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分享:抓住这些确定性,我一点不怕孩子语文学不好了
发布时间:2024-12-30 16:26 浏览量:5
“谢谢你啊大J,如果不是你牵线,我们普通妈妈怎么能听到这样一堂高级的语文课,真的非常庆幸在娃刚要学语文的时候来到了这里,现在,我好像一点也不怕娃学不好语文了。”
这是前段时间在线下活动时,老读者@猜猜妈 对我说的话。
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模一样的,从几年前认识了亲近母语团队开始,我就走上了听“最好的语文老师们讲课”,重新爱上语文的路。
上周,她又给我塞了一份“迟来”的听课笔记,记录了在这场“烧脑但过瘾”的语文课上的收获。不仅是一篇读后感,她还亲自带孩子试了老师们介绍的方法,分享了孩子的变化。
今天把这篇听课笔记发出来给大家看,希望从猜猜妈的分享中,也能给大家启发,尽量轻松跨出漫漫语文学习路上的关键一步。
01
学好语文,其实动作不复杂
语文是什么时候开始变难的呢?
答案是:当!妈!之!后!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觉得语文并不难,就是不容易得高分。 试卷上至少每个字都认识,瞎蒙瞎猜也错不到哪里去,但要真想下功夫冲一冲,又不知道怎么提分,总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上。
拿标准答案来看,也会觉得,哎,我怎么想不到这种答案,但下次还是想不到……
正因为这种“糊涂感”,当了父母以后,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慌,总觉得家里没有一个“博古通今”厉害的人,就真不知道怎么带娃学语文了。
而那天整场对谈下来,我特别感慨的一点是,这两位厉害的一线老师其实给的却是很朴素的学习方法,也没给家长提各种高的要求。
开场不到五分钟,大J直接“质问”老师:
都说现在语文越来越难也越来越重要了,那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变化?如果以当下的考察重点来布局孩子的学习,有什么是做了一定不会错的事儿?
两位教了二十几年语文的老师都一致同意:
“从古至今,语文学习对阅读量都有一定要求,但整体没有多大的变化,落实在语文课堂上,那就是培养孩子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保守起见,老师还是补充了一句,如果你不是要培养作家、文学家的话)
阅读和写作,好吧,这倒也一点也不新鲜,但从真正一线名师口中听到,我反而一下踏实了。
这意味着,当我看到孩子语文没学好,我会去想: 最基础的阅读都做了么?
也意味着,当我看到别人家的“动作”,送了国学班、口才班的时候,我会想:家里有这方面的书嘛?我真正带娃认认真真去翻过了几本呢?
更意味着,在任何年级落后,我都能很笃定地知道做什么,从哪里开始是对的方向——那就是,阅读阅读,多多多阅读,和多多多多地写。
但具体怎么执行才是大问题啊,两位老师讲得一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样子,阅读多少才能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呢?
(大J乱入,说两句:我们为啥下功夫做阅读营,也一样啊,遵循着“慢慢读”的原则)
02
语感好的人,语文不会太差
在大J的追问下,老师说,语文不用卷别的,就培养阅读和语感。
语感好的人,学语文都不会差。
语感?又是个属于经常听说,但没真正搞懂它厉害在哪的词汇。
我去翻书查了一下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师的专业说法: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是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
语感好的人,看到文章,能准确地捕捉关键语言信息,即使有一些字不认识,但也能根据上下文猜测文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甚至在没学主谓宾定状补这些语法知识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现句子里的语病,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地方。
即使拼音识字暂时落后,也不妨碍他的学习后劲。
(大J乱入再说两句:当时 看到这,我就有点眼熟,原来之前参加过阅读营的读者也这样说过)
甚至能很快感觉到语言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言外之意,那阅读理解能力肯定就比一般人好啊。
比如,小学作业里的常见的一类填空题,下面两个句子里,哪个该填“冷”,哪个填“凉”更恰当?
秋天的早晨,风吹在脸上感觉有点_____(凉) 冬天,外面_____得让人不想出门。(冷)语感好的孩子就能分辨出两个字的细微差异。
一个经常阅读的孩子,会在各种各样的书里看到“凉”这个词语,比如,凉爽啦,凉菜啦,凉亭啦……也就能大概判断出,凉,好像是种挺温和的感觉,甚至还有点空旷的意思;
而冷呢,除了能想到“寒冷”,“冰冷”,说的是温度低的状态,读到过“冷漠、冷血”这些词汇,慢慢地也就能感受到这还是个带有情感的词汇。
那语感要怎么培养?
那要读多久能看到效果呢?
我随便给孩子读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吗?
03
故事、朗读、聊天三板斧
好语感怎么来?上海一线名师丁慈矿老师强调了,“语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才能形成。
所以,从低幼年龄开始养成朗读的习惯很重要,重点是:读出声,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家长读给孩子听,孩子读给家长听,双向奔赴最有效。”
“朗读”看起来是特别简单的动作,但其实它调动的感官是最多的。
孩子从眼睛看到文字、嘴巴读出声音,耳朵能听到,手要捧着书,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晃动起来,脑子甚至会联想到相关的画面……
(大J又来说两句:我当时也在现场,确实也立马想到了阅读营反复强调了大声朗读对语感的促进作用很大,所谓语感都是这样积累出来的,真实课堂上老师也是在朗读上面花很多时间)
大J在几年前的早教重点里就说过了,多感官打通的学习效果最好,越锻炼就越敏锐,我想这就是最直接的例子了。
那读什么好呢?
