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家庭中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往往是最不讨好的

发布时间:2024-12-16 20:02  浏览量:3

有位朋友跟我探讨一个话题,她说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在家里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往往是最不落好的呢?

朋友说,她爸去世几年了,虽然她妈还健在,但她不敢肯定,在她妈妈百年之后,她会想爸爸多一点,还是想妈妈多一点。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明明是她的妈妈付出更多,而她爸,一向是家里的老好人,做得少说得少。

巧的是,我刷到心理咨询师王立宁老师的一个视频,她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她说,在一个家庭中,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往往是最不讨好的。

立宁老师说,她妈妈去世的时候,她才14岁,在她的记忆里头,妈妈好像永远都是冷脸的,没有给过她任何和颜悦色的表情,暖心的话语似乎也没几句。而这些,爸爸似乎也没有。立宁老师长大后见过形形色色的家庭,也见过很多她羡慕的那些类型的父母,他们很温柔,会轻言细语地问孩子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而这些,是立宁老师没经历过的。

有一天立宁老师说,她和她的老师一起坐下来喝茶聊天,老师说了一句话,当时深深的触动了她。老师说,一个家庭中看似好的那个人,其实不见得是好人,看似坏的那个人,其实也不见得是坏人。而你最思念的那个人,通常是为你做事最少的那个。

立宁老师说,她瞬间她就想到了她的父母。

那天晚上立宁老师给她的姐姐打电话,她问姐姐,想爸爸还是想妈妈。那时候,她们的爸爸已经去世两年多了,妈妈去世的年头就更久,有二十多年了。

姐姐说她想爸爸。立宁老师又问,妈妈刚走的时候,有没有想她?姐姐说也想,怎么会不想呢。立宁老师接着问姐姐,想谁多一点。不出意外,姐姐说她想爸爸多一点。

立宁老师又问了姐姐几个问题,她的第一辆自行车谁买的,第一块手表是谁买的,工作是谁帮着安排的,学校是谁帮着找的?不出意外,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妈妈。

那爸爸为我们做过啥呢?立宁老师继续问。

电话那头姐姐不说话了,陷入沉默。立宁老师感觉姐姐不高兴了,就赶紧跟她解释,她知道家里人的情感都偏向爸爸,她也很纳闷,因为在她看来,她们生命中的很多重要决策和大事,好像都没有爸爸的影子。

姐姐说,爸给咱买过好吃的,咱们小时候的好吃的都是爸买的。

立宁老师问,那钱是谁赚的?妈赚的,姐姐停顿了一下回答。

那你说为什么妈在咱心里不讨好呢?她向姐姐发出了灵魂拷问。

立宁老师说,在她的记忆中,她妈妈经常讲这样的话,我为你操碎了心,我为你安排了那么多……

确实如此,中国式父母,大多都做得多。其实做得多本来没有问题,但实际上,父母们一边做,一边提着要求,要求孩子听他们的,要求孩子们对得起他们所做的事情。否则他们就会抱怨,甚至道德绑架,诉说他们的付出,以及孩子的不理解。而这些,很多时候会让孩子生出愧疚感,以及想逃离的心情。

我也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爸去世两年多了,虽然在我和我哥成长的过程中他参与不多,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也不高,但我还是经常想起他。

而我妈,大半辈子勤俭节约,要忙农活要操持家里还要照顾我们,但若在她百年之后,在我爸和我妈之间,我不敢确定我会想我妈多一些。

早些年我妈和我嫂子不和,但我妈依旧帮着照顾孩子,反观我爸,该怎样还怎样,没额外付出过什么。但就是这样,我嫂子也是念我爸的好,不念我妈的好。

想起我爸,我至今记得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暖心小事,而想起我妈,大多是一些唠叨、指责,以及恨铁不成钢。

有位网友说,在他家也是妈妈付出多,因为妈妈比较强势,家里人做什么事都要按着她的标准,否则她就不开心,会唠叨。这位网友说,也许是做得多错得多吧。

也有人说,付出的多,如果还不被理解和体谅的话,落差感会很大,所以就会抱怨,埋怨,时间长了,付出多的人就不被大家喜欢。

在我成为妈妈后,我渐渐理解了这种情况。在我家,对孩子们的教育,我自然是付出多的那个,我老公差不多是个甩手掌柜。同样,因为我付出了,内心就有了期待,有了要求。当我家的姐妹俩达不到我的期待,我就会生气,会冲她们发火。这时候,她们当然会觉得爸爸好。

觉察到这点,我也在慢慢调整,改变。

正如立宁老师说的,为人父母者,如果觉得为孩子做了很多,却不被理解,甚至被反抗,被抱怨,那不妨少做一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