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高考683分,妈妈一句话点出秘诀:普通孩子开窍逆袭就这9个字

发布时间:2024-07-02 17:26  浏览量:25

作者:主创团·枫子

最近这几天,高考成绩陆续放榜。

朋友的儿子今年也参加高考,考了令人瞩目的683分,心仪的那所985大学算是稳了。

当朋友和我分享这份喜悦时,我一度震惊得无以言表。

要知道,朋友儿子小的时候,她没少吐槽儿子脑子笨,还不爱学习。

儿子初中时,叛逆不服管教,母子俩还一还度闹得很僵。

儿子高中后,别人家妈妈一个个辞工全职陪读,她倒好,特意重返职场,都没怎么管孩子。

这个出人意料的成绩,无疑让我对自家那个成绩常年中下游,一写作业就头痛、手痛、肚子痛的儿子重新燃起了希望。

于是,我连忙向朋友请教她的教育秘籍,希望从中汲取一些启示。

朋友这才告诉我,她在儿子六年级时,就察觉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有问题,于是便开始了家庭教育的学习:买书、上课、实践。

之后的好几年里,她一边试错,一边改正,一边总结,最终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儿理念:

不着急、不比较、不强势。

不着急

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朋友的儿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有些糟糕。

一首诗要读十几遍才能读顺溜,英语句子也要朋友怒吼很多遍才能记住。

最要命的是陪写作业:不会的题反反复复讲,他就是听不懂!会的要么粗心大意,总是做错!要么磨磨蹭蹭,写半年!

焦虑下,朋友忍不住催他、吼他、质问他:“你是猪脑子吗?为什么就是学不会?!”

为了让儿子学习成绩赶上去,她还给儿子报班、请家教,为儿子刷奥数题以便辅导......

结果儿子成绩不升反降,还有了厌学情绪。

很长一段时间,儿子一做作业,就哭喊着说“我不会”。

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男孩大脑发育较为缓慢,尤其负责语言和逻辑的左脑更是晚上加晚,所以在学习上难免吃力。

也是在深入学习后,她才意识到,是她把儿子当“兔子”撵,着急拉着儿子向前向上,才让本就落后的儿子放弃了努力。

于是,她开始放慢脚步,放弃跑、跳、追,顺应并尊重儿子世界里的“爬”。

需要注意的是,不着急不代表放任不管。

慢教育,需要有“等”的智慧,更需要有“教”的耐心。

1、给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

男孩喜欢挑战,却也畏惧失败。

为他设置一个努努力就能够得着的目标,不仅可以激发他的挑战欲,又能让他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收获成就感、建立信心,从而唤醒他学习兴趣的那把火。

比如孩子这次考了70分,那下次争取考75分;今天作业写了3个小时,那明天的目标就是早10分钟完成.......

如此,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微小的进步。

2、给孩子植入“暂未获得”的概念

这其实就是,教孩子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的成长。

比如,一道题目,孩子就是学不会,那可以先放一放,告诉孩子:他不是不行,只是暂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但如果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就能够获得这种能力。

当孩子知道,落后是可以追赶上的,能力也是可以提升的,孩子就能始终保有一股信心和力量,一直向前努力。

3、根据孩子的特性去教

脑科学研究显示,男孩天生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但易接受图表、图像乃至空间、运动物体的刺激。

所以,我们在教男孩时,就要形象、生动,具体一点。

比如,教生字词用象形法,他更容易记忆;写作文用五感法,他更容易有话说;理解知识用思维导图,他更好吸纳。

不比较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和认可

很多时候,父母难,就难在要忍住不比较。

朋友夫妻俩一个硕士一个博士,从小学习就不需要家长操心,所以每每面对不开窍的儿子,打击、否定、比较的话,常常脱口就来。

最煎熬的,还得是聚会,甭管是家长会,还是亲朋好友间的聚会,别人家孩子总是那么耀眼,要么出口成章,要么英语说得溜,要么门门拿第一。

同样是孩子,差距却这么大,说出一些比较的话太容易了,儿子无可辩驳,她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但让朋友没想到的是,她自以为是的鞭策,却让儿子受到了双重的否定。

