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富豪在上海“省”出了一座学院?

发布时间:2024-12-06 17:04  浏览量:8

已故上海作家程乃珊女士,在作品中这样描述其父曾经就读过的一所大学——雷士德工学院:“听妈妈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学生,只要听到哪位女友找的男朋友是雷士德出来的,都会发出一声长长的羡慕叹息。‘雷士德生’的潜台词就是读书用功、专业过硬、举止优雅;就是名校+ 真才实学+良好修养。我父亲曾在雷士德工学院读过……雷士德优雅、稳沉的学风,我一直能从父亲身上感觉到。”

雷士德工学院究竟是怎样一所学校,以至于在程女士母亲那一代人的记忆中带有如此独特的光环?这就得从这座存在时间虽短,却带着传奇色彩的学校建立背景说起。

1

一所仅存10年的传奇名校

1934年,得益于国内外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尤其是轻工业与建筑业,也在这期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作为新兴都市和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引擎之一,成为了展示这一时期国内发展的一个窗口。数座著名的现代摩登大楼在上海拔地而起,包括当时的上海第一高楼国际饭店、都城饭店、扬子饭店、新亚饭店等等。

建筑业与工业的发展,增大了人们对现代工程职业与技术教育的需求,位于上海的雷士德工学院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北华捷报》曾在雷士德工学院建校之初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它:“年轻的中国正在打开新的视野”。显然,这所全新的工程技术类学校被寄予了厚望。新建立的雷士德学院由英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李赉博担任校长,设建筑、土木工程、机械和电气工程等学科。学校当时的全名为“雷士德学校及雷士德工艺学院”,除了大学部之外,还开设有中学部(包括初中部、高中部)以及夜校。由于学校采用全英文教学,报考雷士德的学生需在英语面试合格之后才能得到准考证。校内的教学也以管理严格、注重实操和竞争激烈而闻名。据说从雷士德初中部毕业的学生,只有一半有机会进入它的高中部,就算是最终完成四年大学学业的学生,也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才可以获得由伦敦大学授予的学位。

雷士德工学院虽然只存在了短短10年的时间,却培养出了数百名在各领域发光发热的专业人才。其中的杰出人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懋祥、原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陈占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钱传钧、海牙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院长史久镛、曾担任过大使的钱嘉东、梁于藩、田进、著名翻译家草婴、任溶溶,以及来自工商界的万邦集团董事长曹文锦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席容永道等等。

2

被误解为“守财奴”的大慈善家

工学院既名为“雷士德”,那么,这位雷士德究竟是何许人也?

1840年,一名男婴诞生于英国南安普顿的一个牧师之家,家人给他取名为亨利·雷士德。青年时期的雷士德选择了建筑专业,在伦敦获得学士学位后回到南安普顿。但是命运的捉弄让他不久后再次背井离乡——三个哥哥先后染上怪病离世,这让惶恐不安的雷士德决定远走,以躲避莫名的厄运。1867年,27岁的雷士德和好友一起登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

彼时的上海已经开埠通商多年,逐渐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地产与建筑业的方兴未艾,让这座城市成为不少西方人的“淘金”之地,其中就有与雷士德同样拥有英国国籍的地产大亨哈同与沙逊等人。年轻的建筑师雷士德初到上海便就职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后来又成为地产商史密士洋行的合伙人。不久,随着史密士退休回国,雷士德接管了不少他的产业,并创办起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德和洋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德和洋行逐渐发展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建筑事务所之一,作品包括上海的先施公司大楼、日清汽船公司大楼、字林大楼、仁济医院、迦陵大楼等等。

