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了半天,黄圣依又不想离了?!妈妈们气炸:如果是我女儿,我不会这样教她
发布时间:2024-10-28 10:10 浏览量:15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有修养的人吗?
情绪稳定、言辞平静;
说话给人留有余地;
做事不让别人难堪……
大部分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 yes 吧!谁不希望自己的娃是个人前体面的翩翩君子呢。
但,如果是这样的“修养”呢?
已经几天几夜没睡好的黄圣依,愣是在睡梦中被丈夫杨子从床上提溜起,去吃一碗他精心烹饪的黑暗料理,给了别人都要发疯,她竟然面带微笑,还表示“感谢”;
众人聚会,杨子强力邀请大家起身去看北斗七星,黄圣依因为自己疲惫和曾经看过了所以不想再看,但杨子依旧不顾她的拒绝强行拉她起身。
哪怕她百般拒绝,最后还是无奈接受了杨子的安排,看完还附合了一句:是我看过最亮的。
(作为观众,感觉被他们打了)
当坐在跷跷板上完成节目组给到的拍摄离婚照的任务时,杨子丝毫不顾她的安全问题,在翘翘板上玩了起来,跳上跳下,她还是把裙子捋好,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紧紧抓住扶手,配合杨子的闹剧。
面对杨子在节目上公然嘲讽自己”没文化“,还有攻击,甚至是辱骂,她依然微笑不语,又或用看似体面的为对方开脱……
这,就是最新一季刚开播就轰炸热搜的《再见爱人》。
更让妈妈们生气的是,新一期里的黄圣依仅仅因为杨子表现出“不那么强势”的一面,她竟然又不想离了!
为人父母,总让我们忍不住换个角度去想,如果镜头里那个在关系中卑微到尘埃里、面对攻击不敢回怼、面对无理邀约不拒绝、说点好话就原谅的人,是我们的孩子时,这“修养”该有多讽刺啊。
在关系中,他就像父亲
都知道黄圣依年少成名,风光无限。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黄圣依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黄自强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她的母亲邓传理是《新民晚报》编辑,毕业于上海音专。她的表舅是经济学家吴敬琏。
这样的家庭也许给了她很好的教育环境,让她学会了知书达礼。
但父母却几乎缺席了她的整个童年,外婆奶奶带了一阵子后,就独自去住校了。
在她的心里一直希望有一个比她有主见、更强大、比自己做得好,能说服自己的人,带领自己生活。
不少人分析黄圣依和杨子的关系,无一例外都提起了一个字:爹。
这么看这段关系并非巧合。
凭借《功夫》一举成名后,黄圣依签约了星辉公司。但不久后又与周星驰闹纠纷,是杨子付了 600 万违约费,把她承接了回来。
两人在一起后,杨子对她的人生“照顾”到事无巨细,用黄圣依的话说就是:他可以帮我搞定一切。
甚至杨子还成为了她的经纪人,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代替她签了不少工作。
就连家里的财政大权,黄圣依似乎都不曾过问,在被张泉灵问起“你有个人财产吗?“黄圣依才似懂非懂的问起杨子。
就像杨子在节目里形容的那样:黄圣依就是一个小屁孩。如果我身边有人能像我一样,我宁愿变成圣依那个样子。
黄圣依也坦言,开始的时候,他就像一个“父亲”。
单从模式看,还真有点像一个不懂事的”爹“,在带“孩子”。
“自我”是如何一步步被吞噬的?
虽然无法判断这段亲密关系对黄圣依的塑造究竟有多深,但杨子和黄圣依的寥寥互动,依然能看清一个人的主体性是如何在有毒的关系中步步失守的。
杨子会否定黄圣依的感受:她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断侵犯她身体的边界,给她带来危险:
杨子玩跷跷板不在意黄圣依安危,摄影师让他过去跷跷板另一边,杨子非要秀自己平衡力从上面走过去,黄圣依坐着的时候就被摇上去后满脸惊恐……他,不以为意。
甚至在摄影师质疑他危险的做法时,直接上前威胁:你姓什么?
全方位的言语攻击,打击她的自尊,否定她的想法。
当黄圣依认真的分析着两个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时,他讥笑着说:
”圣依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当黄圣依想要尝试找到自己的热爱,去创业、去演话剧时,他满脸不屑:
”你当女明星就好好当你的女明星,你那些尝试都是浪费时间。“
不得不怀疑,是否在黄圣依和杨子 17 年漫长的婚姻中,每当她提出异议、想要拒绝、捍卫自己的边界时,最后都被杨子的威胁吓退。
因为杨子恰恰属于极度缺乏边界感的另一面: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唯一的主角。别人是没人思想的 NPC,可以随意的践踏和侵犯。
而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会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觉:我是痛苦还是幸福?还是真的如杨子所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果我感受到的痛苦是假的,幸福才是真的,那么我该如何理解自己的矛盾?
结果就是不敢坚定维护自己的利益,更多时候服从于更强势的一方……
先是感受的失守,再是身体的失守,最后是尊严的失守。
一个完整的人变成了一块不再完整的拼图,只能靠拼命粘合他人的期待,留下模糊的形状。
察觉亲子关系中隐秘的“控制”
诚然杨子的做法过于极端,但当我们把视线投向普通人细碎的日常,就会发现,那些隐秘的“控制”其实处处可见。
这些话我们从童年开始就经常听到啊:
孩子摔倒在地,疼得哇哇哭,长辈下意识会说:不疼不疼,你是男子汉。(你的软弱是错的)
孩子不想吃的东西:这很好吃啊,你就吃一口!哪有不好吃啊。(你的喜好没那么重要)
孩子的东西被别人抢了:你怎么这么胆小,不要怕他,硬气一点抢回来啊!(你的做法不符合我的期待)
在诸多为孩子好的理由包裹之下,让这样的言辞变得更具迷惑性。
但冰山之下的表达无论被掩藏得有多深,孩子都能轻易的探测到:
我是错的,比我更强的人是对的,我要按照他们的来。
发号施令当然是更简单、更高效的教育方式,孩子照做皆大欢喜,甚至在一些紧急时刻有它的必要性。
但要想从底层为孩子建立起“自我”,需要我们换上另一套逻辑,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让孩子不断体验被尊重的感觉,直到成为习惯。
要做到不容易。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识别并喊停那份“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更好的”的心。
“摔倒了,你感觉很痛很痛,所以哭得很大声,对吗?”——去理解 ta 的感受。
“你不喜欢吃胡萝卜,因为它有一种奇怪的味道是吗?”——去承认 ta 的想法。
“你的东西被另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你感觉很生气吗?你打算怎么办?”——去激发他内在的思考和能力。
在一次次的感受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被鼓舞的过程中,“自我”会自然而然生长出来。
曾经有一位妈妈给我们留言:女儿在班里总是被欺负,不知道自我保护,我很担心。怎么让她打回去?
这是一道很狡猾的考题。
因为“打回去”是在我们看来最好的情形。
而对于孩子,ta 感受如何?ta 想要怎么做呢?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想要“打回去”。
和“打回去”相比,“回避”“逃跑”“用语言维护自己”“找妈妈”“求助老师”也同样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并没有错。
也许这样的思考只是一个小小开端,希望它能成为一颗种子,给孩子的“自我”开拓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
- 上一篇:屈老师中班语言教案《鱼妈妈搬家》
- 下一篇:才15岁!男孩突然确诊癌症!妈妈当场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