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最后一份感动,《小小的我》
发布时间:2024-12-31 19:33 浏览量:5
时光编辑部 | 隐饮
用电影治愈生活。
2024年终于到了最后一天,时光君先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年底的最后一份感动,来自易烊千玺主演的《小小的我》。
《小小的我》
影片由杨荔纳(《妈妈!》)执导,游晓颖(《我的姐姐》)担任编剧。
在影片中易烊千玺饰演患有脑瘫的刘春和,在努力为外婆圆梦舞台的同时,也努力弥合与妈妈的关系,寻求着自己人生的方向与坐标。
看完电影之后,忍不住想感叹一句:刘春和,让观众忘掉了易烊千玺。
在这131分钟里,观众只记住了这个有特殊需要的普通人,一个聪明的、有尊严的20岁普通男孩。
(下文包含剧透,建议观影后阅读)
《小小的我》的故事,从刘春和颤颤巍巍、一步一晃走上楼梯开始讲起。
他每走一步,似乎都让观众揪起了心,担心他随时随地都可能摔下去。
每天早上,春和要通过床上的扶手才能起床,他无法精准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
他的手指是弯曲的,口齿是含糊不清的,甚至说完一段比较长的话,都要停顿喘几口气,吞咽也经常会发生危险,稍不注意可能会被噎到。
刘春和的诸多动作细节都颇为写实,并非“奇观化”的呈现,让人相信易烊千玺背后一定付诸了大量的观察、模仿与练习,尤其他呈现的脸部表情、说话形态和身体震颤幅度的细节。
易烊千玺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这是我做过工作量最大的角色。”
身体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难面对的,还有无处不在的歧视。
刘春和在人群里,和各种各样的目光撞上过,有怜悯他的,有恐惧他的,有厌恶他的,就连公交司机都说,“像你这种情况少来挤公交”。
但全片始终紧扣着一个核心主题——刘春和虽然是脑瘫患者,但他不是傻子,不是需要被同情被凝视的弱者。
他最需要的是平视,是尊严,是能在大大的世界里,活出小小的我。
片中的两场面试戏让人印象深刻。一次是春和去课外辅导班参加教师面试,面对台下异样的目光,他讲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忽然变得滔滔不绝。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恰似春和本人的写照,即便时时刻刻受困于行动不便,他身上始终有一份生命的顽强与自信。
而在下课后,辅导班负责人对春和的外婆婉言拒绝。
镜头下的春和转过头去,拒绝的理由渐渐变成了背景声,他听着窗外的蝉鸣发呆,所有的结果似乎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听腻了,不愿多听。
一次是春和去咖啡馆面试,他努力地走、不停地说,常人都背不下来的相声贯口,他脱口而出。
即使声嘶力竭,他也想努力给自己挣得一份尊严。
没人知道刘春和一路走来都经历了什么,更没人知道,这些年他身边的家人经历了什么?
幼年的刘春和躲进客厅的行李箱里,父母怎么都找不到他,母亲坐在沙发上叹气,“如果真的找不到他,我们的生活能不能过得好一点?”
父亲说,“有可能,那是我们不敢想的另一种人生。”
有人会觉得父母在这里显得太过于冷血自私,但多年以来,母亲长期被生活压力和内心困境撕扯着,这让她长期处于一种接近崩溃的状态。
母亲为当年生育时“不会用力”的噩梦深深困扰、无比自责。
如果人生还能有一次重来的机会,如果她还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拥有一份普通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救赎?
