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胃癌,我也胃癌,14岁儿子又是胃癌!妈妈懵了:他没任何症状

发布时间:2024-12-04 12:26  浏览量:10

那天门诊室里我见到了一位面容憔悴的女性,她紧紧攥着一沓检查报告眼眶泛红。作为浙一医院消化内科的主任医师,我见过太多癌症患者,可眼前这位刘女士的遭遇,还是让我深感震撼。

"医生,这怎么可能?我爸前年查出胃癌,去年我也确诊了胃癌,现在连我14岁的儿子小明......"她说到这里泣不成声。

翻开小明的检查报告,我仔细查看着各项指标。作为一名从医二十年的老医生,我见过不少家族性胃癌病例,可这么年轻的患者还真不多见。更令人震惊的是小明平时活蹦乱跳,饭量很好完全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刘女士,能详细说说你们家的情况吗?"我递过一张纸巾示意她平静一下。

刘女士是一名高中老师今年38岁。她擦了擦眼泪开始讲述:"我爸两年前总觉得吃不下饭,瘦了很多,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胃癌。去年体检我也查出了胃癌,还好发现得早,手术很成功。前段时间我就想着带小明做个筛查,谁知道......"

"小明平时身体怎么样?有没有胃部不适?"我一边记录一边询问。

"完全没有!每天吃得可香了,从没喊过胃疼。要不是我执意带他来检查,真想不到......"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症(HDG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我立即调出了刘女士一家的基因检测报告,果然发现了CDH1基因突变。

"刘女士,你们家这种情况属于遗传性胃癌,与CDH1基因突变有关。这个基因就像是一个保安,负责细胞之间的粘连。一旦发生突变细胞之间的连接就会出现问题,导致癌症风险大增。"

看着刘女士惊恐的眼神我赶紧补充道:"别担心,发现得早就有希望。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手术来预防。"

回想起去年在日本进修时,我的导师就特别强调过家族性胃癌的早期筛查重要性。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遗传性胃癌面前,预防性手术往往比等待更明智。"

我详细向刘女士解释了治疗方案:"小明的情况属于早期,我建议进行预防性胃切除术。这种手术虽然听起来吓人,但比等到癌症扩散后再治疗要好得多。"

"可是,他才14岁啊......"刘女士眼中满是担忧。

我理解她的顾虑拿出了几个成功案例给她看:"你看,这位患者今年已经25岁了,10年前就做了预防性手术现在生活得很好。关键是术后的饮食管理要做好。"

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为小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也相当顺利。最让我欣慰的是小明特别乐观,还安慰他妈妈说:"妈妈别担心,我这是提前换了个新胃,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得胃癌了。"

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代医学中有些疾病确实会代代相传,基因的力量不容忽视。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

通过这次经历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几点:

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20岁开始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特别是如果家里有两代以上的胃癌患者,最好做个基因检测。

很多人觉得年轻人不会得胃癌,这种认识要不得。现在胃癌年轻化趋势明显,我们医院最小的胃癌患者才12岁。

别以为没症状就没事。像小明这样的病例告诉我们,癌症早期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定期体检真的很重要。

饮食习惯要注意。少吃腌制食品,别贪恋烧烤,这些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两个月后的一次复诊,看到容光焕发的小明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不仅恢复得很好,还在班上开起了"专题讲座"向同学们普及胃癌防治知识。

刘女士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医生,我现在特别感谢当初的决定。与其提心吊胆地等待,不如勇敢面对。现在我们全家都特别注意饮食,生活反而比以前更规律了。"

这让我想起了在美国进修时,导师说过的一句话:"在医学面前知识就是力量,预防胜于治疗。很多时候我们对疾病的恐惧,源于对它的无知。"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感任重道远。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基因检测技术日新月月,让我们能够未雨绸缪,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面对遗传性疾病,我们不必过分恐慌。科学的态度是:正视它,了解它,战胜它。生命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传递,我们能做的是让每一棒都跑得更稳、更好。

晚上整理病例时,我在小明的病历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14岁的生命用勇气与智慧改写了命运。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医疗案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

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医学世界里,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挑战会是什么。可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坚持预防,及时发现,科学治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让我们记住: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面对疾病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态度去应对,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用专业的知识去战胜。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标签: 妈妈 胃癌 症状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