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全”
发布时间:2024-12-29 12:04 浏览量:5
这两天有很多朋友都聊起教育,昨天我一时兴起,问朋友们: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心中最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您会说什么?
朋友们依次说出了答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品质好、分数高、乖巧、聪明、懂事……
我问朋友们:
如果孩子不是他们想的这样,他们会如何?
朋友们一阵默然……
我又问大家:
如果换个场景,孩子现在生病了,父母最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
大家不假思索的说:健康。
我又问大家:
如果孩子现在陷入困境,不在我们身边,父母最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呢?
朋友们说:坚强、独立,有朋友帮助,最好不要遇到困境……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想象都是美好的,同时大多是在填补自己潜意识中的需要,但孩子却很难按我们想象中那样成长。
如果父母只给孩子一条路,一旦出现分歧,亲子关系就很难和谐,这份爱也就变成了伤害。
在这段时间与很多教师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让孩子完成我们未完成的心愿吗?是让孩子验证我们的教养方式很完美吗?是让孩子走我们设计好的路,以避免更多挫折吗?是让孩子始终处于正面情绪,永远避免负面干扰吗?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们的爱最终要给孩子的,应该是“成全”!
——人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能自信。
确实,每个人都有长短板,那本来就是我们的特色,是“我”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要全盘接纳自己。
然后,发挥长板,去经营人生,取得成绩,托起整体;同时,利用短板,来感悟自身,虚心求教,完善自己。我们身上的长短板都是“我”的一员,不必区别对待,因为每一个特点都是自己走向自信的桥。
——这个世界中有苦有乐、有成有败,有聚有散,所有经历都有意义,都是训练我们自强的课程。
作为爱孩子的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始终快乐,但一个人若能在遭遇挫折时,懂得从中汲取力量,总结经验,调整自己恢复快乐,他才能真正变得强大。
所以,不必试图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真空环境,而要勇敢地与孩子一起去经历,去觉知,去完善自己。
否则,温室中的花朵,一见风雨就凋零,还谈何自强呢?
——让孩子拥有个性,保持觉知,心中有正气,身上有骨气,待人有义气,做事时大气,他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自洽。
人这一生,会经历无数环境的改变,孩子不可能永远作我们羽翼下的雏鸟。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就是让他们懂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丢失信念,不自私自利,不屈从盲从。
独立个性,是个人魅力的来源;信念坚定,是宽厚包容的底色。
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他未来无论在什么环境,都将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能自洽,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找寻价值、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成全”!
但这个成全,不是让孩子来成全成年人的想法,验证成年人的教养方式;而是为了我们应该用适合的方式,去成全孩子,让孩子拥有自信、自强、自洽的能力。
因为,人生是孩子的,未来路要他自己前行,我们能为他做的准备,就是在他的“行囊”中,放入更多的力量,让他敢走自己的路,精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