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0后”的爱情阅读鄙视链
发布时间:2024-12-14 08:56 浏览量:3
但凡能够读到的琼瑶和三毛,我都读遍了,其实并没有黄蓉或者林黛玉对我的影响大,总觉得琼瑶笔下的男女为了爱呼天抢地的。
1985年,我在福建省漳州市底下一个叫南靖县的小县城生活,香港83版《射雕英雄传》引入内地,也就是翁美玲演黄蓉的那经典的一版。我家是1983年或者1984年买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花了800元巨资,家里找人借了钱,可能用了两年时间才还完这笔债务,妈妈每个月都要还40块的电视债。 买电视的缘起是因为弟弟总是跑到邻居家看81版香港亚视的《霍元甲》,她觉得没面子,每天都要去人家家里喊小孩回家。 但有了电视,就开始了少年时代的剧集狂欢,什么都没落下,可能那也是我们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娱乐生活了。 《小巷人家》剧照 83版《射雕英雄传》真是好看,因为看得早,在金庸笔下的诸多人物里面,我最喜欢黄蓉和周伯通,这两人都有个特质,古灵精怪不合流俗,但什么好处和便宜都没错过,还都挺热爱生活的,活得生气勃勃充满了乐趣。 黄蓉找了郭靖那种方便操控的“老实头”做恋人,周伯通擅长左右手互搏,他们俩关系还很好。黄蓉的爱情选择便先行进入了我稚拙的认知,长大了,我也想找一个老老实实,长得还过得去,专心跟“全真七子”练“降龙十八掌”,将来可以胜任贴身保镖的“靖哥哥”。 黄蓉用现在的最新女性情感观来追忆,确实是一个主体性很强的人物。她看上谁就是谁,遇到讨厌的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牙尖嘴利,善于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人,很会PUA别人,不是穆念慈那种期期艾艾哭哭啼啼的苦情女,黄蓉的命一点都不苦。 《射雕英雄传》剧照 她是个武二代和岛二代,父亲是桃花岛主黄药师,黄药师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大情痴,对黄蓉死去的母亲不能忘怀。黄蓉遗传了这位母亲的高智商,母亲有过目不忘的独家绝学,为了帮自己的丈夫默写被梅超风夫妻俩偷走的《九阴真经》,伤了元气,在生黄蓉时难产而死。但黄药师的痴情,我们小孩子是不太相信的啦。梅超风因为长得太可怕,那种哥特风的爱情关系也让人瑟瑟发抖。穆念慈太爱哭太悲切,华筝有点单相思。所以看来看去,整个射雕,唯有黄蓉的爱情最让人向往,两人骑着大雕在天上飞行,落地了,一个爱做饭会做饭,一个任劳任怨干体力活,且无比忠贞可靠。 我也没太跟进婚后的黄蓉,《神雕侠侣》既没看书也没看剧集,听说那个阶段的她魅力全失了,或许是金庸老爷子本人不知道如何去想象黄蓉这样一个活色生香的少女,在结婚后将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格本色,毕竟“姑娘”和“少奶奶”的区别,在一位男性作家心里还是挺牢固的。 陈玉莲在83版《神雕侠侣》中饰演小龙女彼时,大家盛行在街上租小说来读,《射雕英雄传》我就是放学后坐在中山路的租书小铺子门口读完的,现在才知道金庸最早旧版的《射雕英雄传》,是1957年到1959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的,他后来在1970年到1980年间,对自己的15部武侠小说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于是有了“新版”,我当时读到的应该就是这个“新版”。 看了更多金庸的武侠书,也会喜欢王语嫣甚至韦小宝,出于对一夫一妻制的坚信,对于韦小宝那种一拖多倒是毫无批判意识,觉得那就是古代才会发生的事情。 1986年到1988年,我在南靖一中读初中,学校门口就是一条布满了乱石阵的溪,想逃课可以跑到溪边玩耍,我也会带着书,跷着二郎腿,躺在大石头上读,流水潺潺,别提多惬意了。初二那年,我的妈妈认为贾宝玉13岁“初试云雨情”,家里早早购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卷本《红楼梦》锁在玻璃门书柜里,等我13岁了就可以开禁了。1987年我正好13岁,一边如饥似渴地读起了纸质本《红楼梦》,一边跟着看央视的剧版《红楼梦》。 