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父母,表面摆烂,其实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很厉害!
发布时间:2024-12-30 20:00 浏览量:4
曾看过一档教育纪实类节目:
节目中一位妈妈,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让他做作业。
见孩子不想写,妈妈就每十几分钟催促一次。
孩子不敢违抗妈妈的“命令”,只好漫不经心地坐在椅子上摆弄玩具、玩手指、发呆……用磨蹭来敷衍妈妈。
家长的反复督促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孩子反而变得懒散、无所适从。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比起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长,最让人感到头疼的,反而是那些对孩子“过度重视”的家长。
一味地跟孩子较劲,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跟孩子的成绩较劲,
优秀不是逼出来的。
看到知乎上一位妈妈分享的帖子:
这位妈妈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上初中她陪读了3年。她每天的主要任务 是督促儿子学习。
为了孩子的学习,她会抽背诵、帮孩子做试卷分析、做主题训练提升;
孩子学习没动力,她就苦口婆心给孩子讲道理、分析当下形势,甚至威逼利诱。
总之,她把自己能想到的督促方法都用上了,照她自己说她是一个特别负责、特别认真的妈妈。
但孩子对学习还是不上心,作业总是要拖到最后时刻。
她每天绞尽脑汁想着从基础、心态和习惯来纠正孩子。
可孩子一点都不领情:我都是为你学习的,我一点都不快乐。
她发现逼孩子没用,但不逼内心又过不去,对于孩子她有深深的焦虑:
初中关键的几年不好好学,将来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孩子的将来怎么办?
可是她越较劲,孩子好像也越较劲,两个人陷入极限拉扯中,孩子成绩越来越差。
教育不是注满一灌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教育,从来不是逼迫孩子学习很多知识、取得好成绩,而是适时引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学习也不单单是为了成绩,最重要 的是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有位网友分享了身边同事的故事:
同事老李平时不爱说话,偶尔打打篮球。
但他的女儿是个学霸,中考成绩在昆山一万多名考生中排名前200。
有人好奇他平时怎么把女儿培养成学霸的,老李笑笑说:
我们一开始也没想着孩子一定要成为学霸,对女儿唯一的要求就是按时完成作业,把不会的问题搞懂。
我们夫妻俩平时经常加班,没太多时间陪她。
我女儿比较懂事,看我们下班晚,她放学就会先把作业完成,等我们到家了,有问题我们就一起帮着解决一下,没问题我们就聊聊她学校里的事情。
平时也没有刻意给她报补习班,就算补课也是应女儿要求,自己只负责交钱。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智慧的家长不会越俎代庖,替孩子操办一切。
因为他们明白培养孩子的根本,是正确地引导孩子生命力的发展方向,为孩子清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无视孩子需求,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一味地逼迫孩子学习,跟孩子的成绩较劲,往往吃力不讨好。
深入了解孩子,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好预期管理,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不跟孩子的缺点较劲,
越较劲就会越差劲。
青少年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如果你去找孩子的不是,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差,让这个结打得更死。”
小峰是一位11岁男孩,性格比较内向,心地善良。
父母却希望他活泼外向,平时没少因为他腼腆、不爱说话批评他,还总喜欢在他面前夸赞外向、朋友多的孩子。
父母的不接纳让小峰很是苦恼。
在学校被同学霸凌也不敢告诉父母,因为他担心父母更不喜欢他。
久而久之,他越来越不自信,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对学习也失去兴趣,晚上经常失眠,成绩也开始下滑。
他开始出现抑郁症状。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
但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父母如果习惯于拿放大镜审视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缺陷,若是紧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孩子只会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自卑。
著名育儿专家珍妮·艾里姆说: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曾刷到过一个视频:
孩子有上学磨蹭的习惯,父母三番五次催促、命令均不奏效,母亲被磨得没有脾气,索性摆烂。
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学着她的样子一会弄弄这个,一会儿整整那个各种磨蹭。
孩子看到母亲慢悠悠的样子反而催促起来,眼看上学要迟到,母亲还没收拾好,不禁急得大哭。
经过这次,孩子切身体会到拖延的后果,母亲顺势加以引导,以后每次上学孩子都能早早准备好。
弘一法师曾说过一句话:“请不要和你的孩子较劲,他脑子还没长好呢。”
过于强调孩子的问题,不仅无法使孩子变好,反而阻碍他正常成长。
很多时候,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
就如眼中钉,肉中刺,忍不住除之而后快,各种着急上火,帮孩子纠正问题时也会不小心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常常事倍功半。
聪明的父母懂得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特别注重孩子的感受,不跟孩子较劲,反而事半功倍。
允许孩子走弯路,
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张爱玲曾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知名家庭教育家蔡笑晚曾讲过儿子走弯路的故事:
有一天,四儿子蔡天润突然跟他说想去少林寺学武,将来成为行走江湖的武林高手。
蔡笑晚听罢劝说了几次但无效,让儿子写了一份“决心书”,然后把他送进了少林寺。
蔡天润在少林寺待了两个月,发现学武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写信给父母想要回家。
父母回复他说:你已经写了决心书了,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蔡天润坚持了一个学期后还是想要回来。
蔡笑晚这才同意让他回来念书。
这段痛苦的学武经历让他对学习有了不同的感悟。
他刻苦读书,考入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一路读到博士,回国后创立了医院。
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吸取过来人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开人生中那些难走的弯路,但年轻气盛的孩子,很少有人能听进父母的建议。
因为教育从来不是“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
正如莫言所说:“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等孩子撞了南墙,吃了苦头,自然会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父母眼中的“弯路”,不一定就是错路,有时候是孩子探索世界、学会成长的必经之路。
每一条路都有每一条路的风景,每一条路都有每一条路的收获。
▼
跟孩子的成绩较劲,孩子未必能成为学霸。
跟孩子的缺点较劲,孩子未必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让孩子走你认为正确的道路,孩子未必能真正领悟,该走的弯路还是要走。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
不跟孩子的成绩较劲、不跟孩子的缺点较劲、不允许孩子走弯路,用佛系的方式养育孩子,反而更容易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