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牺牲的妈妈,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发布时间:2024-10-31 21:32 浏览量:12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ID: montessori-daily)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情:
她说,小时候,妈妈为了照顾自己读书,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家庭,成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家庭妇女。
宁愿辞掉自己的工作,失去自己的兴趣、便利、舒适,也要陪读、负责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
朋友吐糟说,这几年有了孩子,本想自己带孩子,让老人家出去游山玩水,好好歇一歇。
可老人家总是会说“我担心你不会看孩子,我来照顾孩子你会更轻松一些。”
朋友说自己最近很郁闷,她发现自己和妈妈出现的很多矛盾,都是来自于老人家的“事事付出”。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牺牲付出”,这个在家庭关系中非常常见。
有很多妈妈,在生孩子前有很多爱好,比如健身、旅游、看书、养小动物。
可是自从有了孩子,这些爱好都消失了,她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尽管有的孩子已经上了中学,她们还是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即使举家搬迁,也要陪读、照顾孩子。
其实,牺牲式的付出,并不会给家人带来幸福。
01
过度的牺牲不是爱,而是不能承受的负担。
为了孩子的成长,把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为孩子而活,是一部分中国妈妈的现状。
可是,这样的付出,真的伟大吗?
我相信,在生活中你可能会听过这样的抱怨:
我这么努力,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为了这个家,我起早贪黑,忙前忙后,你怎么这样不懂事,真让我伤心。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这样的话你听过吗?你是否也这样对孩子讲过?
“牺牲型”父母,总把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不惜牺牲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爱孩子是做父母的本性,但一味的为了做一个“伟大的妈妈”,而放弃自我。
你全部的追求和焦点就会不断向孩子倾斜,生活就会逐渐失去平衡。
很多年前,曾有这样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热议,哈尔滨有一个单亲妈妈,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孩子考研。
孩子两次考研都失败了,可是为了妈妈,他还想再考。
但是接连的失败让这个男孩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孩子持刀自残。
妈妈夺刀相救,结果误刺了妈妈,险些要了她的性命。
据新闻报道,这位妈妈是一个性格开朗、工作干练的基层干部。
但她拒绝再婚,辞掉工作,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儿子身上。
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呀!
对孩子的爱和付出,不要泛滥,适度就好,爱得用力过猛,就会失去分寸。
一旦拎不清自己究竟过的是谁的人生,就会容易迷失自我,还会让孩子一心想要逃离。
尤其是那些希望以牺牲自我为条件换取孩子成功的父母,很有可能会牺牲掉自己的孩子。
02
60分的妈妈,才是一个好妈妈。
当一个好妈妈,不代表要完全放弃自己,我们可以在爱孩子的同时,也爱自己。
当你真的让自己过得开心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亲人和家庭,你周围的一切,并没有因为你的适度“退出”而变得更加糟糕。
相反,正因为你的放手,孩子更加主动自觉了。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一个“60分妈妈”的概念。
根据温尼科特的理论,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了绝对依赖、相对依赖和朝向独立三个阶段。
绝对依赖阶段是0-6个月;
相对依赖阶段是6-24个月,可能会延长一些;
朝向独立是2岁之后,从相对依赖到朝向独立是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时期,不同的儿童显现出不同的差异。
从孩子成长发育阶段性特点来看,孩子2岁之后,可以独立行走,学会了抓握和运用自己的双手,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
孩子2岁之后,母亲就要逐渐减少对孩子的照顾,做一个“60分妈妈”而不是继续做一个凡事替代孩子做的“伟大妈妈”。
所谓“60分妈妈”,指的是既不要对孩子完全不管,也不要事事都想管,对孩子的关注度不要超过60%。
1. 爱孩子没错,但不要溺爱。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人人都想孩子生活幸福,无忧无虑,然而过度盲目的爱会变成溺爱,很可能“坑”孩子一生。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
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
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
中国有句古话叫“惯子如杀子”,父母越轻易满足孩子,孩子越容易没出息。
因为满足的次数较多,越心安理得,当有一天家长没有能力满足的时候,孩子的心中就会产生“恨”,一个家庭的悲剧就此诞生。
2. 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
当我们大包大揽,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时候,反而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需要不断地进行试错。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成长的机会。
孩子事事听命于父母不犯错误,便没有一个练习决策、变成独立健全成年人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童年表面上看起来完美,但这种完美是暂时的,也很脆弱。
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只有放手让孩子试错,他才能练就强大的内心。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
在生活中,孩子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活动,做他想做的事情。
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比如穿衣服、用餐、扫地等,就应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去做。
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其实是一种智慧,不要总是以“我为你好”为借口剥夺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3. 陪孩子一起成长。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子女间,是一场缘分。
相伴一程不是为了相怨相恨,而是为了相爱相惜。
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状态就是相互成就,陪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很多新鲜事物冒出来。
如果你不学习、不成长、不吸收新鲜事物,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视野扩大,你会和孩子失去很多共同话题。
如今,很多职业都离不开培训和考核,可唯独生儿育女却不用。
当你成为父母之后,大家都是一边学习实践,一边痛并快乐着!
有人在育儿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疲惫不堪;
也有人通过育儿不断成长迭代,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而这,关键就在于你是否真的用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