在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七八岁就一见钟情,两人两小无猜,但是初试云雨情的对象并不是初恋女友林黛玉,而是大丫鬟袭人,袭人相当于正经婚前的通房丫头,也就是预备役姨娘或者说妾。无疑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我很长时间内的首选,但也是过于理想化的样本,他们情性相同三观一致,对于仕途经济兴趣不大,而醉心于木石前盟,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是为了我的心。”林黛玉这个人,很知识分子,很贵族小姐,她对于生存形势的判断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内心向往着天尽头的香丘,一个理想国,一个乌托邦。 她在跟贾宝玉之间建立的,其实是某种纯精神向的爱情关系,在现实层面是没有安放之地的,大观园将贾宝玉和贾府其他男性世界隔绝开来,他也在沐浴着背对现实的光,然而他们的爱恋,注定是非常短暂的,如梦幻泡影。 《红楼梦》剧照 当年的剧照贴纸,我最喜欢演小龙女的陈玉莲、演黄蓉的翁美玲,以及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她们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务实的审美,她们身边的男主角总像是陪衬人。 实际上,那些年,据说金庸和琼瑶在大陆的风行程度,已经让印刷他们书的纸张断货,这是张爱玲和宋琪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八卦的,三毛和张爱玲也是台湾皇冠文化这个出版公司榜上有名的畅销书作家,但是没有琼瑶那么“洛阳纸贵”。 琼瑶的书几乎是我们班上,特别是女同学人手一册的读物,男生不太好意思读,他们专注于金庸、梁羽生和古龙。 1986年,电视剧《红楼梦》拍摄现场,贾惜春(左,胡泽红饰)和林黛玉(陈晓旭 饰)(李少白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我最早读的琼瑶言情小说是《在水一方》,这书不是租书摊子上租的,而是找一位女同学借来看的,这位女同学的父亲是县城里的屠夫,俗称“杀猪的”,有一段时间女同学突然“暴富” (后来被揭发她偷了家里的一大笔钱) ,手里经常有五块十块的现金,她烫了头,经常买零食,还买了很多琼瑶和三毛的书,堆在书桌的抽屉里,成为班里的言情小说大户。 《在水一方》里的女一号杜小双爱上了在文学上怀才不遇的卢友文,而放弃了会写歌、脾气古怪的朱诗尧,据说卢友文的原型是琼瑶的第一任丈夫庆筠,他是文学系科班出身,却输给了非科班出身的琼瑶。我那时候只看个热闹,两个男人抢一个女人的三角恋是那么热闹,三个人又都是文艺青年,似乎在恋爱中又加了几分光环。琼瑶的书看起来很快,她似乎应该也是写得很快的,阅读上毫无难度,我那时差不多一天可以读一本,因为言情大户同学那里总是排着长队,每一本正在某人手里阅读的书,总有好几个人等着读。 但凡能够读到的琼瑶和三毛,我都读遍了,其实并没有黄蓉或者林黛玉对我的影响大,总觉得琼瑶笔下的男女为了爱呼天抢地的。 等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琼瑶剧如狂风扫落叶光临,从《几度夕阳红》开始,到《婉君》《哑妻》和《水云间》,里面基本上都是除了恋爱一无所长,也没有别的事儿做的俊男靓女的日常。似乎是同步看到了《情深深雨濛濛》为止,我对自己大喊一声“够了!”,就再也没有继续琼瑶下去了。 “70后”也比较少同步看《还珠格格》,或许是再也不相信琼瑶剧提供的那种完全脱离现实的爱情至上的剧情了。 《还珠格格》剧照 言情小说里面有着微妙的鄙视链,大概是三毛跟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爱情比琼瑶的哭天抢地高级一点,张爱玲属于那种孤僻的、少有人走的风格,等到读张爱玲回顾自己与胡兰成的往事的《小团圆》,所有关于浪漫爱的尘埃似乎都变成了一场永无休止的人性的战争,自私自利的男人和被爱牵着鼻子走的女人,他们在天尽头找不到两人可以共居的香丘,唯有分崩离析,唯有永世不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