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是应对选拔性考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24-12-13 06:46  浏览量:5

“减负提质”是应对选拔性考试的必然选择

王营

开学不到半个月,不少家长、学生已经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双减”带来的变化——学校的课后服务多了,学生在校时间长了;课外作业少了,而且都在学校写完了。以往家庭里“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情景少了,匆匆忙忙奔波在补习路上的焦灼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的亲子时光。

一方面,家长们感叹孩子的学习、生活节奏终于回到了正轨;另一方面,一些刚刚从焦虑紧张的“教育战车”上“下车”的家长,心中依然有着疑虑——“孩子总要面临选拔考试,这样的节奏能维持多久?”

家长们有这的疑虑可以理解。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从本质上说,还都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高利害、高选拔性自不必说,但就中考而言,虽然近年来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将中考指标下发到初中学校的措施,但下发的比例并不统一,仍有大量的通招指标需要通过分数高低进行竞争。况且,普职1:1的比例,导致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要升入中职学校,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后5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是一次小高考丝毫不过分。

对于“双减”以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焦虑,人们常常以“剧场效应”来打比方:为了能看到舞台上演出,前排的人站起来了,接着后排的人也站起来了,最后全场的人都站起来了,结果大家站着看演出,与坐着看效果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站着看要比坐着看要辛苦的多。

“双减”政策实施后,就是要让所有的观众都坐下来观看演出,减轻学生的家长的负担。戏还是那台戏,每年的中考和高考还要如期举行,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不减质,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高考,学校和家长要在以下三方面转变观念:

首先,要摒弃“刷题”提质观念,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家长和教师以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必须靠大量反复的重复做题,训练量上去,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以此为出发点,即使学校减负,家长也要为孩子课外增负。

不可否认,在以知识记忆为导向的一些选拔性考试中,这种做法也许有用。而“双减”后,滥布置作业、布置低质量的作业,将会被叫停,依靠加大作业量,靠提高熟练度提高质量的旧学习方式,会因为更严格的监管和新的考试导向而失灵。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命题方式的变化,靠重复刷题赢得高考的导向也正在被扭转。试看,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有几道题是考生曾经刷过的?“考到的都没教过,教过的都没有考到”,几乎成为新考试的趋势。新高考风向标的转变,会迅速传导到中考。而要适应这一变化,靠“刷题”提质的老套路,恐难奏效,学校和家庭唯一要做的是关注孩子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摒弃“秋后算账”思维,关注过程性评价。减少考试次数、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功能是教育部对开展“双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这就意味着,初中年级除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学校可以统一安排以外,平时学校不能再组织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许多学校打着提高教学质量的旗号,频繁举行考试和排名,除了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外,还有每月举行一次的“月考”,有的学校还有“周考”、“单元考”,且美其名曰“周周清”、“单元清”。考试次数减少了,许多家长可能会担心:平时不举行考试,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达到了什么水平?又怎么能让孩子应付未来的中考和高考?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在于举行了多么考试,而形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科学辅导等常规工作中。减少考试次数并非取考试,其目的是纠正通过考试给学生分等、搞“秋后算帐”、加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偏面做法,进而充分发挥考试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通过考试进行“秋后算账”思维,关注教学工作的过程性评价,针对学生日常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采取“小步型、及时性、鼓励式”的反馈,放弃分分计较,追求快捷、高效、无痕式的过程性反馈。

再次,淡化中考“选拔”功能,加大中考指标分配比例。中考招生的“选拔”功能是造成许多家长对现行政策疑虑重重、对孩子不敢放手的主要原因。“选拔”意味着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后,要么进入当地重点高中学习,要么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要么进入中职类学校,而进入什么类型的学校,则某各程度上决定着未来高考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可以毫中夸张的说,各地目前中考竞争激烈的程度,不亚于高考。

在“双减”意见中,对于“考试评价方式”有这样的表述:“深化高中招生改革,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在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出台的新中考方案中,也出现了增加“校额到校”名额、一些科目开卷考试、一些科目的考试取消百分制转而采用“等级赋分”(成绩分为ABCD几个等级)的方式计分、增加过程性评价等改革举措。

中考不应成为小高考,也不是高考的预演,而应当是一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录取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缓解家长对中考选拔的压力,除了采取取消重点高中,办好普通高中和中职类学校等措施外,进一步淡化中考的选拔功能,加大普通高中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减少通招生比例,减轻初中学校和家长的升学压力,这应当是缓解家长焦虑,确保“双减”政策落地的良策。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