老师推荐从绘本和童话开始。
比如:安徒生童话故事、新美南吉童话、汤汤故事集,这类经典童话故事,孩子喜欢,语言文学性也好,这种经典的叙事方法,是孩子学习更丰富的词汇、了解更多语言表达方式的好手段。
当然,在这基础 上,增加一些文言文或古诗,对培养语感来说更有帮助 (低年级和幼小衔接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语言清浅又和生活接近的小古文和童谣。)
我选了三套书,分别是大J阅读营的《日有所诵》、《新母语》、和《超级文言文》
这又是为什么呢? 都说现在小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当父母的还会觉得现在生活里都用不上文言文了,为什么考试要考呢,一味要求孩子读文言文,是死记硬背,不是最挫伤孩子兴趣的么?( 哈哈,果然是我大J,又问出了我的心头疑问 。)
那天,丁慈矿老师给了两个理由,特别能说服我。
首先,考试要考文言文,分值还越来越高,这个没法改变;
而另一方面,语言精炼,韵律丰富的文言文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另一种阅读口味,口味丰富,营养均衡,孩子的语文学习才能更扎实。
绘本、童话故事胜在叙事;
而文言文则是另一道口味丰富的加餐,随便翻一篇经典文言文,都是短小精悍,一个字能代表很多层次的意思;
看一个孩子在一篇短短的看图小作文里,能用到一两个成语,也是能直接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语文水平是比较高的。
想要文言文学得好,早期就更需要大声朗读,读出声,读熟练,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使用得少了,不读出声音,就更难理解,也更难记住了。
那怎么能让孩子愿意听,还读给自己听呢?毕竟,有些故事书我摆在孩子面前都不感兴趣,更何况小古文啊。
丁慈矿老师自己就分享了一个小方法——自己先背下来,在孩子耳朵边洗耳朵。
丁老师说,他家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骑自行车送孩子上下学路上,就自己边骑边背《滕王阁序》,本来就是挑战自己的记忆力, 没想到,他家孩子很快就背下来了,甚至现在孩子已经大学了,还能背诵下来。
自己先背下来啊,这么辛苦,但一翻《超级文言文》,原来每一篇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还是蛮简单的,比如 《启蒙》的第一篇,其实只有12个字,实在不行,一星期一篇,问题不大。
就这样在儿子耳朵边一直念一直念,小家伙还真的听下去了,没有太多解释,不用一星期,一天多次就背下来了。
我以为小家伙肯定不理解意思的吧,没想到,当上海台风天的某个周末,他跑来我床上大声喊着: 天明日出人起啦~~~~然后自己去开窗。
原来,小古文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甚至蛮有意思的呢。
那针对孩子不喜欢的故事书,我也用了同样的笨办法,就是自己先看完,了解了故事梗概,在睡前先讲给孩子听。
我选了《汤汤故事集》里的一则小故事,没想到,孩子竟然很感兴趣,这时我才告诉他,这些有趣的故事都在你白天不看的书里啊。
第三步,是和孩子聊天,如果有心的话,聊天的过程完全可以是一场小型的作文。
除了你吃了吗,你睡了吗,怎么和孩子进行一场高质量的聊天呢?我自己亲自试下来,把自己想象成孩子,拥有他们的同款好奇心。
有一天吃饭,孩子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饭还配菜啊?
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过,饭后, 我们打开B站搜索“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米饭配菜的”,没想到那天我们竟然学习了人类种植、吃五谷、狩猎烧烤的变迁史……
这次聊天太有意思了,我想,也许将来有一天的语文考试上,我家孩子也会把“那天,我们是怎么吃着饭就聊到了人类饮食历史的”这件小事写进课堂吧。
读读写写,聊聊天,不就是我这个当妈的能给孩子的最简单的语文教学吗?
以上,就是我参加完大J的《语文不费妈》讲座的全部感想和实践,关注大J 5年了,从健身到育儿方方面面真的受益了,明年孩子马上上一年级,所以我看到今年,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幼小衔营。
寒假里大人和孩子都有时间,我也更加期待孩子的变化,到时候再和大家分享
我又忍不住要说几句了,读这篇笔记的时候,我是眼眶湿润的。这是这个月亲近母语阅读营招募的时候我发的朋友圈。
第一期阅读营受到的质疑我仍然在消化,从一件事上升到对于一群人的人品的攻击,尤其还有那么多我尊重的老师。那几天,我在群里,每个字每个人的发言我都看到。我无法做到真的不在意。
今天分享这篇不是为了推荐啥,相反我要劝退大家,不要因为猜猜妈的分享就上头了。亲近母语的阅读营就只属于一小批父母,这是我和徐老师已经深刻认识到的,但没关系,能影响一个人也是好的。
教育就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合适最关键。暂时不合适阅读营的,看看这份笔记,有所收获也是极好的。
想了解阅读营的 恳请大家一定认真读完认真思考是否合适,再决定。
正在团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搜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