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就餐区”照片上热搜,背后是谁也避不开的教育功利
发布时间:2024-12-24 09:07 浏览量:4
大家好,我是马安妮,土生土长魔都妈妈,长年国际教育界搬砖,家有昆虫迷普娃一枚,爱和大家唠一些大实话。
今天咱们来唠一唠这几天网上疯传的这张图。
一开始看到这张照片,是在同学群里,一个当妈妈的同学很气愤地甩出图:这学校疯了吧!
第二天,我就在各大官媒上都看到了对这起事件的报道,大家群情激动,沸沸扬扬,可见它触动了多少爸爸妈妈的神经。
一个食堂,两个世界
2024年12月16日,有网友发文曝四川成都某中学设置“学霸就餐区”,在一个食堂里搞学生就餐区分对待。
曝光的一共两张照片,一张是学生就餐前,食堂的大长桌上一头放了块“学霸就餐区”的牌子,随后是十几个精致的餐盒+水果,而同一条桌子上的后半段位置,则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放。
另一张照片是学生们在用餐,十几个孩子在“学霸就餐区”享用着丰盛的餐食,其后的学生只有普通餐食,两者对比明显。
学校解释说,这是每次月考对优秀同学的奖励,奖励的对象是单科第一、班级第一和进步第一的学生。
换言之,坐在学霸就餐区吃好吃的,是奖励给“优秀同学”的特权,其它同学只有普通待遇。
这一目了然的差距,让很多网友心态炸裂。
尽管学校已经作出解释,“平时不这样。只要考好了就可以,不存在区别对待学生”,并且表示会取消整改,但这件事依然引发了社会热烈讨论。
有认为学校这个举措就是一个普通的奖励手段,也没什么。
有的将学校区别就餐,与幼儿园发小红花划等号。
当然,更多的是震惊、愤怒和质疑。
今天,我也想来和大家聊聊这件事。为什么学校给成绩好的学生发个奖状,发个小红花可以,但奖励他们吃顿好的就质疑声那么大?这件事,到底触到了家长们心底的哪根神经?
被区别对待的孩子
触动了我们哪根神经?
根据成绩的高低表现来分配资源这件事,其实不稀奇,比如实验班、好班,不就是把牛娃集中在一起,给他们更多的师资、更好的学习环境吗?
但为什么这两张图一出来,大部分人心里,觉得那么不舒服呢?
首先,学校奖励学生的内容错了,吃饭这件事就不能用来区别对待,必须统一公平。
吃饭,是衣食住行,是每个学生在学校生活里的客观、共享的部分,不是在外面饭店里,每个人自己点菜,丰俭由人。
学校初心是好的,想给成绩好的学生一点物质和荣誉上的奖励,那你可以额外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发奖学金、奖励文具,甚至开放一点,奖励可以不用做作业、不上晚课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你用大家都在共用的资源,来刻意搞对比,那就不厚道了。你说大家天天在一个学校里,一个食堂里吃饭,交的一样的学费,你让我搁那看十几个同学咔咔吃豪华大餐,求坐在学霸区最近的那个普通学生的心理阴影面积?
现在教育竞争是很激烈,大家拼分数,拼学位,但不至于学生衣食住行这些生活资源,也要根据成绩来划分吧?
如果连孩子在学校的基本生活,都要用成绩来标榜高低,那我们育人的边界又在哪里?
其次,学校定性奖励的条件有偏颇,“优秀”的定义不止是成绩好。
注意看,学校解释的原话是说,这是对优秀同学的奖励。对,成绩好当然可以是优秀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优秀的全部定义。
在这个天天喊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里,目标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
这个我深有感触。我家娃是昆虫迷+暖男,成绩不是拔尖的,但有特长有目标,能独立思辨,动手能力强,总而言之,老母亲夸自己孩子能夸一千字长文。
但他读小学时,我常常收到老师发来的“温馨提示”,提醒我最近数学作业不理想,最近英语考试退步了……反正凡是老师找我沟通的,都是关于成绩的事儿,从来不说别的方面。
有一段时间,我很想不通,觉得憋屈。我说,你这么一个善良、活泼的孩子,怎么老被老师批评呢?
幸好我娃傻呵呵的有一颗big heart,从来没有被老师的嘲讽蚌埠住。
所以,某一方面来说,我很能理解那些成绩不拔尖的“普娃”爸妈,看到这张图时愤怒的点在哪里。
评价太单一,只拿成绩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是已经被这个时代淘汰的教育理念。
谁也避不开的教育功利
但现实永远是矛盾的。我们知道教育光谈成绩不行,但不谈成绩也不行。
纪录片《高考》中提到,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在任职期间饱受争议,他提倡高一、高二搞素质教育,高三才应试。北大附中的高考成绩远远落后于曾与之在同一个阵营的学校。有家长将北大附中“没落”的原因归结于王铮的教育改革,不时有人公开提议对王铮免职。
图 | 纪录片《高考》
给孩子积极、向上、健康、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每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但在当前的体制下,梦想的光芒还不能完全折射进现实里。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曾做个一份非常扎心的数据分析:
上海2023年大约有11.8万的初中毕业生
高中录取率为66.62%,有约73285人进入普高
最终有22400人能够考上一般本科
能够考上一本的1.8万人
能够考上“211”的只有4320人
能够进入“985”学校的一共3300人
从初中毕业,大家熙熙攘攘走出校门开始,到最终寥寥几千人考上211/985,高中三年是孩子人生关键的分水岭。
我们都深知成绩对孩子升学的重要性,但哪个爸妈内心不是想“既要,又要”?难道成绩和素质就不能两全吗?
这时候,国际学校的部分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经济下行期,很多人不看好国际学校,觉得成本高,不值得。但也有很爸妈选择转轨国际教育。
因为国际学校的教育体系、升学制度、人文情怀等确实和体制内传统路线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奖励学生这件事,国际学校不仅仅会奖励成绩好、考高分的孩子,还会奖励那些有爱心、体育好、活动好的学生,评价角度很多元。
比如上海哈罗,奖学金主要分为学术类、艺术类、音乐类和运动类,9-12年级的学生均可申领。
这和国际学校普遍追求“全人教育”有关系。顾名思义,“全人教育”就是要注重孩子能力和性格全面发展,不仅仅看成绩,也不仅仅看一两次的考试成绩,而是分多批次、多角度的“过程性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不是把压力一次性压倒某次考试上。
举个例子,北京海淀凯文学校依据学生平日的整体表现,实施“过程性评价”。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课堂考试,包括一些小考大考、遵守纪律登等,都包含在这个过程性评价里,这一部分的成绩占到学生总成绩的65%,是大头,而期中和期末考试一共占35%。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教育渗透到了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就意味着孩子每天都要注意自己的表现,自律自觉。
但无论选哪种教育体制,我们最终的目标,都是希望培养出健康、全面的孩子,帮助他能胜任变化莫测的未来时代,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