在上海生活近60年的时间里,白手起家的雷士德通过打拼积累了巨额财富。除了经营德和洋行,他还是上海多家商行及公司的股东,同时,他还担任印刷出版集团——字林洋行的董事长以及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成员。不过,与上海滩的大多数富商巨贾做派大相径庭的是,据说雷士德在上海的数十年间一直过着无房、无车、无家庭,且极其节俭的生活。终身未婚的他,多年来就住在英国总会的一间房间里,出行也是常年搭乘自己担任股东的电车公司的电车,他称这样做不仅省钱,还可以顺便了解自家公司员工的服务质量。雷士德日常穿着也很随便,衣服领带都常常是朋友们送的旧物……和拥有的财富不相匹配的生活方式,让雷士德被不少人笑话为“守财奴”。人们对于雷士德的这种“误解”,直到他去世后才迎来大反转。

1926年,86岁的雷士德走到了人生的终点。那时他的总资产已价值白银1434万两,其中多为房地产,并且市值还在快速上升中。如此庞大的资产在雷士德身后将如何处置呢?为此,雷士德留下了一份安排详尽的遗嘱,遗嘱的首页如此写道:“在将近六十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

根据遗嘱正文,雷士德将所有财产用于成立一个“雷士德基金会”,以发展中国的医疗与教育事业,并资助一些慈善组织。雷士德基金会除设立雷士德奖学金外,还用来筹办了多所雷士德学院,教授“医学、外科、土木工程、建筑和其他有用的科学知识”,以及一所“雷士德学校”,教育了“300名以上的中外学生”。雷士德基金会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愿景,在1931年仁济医院新大楼和1932年雷士德医学院的落成中实现,而最后一个工科院校的建设项目也在1934年完成,这就是位于东长治路505号的雷士德工学院。

3

融合两种建筑风格的“飞机楼”

雷士德工学院主楼的建筑风格与众不同,恰似在呼应其独树一帜的学制与学风。这座占地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主楼由雷士德创立的德和洋行负责设计,从空中鸟瞰,其平面近似一个倒Y字形,故被称为上海“唯二的飞机楼”之一。当时,上海兴起了一阵“航空救国”的爱国热潮,据说正是设计这座“飞机楼”造型的时代背景。另有文献表示,这种“飞机楼”造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用地条件的限制。

如果从建筑风格上看,这座主楼由外到内,可谓是一场艺术大荟萃。近代大学校园建筑常见的哥特复兴风格与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在此巧妙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出现了哥特复兴建筑风格,它将人们对中世纪生活的浪漫想象融入建筑设计之中,风靡一时,一度与强调沉稳与理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相抗衡。哥特复兴风格的特征比较明显,包括其标志性的尖拱、尖塔、强调纵向线条的高耸外形、巨大的窗户及繁复的装饰细节。除了这些特征,哥特复兴建筑还加入了新建筑材料——钢铁。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是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开端年代,当时,有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便是英美的基督教会。他们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开办了诸多教会大学,这些学校很多都成为后来各地名校的前身。在带来西式高等教育体系的同时,英美流行的哥特复兴风格也出现在中国各地的教会大学校园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上海的沪江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和天津新学书院。

当时间进入19世纪20年代末,源自欧美的装饰艺术运动在中国,尤其是站在时尚生活最前沿的上海登陆。大量带有此类风格的建筑在上海拔地而起,形成一种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建筑景观。1934 年,由德和洋行设计的雷士德工学院,便是“前辈”哥特复兴风格和“时尚新宠”装饰艺术风格的奇妙碰撞。

纵观这座传奇的“飞机楼”,其主楼由居中的六层高圆形塔楼、四层的中央单元以及三层的两翼构成,除了在中央单元后部贯穿一、二层的大礼堂,大楼的一楼两翼曾有五个大型实验车间和一个材料实验室,二楼的两翼由教室、实验室和大阶梯教室组成,三楼则包括教室与绘图室。

主体建筑中间高耸、两边叠落的对称设计,再加上具有哥特复兴风格特征的尖拱、小尖塔,以及立面上的那些浮雕纹章,所有细节都透露出这座工科高等院校的庄严与稳重。而与此同时,在这座主楼的内外,大量装饰艺术风格的特征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立面上的密集直线到折线装饰纹样,从室内天花板上的顶角线条到壁炉装饰,从办公桌到墙裙,从立柱到舞台,从窗户到楼梯扶手……那些简洁的线条、明快的色彩、强调几何感的造型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材料质感,都在诠释着一场“尽显摩登”的装饰艺术视觉盛宴。

