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容易复学难,别再不经意间掐灭孩子复学的小火苗
发布时间:2024-11-07 14:52 浏览量:15
最近,一位母亲在答疑群里分享了她的困惑:
她的孩子休学过一段时间,前不久复学了,但是状态还是有些反复。
前段时间因为严重咳嗽,已经连续一个月没有参加学校的晚自习。
现在孩子身体恢复了,虽然一直说要回去上课,但始终没有行动。
前天,孩子本想请妈妈继续帮他请假,但妈妈选择了沉默,她决定不主动提起这件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
孩子在晚上表示,他打算第二天开始去上晚自习,认为不应该一直不去。对此,妈妈依然没有发表意见。
然而,第二天一早孩子却出现了一些“躯体化”的症状,说自己肚子疼,但经过检查并无大碍。
妈妈在群里表达了她的疑惑,她说上学不是孩子的事吗?所以自己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保持界限,但现在不确定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01父母无意识的投射
掐灭了孩子复学的小火苗
老师在深入分析后指出,虽然妈妈表面上没有表态,但实际上是在默默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等待他主动提出要上晚自习。
老师建议妈妈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觉得「不能不去」呢?”
家长随后回复说,她已经问过孩子,孩子表示上晚自习很累,缺乏自由。
这样的回答说明家长问错了问题。
当孩子说“不能不去”时,他心里一定有一些必须去的理由。
家长的任务是引导孩子把这些理由尽量细化地说出来,这样上学的理由就会得到正面的强化。
而妈妈上来就问“你为什么不想去呢?”直接引导孩子思考上学的困难。
他脑子里原来的那一点点小火苗,说要去上晚自习的念头就被妈妈的问题抵消掉了。
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可能是因为妈妈的沟通方式导致的。
妈妈承认,她内心认为孩子会找各种理由逃避晚自习,这种看法无形中投射给了孩子,孩子进一步认同:
“我真的不去晚自习了,因为我妈认为我去不了。”
因此,家长应该问孩子为什么他觉得“不能不去”,并且在孩子表示要去的时候,无条件地相信他。
家长需要保持中立,不要加入自己的任何想法,无论是相信孩子会去上学还是不会去。
有时候,家长过于强烈的信念,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
强烈的相信孩子会去上学,孩子也能在无形中感受到压力;
强烈的相信孩子不能去上学,他有可能也就实现你的投射出来的“愿望”。
所以要保持中立,所有的问题就是顺着孩子的话去问。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耐心。
无条件地相信孩子意味着无论孩子做出什么决定,父母都会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孩子一定会复学。
孩子更了解自己的状况,如果他们决定不去上学,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状态不允许,这时家长应该支持他们在家休息,并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重建健康的亲子沟通。
如果孩子想要复学,家长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让他们做出最有利的决定。
假设妈妈当时问对了问题,她就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倾听孩子讲述他不能不去晚自习的理由,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比如:
“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我之前没想到这一点;
你考虑得很全面;
这真的很深刻,我也要好好思考一下。”
通过这样的沟通,孩子会因为与家长的交流而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
一个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更有力量,这就是赋能的过程。
这位妈妈说自己在学着应用老师教的方法时,总觉得别扭,感觉不自然。
光说不练假把式,所有的事情要最终解决,一定是练出来的。
刚开始改变的时候,孩子觉得假很正常,错了就认:
“哎呀,妈妈,老毛病又犯了,你说的有道理。”
努力认错,认真认错,坦荡的做妈妈,“我就是可以犯错的”。
我们以前重视孩子的智力,一直想把从知识上来讲是对的东西灌输给孩子的时候,同时在消耗自己的心力、孩子的心力,这个原因导致孩子自驱力不足。
所以我们现在反过来,智力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做,只关注于养育孩子的心力,就是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好处的,我就做,没好处的,我就不做。
孩子复学过程中,会有各种波折出现,父母一定要学着跟随孩子。
因为每一个波折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扇窗,透过它,父母可以看到孩子的困惑、恐惧、期待。
跟随孩子,就像是在黑暗中为孩子点亮一盏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复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