾病等,可能就无法再承担“鸡娃”所需的高昂费用,从而导致“鸡娃”断供。
再者,就站在“娃”的角度来说,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而言,过度的“鸡娃”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丧失。
如果孩子拒绝继续参与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那么家长即使再有心有资本想“鸡”,也会因为孩子本身“素质跟不上”而不得不停止“鸡娃”行为。
那么,聊到这里,我们需要提出那个严肃的问题:鸡娃到底有没有必要?
答案是有必要,但不能矫枉过正。
一些家长,过于注重成绩和外在的成就,将孩子的价值完全与学习成绩、获奖证书等挂钩,甚至看到周围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就盲目跟风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同样的学习或竞赛。
而不考虑孩子是否适合,这种片面的教育理念和攀比心态,就会导致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只看重孩子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而不关心孩子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是否有健康的生活态度,那么教出来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数学思维极佳,但人际关系奇差。
令学校老师和单位领导相当头痛,不知道该如何“利用”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另外,在“鸡娃”的过程中,家长过度的压力和控制可能会破坏家庭关系。例如,父母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经常争吵,或者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压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状态。
紧张的家庭关系,还可能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或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向家长倾诉,进而影响学习的持续进步。
因此,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更科学的观点是,除了要回归学校教育的本质,选择具有全面性和基础性教育特点的学校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品德修养和人格成长。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日常的行为和喜好,发掘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在这样的领域进行适度的探索和学习,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鸡娃”现象是多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虽然中产阶级热衷“鸡娃”有其合理性,但也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到,社会竞争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取决于学业成绩。
当孩子长大进入职场或社会后,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可以转换教育思路,用更“稳定”的心态和更积极的正面鼓励,来陪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