在这两种建筑风格之外,雷士德工学院主楼还在建筑材料及技术上有了时代性的革新。比如预制水泥假石外墙和密肋梁六孔砖组合楼板等技术的使用,使得这座规模庞大的主楼在短短8个月内即告竣工。这些材料技术和留存至今的一些室内设备,包括无火电壁炉和滑轮提拉黑板等等,无一不展现着这座走在中国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前端的院校,那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时代引领者”的风姿。此外,一些精心设计的小元素也揭示了这座院校的“工科”身份,譬如隐藏于女儿墙浮雕纹章中的齿轮,以及一楼大门铜饰图案中的圆规、书本、烧杯、三角尺、丁字尺等等。

4

一票难求的神秘打卡地

1937年,建校不久、教学事业蒸蒸日上的雷士德工学院面临着动荡的时局,前途未卜。继首任校长李赉博在1939年因车祸去世之后,学校在1942年被日本同文书院接管。日本战败前夕,雷士德工学院的校舍还曾被日本海军短暂征用。大概从那个时候起,有着“飞机楼”之称的雷士德工学院校舍就开始“由天入海”,与“海”这个字眼结缘。

抗战胜利后,雷士德工学院被改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海航务学院。后来随着这所航务学院的迁离,雷士德工学院的校舍从1955年起成为了上海海员医院。1994年,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14年,雷士德工学院周边的老旧建筑陆续动迁,海员医院停业关门,这座虹口北外滩的地标建筑,陷入了长达七年的空置状态。

时间来到2021年,随着北外滩城市更新的深入,雷士德工学院旧址终于迎来了保护活化的契机。这一次,入驻这座传奇建筑的新主人是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DIIS)。

创新创意的孵化功能让这座建筑如同八十多年前那样,重新扣住了上海的产业发展脉搏。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针对雷士德工学院旧址的保护更新工作,围绕着建筑修复以及适应新功能的改造展开。除了修复其富有特色的立面与室内装饰及功能构件,内部空间的活化也以因地制宜地满足研发办公、实践工坊和交流会展功能为主。比如原来高敞的大礼堂修复后成为了学术交流厅,原有的一个实验车间现在容纳了展览空间与小咖啡厅,原三楼天光绘图教室则变身为展厅。

2024年初秋,也就是在雷士德工学院诞生整整九十周年之后,一场“雷士德嘉年华”成为备受各界瞩目的焦点,同时,它也是“2024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中的重头活动。在这场盛大的嘉年华中,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与健康科技三大孵化器,以工作坊和分享会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消息一经传出,想要一探这栋传奇大楼真面目的网友数量井喷,使得雷士德工学院一度成了上海最难预约的景点之一。

而幸运地进入到雷士德工学院的人,可以享受到由每日食品创新加速实验室带来的“平行时空的赏味之旅”和“2024华语百佳海报邀请展”,精彩的展会为参观者带来了味觉与视觉上的双重体验。在三楼的天光教室,阳光经由锯齿形的北向天窗,徐徐照进雷士德的工科生们当年伏案绘图的空间中,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展览——“未来街区:主理人联合展”。来自各地的年轻主理人们在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展厅里,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装置作品探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议题,并展示未来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与无穷活力……

在海员医院使用期间,雷士德工学院旧址沿街的绿地边缘曾经加建了一些两层房屋,它们将医院内部围合成了一个封闭院落,自此与外部城市生活相隔绝。随着这些沿街房屋在改造更新中被拆除,还原的草坪绿地又将雷士德工学院主体大楼与周边的城市生活重新联系了起来。这片绿地被起名为“雷士德花园”,用来纪念在九十年前缔造这座学院,并在它身后以独特方式持续推动上海发展前行的传奇人物——亨利·雷士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