片中的行李箱是像是“子宫”的某种隐喻,也是春和面对痛苦无法承受时的一个安全岛。
每当他无法接受自己脑瘫的事实,就想如婴儿般蜷缩,退回还没有出生的时刻。
正如他送不出的那盒牛轧糖,多余的礼物,就像多余的自己。他只想拼命吃掉所有的糖甚至包装纸,似乎这样就能结束所有的痛苦。
面对脑瘫这个难以治疗的复杂疾病,这不是春和的错,更不是妈妈的错,没有人必须为此受到一辈子的指责。
还记得在医院的康复中心里,刘春和在做康复训练,与他打招呼的是个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人,而镜头又扫过的是许多年纪很小的脑瘫儿童,有的甚至还在蹒跚学步。
不止是医院里年复一年的康复训练,影片中一张张的火车票,记录了外婆、妈妈一次又一次带刘春和外出找名医,甚至求佛拜仙的过程。
所有科学的、不科学的办法,他们都试过了,多年来他们一次次地燃起希望,又一次次地灰心。
普通人的行动自如、蹦跳行走,是脑瘫人士经过数十年训练都难以企及的梦想彼岸。
但就是在这样行动不便的躯壳下,他们同样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春和看过整整一面墙的书,他能考出超过录取线80分的好成绩,他能学打鼓,考驾照,也会写诗。
作为一个20岁的成年男性,他渴望爱情,同样,他也渴望性。
《小小的我》里最大胆、也是颇具争议的一个角色,就是春和心仪的女孩雅雅。
他在给雅雅的诗中写道:“你是高耸入云的辰星,我是穿行于孤寂之河的怪人”,暗示了两个人之间的巨大差异。
“怪人”也配拥有爱情和性冲动吗?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写道,“残疾人的爱情所以遭受世俗的冷面,最沉重的一个原因,是性功能障碍。这是一个最公开的怀疑——所有人都在心里问:他们行吗?”
雅雅这份来自同龄女孩的启蒙,对于春和的意义显然是颠覆性的。
所以对于雅雅那个略显突兀的提问,春和反而心存感激,“谢谢你这么问”。这让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男性身份的存在。
《小小的我》的导演杨荔纳和编剧游晓颖都是女性,在创作时她们呈现出了细腻的女性视角,外婆和妈妈这两个角色的设置也很巧妙。
妈妈的爱是充满愧疚的,是控制感更强的,也是更焦虑的。她更想把春和一辈子“藏起来”,不愿他接受那些歧视的目光。
春和一晃20岁,却连一次生日也没过过,妈妈不愿提及那个让她痛苦的日子。
外婆的爱则是更松弛、更有力,也是更尊重春和意愿的。谁说春和是个傻子,外婆一定要打回去。
而外婆的这份爱,何尝不是由于当年她让女儿当了十五年留守儿童的一种内疚和补偿。
春和在被妈妈和外婆精心保护了20年后,终于走出了小小的家,他坚持要去远方上大学,他想当老师,他想谈恋爱,迎接新的生活和大大的世界。
妈妈和外婆,在困在过去20年,经历了漫长的“母职惩罚”后,终于卸下了内心的重担,她们开始对春和放手了。
最后,时光君想额外夸一夸作为主演的易烊千玺。
2019年,先有《长安十二时辰》后有《少年的你》,这是易烊千玺以演员身份集中爆发的一年。
从这一年开始,他逐渐破除“流量明星除了流量一无所有”的滤镜,行业里的更多人开始拥抱身为演员身份的易烊千玺,而不止是拥抱易烊千玺的流量。
从《送你一朵小红花》《长津湖》《奇迹·笨小孩》再到《长津湖之水门桥》和《满江红》,被市场和观众寄予厚望的易烊千玺,已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演技的蜕变。
他已经快速地从一个偶像明星,成长为能够适应多种风格的实力派青年演员。
到如今这部《小小的我》,表演中最难的不仅是对身体精准的控制力,更要有对残疾人士深深的同理心,用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世界。
达到这种惊人的转变,易烊千玺也不过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他对表演和角色塑造的理解,已经比《少年的你》时期进阶了不止一点点。
《小小的我》的结尾里没有奇迹,走路依旧摇摇晃晃的春和,为观众送上了一个温暖的微笑。
残疾人士的苦难与困境需要被看见,需要被帮助,但不需要猎奇的眼光和高高在上的怜悯。
春和写给公交集团的投诉信,终于有了回音,虽然结果并不那么满意,但他说“写,就是结果”。
这部电影也一样,“拍,就是结果”。
感谢为电影付出的所有主创,让更多的脑瘫患者和特殊需要人士被“看见”,将庞大隐形的残疾群体带到大众的视野里。
所有小小的善意,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支点。
正如春和告诉我们的那样:“关于幸福的定义里,应该有我们每一个人。因为再渺小再破碎的个体,都是完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