有一次,朋友儿子考试考砸后,就忍不住问她:

“妈妈,你是不是很失望,我太差劲,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儿子的话,刺痛了她。

她想起《中毒的父母》一书说的: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

所以,她果断放下了比较的尺子,不再盯着儿子的不足,更多地去接纳和发现。

朋友总结了一下,她主要做对了3件事,最终帮助儿子从中游一路逆袭到了班级前三。

一是,每天晚上手写一张对儿子的“肯定贴”。

从初一到高三,她坚持了整整6年。

每天,她都用欣赏的眼光去努力发现儿子做得好的地方,比如:早起晨读、房间收拾干净、自觉打卡练字……

在这种赏识教育下,儿子良好的行为不断被正强化,最终固化成了一个个好习惯。

二是,忽略短板,发挥长板。

儿子数学、物理很好,但英语总是在及格边上。

以前,她总是让儿子花大把时间精力补英语,但英语没提上来,别的几科反而因为时间花得少而落后了。

现在,当儿子把数学和物理先努力到前一二名时,自信心明显增强,另外几科也跟着慢慢进步。

三是,儿子取得成绩后,允许他得意,允许他庆祝。

因为孩子在欣赏自己成功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刺激孩子继续做好这件事。

而这三件事都用了同一个原理:胜利者效应。

即,当孩子获得一次成功或成就时,这种体验会转化成孩子的动力,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所以,父母如果真为孩子好,就不要盯着别人家的好,而要多挖掘自家孩子身上的好,用优势带动不足,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向优秀。


不强势

关系好了,教育才有效

复旦王德峰教授分享过一个案例。

他一个邻居和儿子关系很僵,每天一说话就会吵架。

这位邻居又气又急,因为就要高考了,儿子的成绩还在不断下降,她却半句说不得。

没办法,邻居只能找王德峰支支招。

王德峰便给她提了建议:

“从今天起,你别再把他看成是你的儿子,你也别把自己看成是他的母亲。

你只要照顾好他的一日三餐,让他吃饱睡好就行。”

邻居将信将疑,不再强势地管着儿子,也不再只盯着成绩,只管多做饭,少说话。

没想到,一段时间后,邻居和儿子不仅关系得到了改善,儿子的成绩也一步步上来了。

朋友看了后颇受启发。

当时,她儿子就读初三,成绩也下滑得厉害,动不动就和她吵,她还总以为是儿子的问题。

不曾想,却是自己管得太多,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不得不用反抗来对她说“不”。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青春期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底层是情绪问题。

所以,当孩子步入初中后,父母还想抓学习,就不要过分关注,过多插手,而要先捋顺关系。

1、给空间

青春期孩子思想独立有主见,父母若无视孩子的感受,侵占孩子的边界,只会激发他的逆反情绪。

父母只有少一点唠叨、说教,多一点尊重和共情,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才能赢得孩子已经进化的心。

孩子的心力也才能专注于学习、思考,而不是消耗在与父母对抗上。

2、给支持

心理治疗师李子勋说过,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给支持,就是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把孩子处成朋友。

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提供情感支持与链接,从而激发出孩子内在的能量。

3、给氛围

朋友之所以在孩子高中时去工作,就是不想目光都放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她想,她做好了自己,反过来也给了儿子一个榜样,让儿子可以专注提升自己。

而这种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就是最好的教育条件。

这三点,看似父母做得少了,却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尊重、民主、安心、支持的家庭环境,而这就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抱持性环境。

成长在这种松弛的家庭,孩子自然可以全身心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全力拼搏。

很认同一句话:学习的路上,孩子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做父母的也要修炼“七十二变”。

这世上从没有横空出世的优秀、突如其来的幸运,有的只是千般付出后的得偿所愿,苦尽甘来。

点亮在看”,愿父母都能不着急不焦虑,不比较不内卷,不强势不内耗,修炼一个良好心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爱、有温暖,更有欣赏、有包容的成长环境。

也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不惧披星戴月,不惧风雨兼程,来日乘风破浪,梦想成真。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