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夫妻亲,还是兄弟姊妹亲?成年人的答案跟心理学的不太一样
发布时间:2024-11-05 04:35 浏览量:12
大家好,我是叮当妈
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兄弟姐妹在小的时候,就像一片雪花紧紧地连在一起,长大以后就像落在地上的雪花,慢慢就分开了。
那时候,我不是很懂,现在我好像懂了,但又不是太懂。
小的时候,我不太懂妈妈的话,毕竟我们姊妹几个打打闹闹,睡在一张床上,无话不说。
我们是这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
现在我们长大了,姐妹三个各奔东西,都嫁得挺远,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我们有了各自的小家,有了各自的工作,甚至忙到一个月不打几次电话。
我们姐妹从一个家庭走出来,没结婚的时候,家就是我们的重心。
有了自己的小家和自己的孩子后,那个我们一起长大的家,慢慢越回越少了,心里自然没有多余的地方,住我们共同的家。
很多成年人会问,到底是夫妻亲,还是兄弟姊妹亲?
心理学上答案很统一,但是成年的答案很意外。
01
小时候
刚出生的婴儿,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婴儿为了自己不饿死,出生就会吃。
为了不遭受外界环境的危险,会对妈妈或者是主要照顾他的人,产生很强的依赖。
这就是为啥妈妈只要离开一会,孩子就哇哇大哭,这是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对妈妈的依恋。
对外面的世界既害怕又向往,喜欢妈妈爸爸看着他,对他微笑,逗他玩……
如果家里有兄弟姊妹,小家伙能够很快地熟悉,并且会更加开心。
总是黏在哥哥或者姐姐屁股后边当小跟班,会觉得不孤单,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共同语言,就是喜欢。
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就是血缘关系亲。
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大多数是大哭、大闹,不愿意离开妈妈。
其实是在拒绝新环境,对陌生人(老师)产生恐惧。
我弟弟家是双胞胎,她们一起上幼儿园,明显哭得不厉害,干什么都两个人形影不离。
幼儿园还有奇怪的一幕,那就是兄弟姊妹相差得不太,在一所幼儿园。
课外活动的时候,小的总是想找哥哥或者姐姐。
如果妈妈在幼儿园工作,一般不愿意把自己家孩子带在自己班级,但是没办法,很多孩子非要找妈妈。
为了更好地管理,初期妈妈非常累,不断地穿梭在两个班之间,把孩子送到属于自己的班级。
海尼克总结说:
“当离开家,离开妈妈到外面去,缓和孩子焦虑、不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有一个兄弟姐妹或者熟悉的朋友在场。
这就是为什么小朋友更愿意跟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上同一所学校,和同一所幼儿园。
看到这里,父母就不难理解,兄弟姊妹在家,干架谁也不让谁。但是一走出家门,那个相互“护短”的样子。
像极了一个团体,我弟我可以打,你就是不行,外人就是不行。弟弟也一样护着姐姐。
小的时候不管再怎么大闹,因为血脉相连,住一个屋檐下,几乎没有隔夜仇,第二天一样亲。
02
长大以后,跟小时候的差别
从人类进化史来看,刚出生的婴儿需要食物、水、空气等必需品才能活下去。
然后在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就像新生儿,只有在妈妈身边才能感受到安全感。
以上条件达到以后才会寻求归属感,亲密关系。
毋庸置疑,归属感来自家庭,亲密关系就是父母和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
人是群体动物,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地寻求依恋对象。
婴儿时期是妈妈,幼儿时期是父母和兄弟姊妹,青少年时期就是朋友,结婚以后就是伴侣。
依恋的产生来自于:互动对象,这个互动跟普通朋友和邻居之间这些关系不一样。
日常生活中跟谁互动的多,在一起的时间长,就容易产生依恋。
因此结婚以后,肯定是跟伴侣互动的最多,日常的生活习惯也比较一致。
伴侣也是人这一生中依恋对象时间最久的。
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依恋会慢慢消失,但是那份血缘关系的亲情永远在。
不管彼此互动多少,联系多少,在内心深处一直有对方的位置。
而且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兄弟姊妹会无条件地给予帮助。(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你认为兄弟姊妹亲,还是夫妻亲?
#百度妈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