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全职妈妈,可支配财产1000万,其实比谁都焦虑

发布时间:2025-01-06 09:24  浏览量:1

网络上常常看到一句话:如果我中了1000万彩票,立刻回家躺平!

但是这句话放到上海的全职妈妈身上并不适用。

说实话,从事教育这几年,我很少看到比她们更焦虑的群体了……

为了给孩子选校

去校门口挨个“踩点”

手握千万资产能干什么?

算财富自由吗?买套海景别墅还是做长期投资理财?

问了几个上海全职妈妈,她们的答案是:更希望给孩子做长线教育规划。

上海的家长有多焦虑?

平和学校的万玮校长曾分享,有一次,一位上海的家长在给孩子考虑读哪所民办学校时,用了一个特别的方法。

在放学时间,这位家长挨个去学校门口踩点,观察孩子们放学离校时的状态。

有些学校的孩子脸上表情疲惫,有些学校的孩子眼里“有光”。家长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更适合孩子的学校。

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不愧是有钱人,这么有毅力,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不得不说,教育焦虑,大概是鲜少能冲破阶层,人人平等的一种情绪体验。

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更普遍,大概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更多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目前,上海约有9.6万名国际学校在校生,人数居于全国首位。

当越来越多中产家庭涌入这条赛道,会发现——

比上,不够“壕”,达不到富豪阶层所谓的“松弛感”。

比下,不甘心,不想继续让孩子吃应试的苦。

一位妈妈跟我说,她是国内“双一流”大学毕业的,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感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也比其他小朋友慢半拍。

左思右想,一咬牙,辞了工作,开始全职带娃。

现在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期间她接触了很多全职带娃家庭,愈发感受到1000万的教育预算在国际教育赛道中,算不得“大手笔”。

她跟我算了一笔账——

孩子从小学开始读国际学校,到高中毕业,光学费至少要200-300万

除此之外,兴趣班、补课、打国际竞赛,加在一起的投入不比学费少

学个高尔夫、马术之类的运动,光课时费都要上千……

出国四年还得“追加”几百万。她苦笑,希望到时候不要“财政赤字”。

转轨进国际教育赛道

也要“过独木桥”?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0-17岁的成本,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平均要花费53万元。

这个数据高达全球第二,仅次于隔壁“鸡血”的韩国。

而上海的养育成本为107万元,位列全国第一,远超国内其他城市平均值。

美国的Town&Country杂志曾做过一个统计,按照美国精英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从孩子出生开始,到培养出一个哈佛、耶鲁的毕业生,在教育上的投入一个孩子总共需要17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200多万

国际教育之所以“费妈”,除了重金投入外,还因为妈妈们几乎付出了所有的时间、精力,甚至放弃个人事业,对于培养出一个“G5精英”或“藤校娃”寄予高度期望。(点击预约👉学校入学咨询/规划

有人问:为什么身边的家长对名校的执念越来越深?

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分布问题

在中国,进入世界QS前100的大学有12所。

而美国有25所大学进入世界QS前100,英国亦有20多所。

四个字:僧多肉少。

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不得不将目光投放到海外。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国际教育赛道中“拔得头筹”,甚至不惜带着孩子逃课,参加课外托福培训和SAT补习班,以取得更高的分数。

孩子们虽然转轨进了国际教育,仿佛依然面临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教育的多元性慢慢被消磨掉了。

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博士曾在IEIC大会上曾提到,近十年里国际教育的变化。

雷博士的女儿是90后,后考入了牛津大学。雷博士表示,女儿读书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报过什么补习班,甚至放假回家的时候,作业也并不多。

“那时候考入牛津的孩子,如果放到现在去考,不一定考得上,因为太卷了。”

“换个赛道就要换个思维,如果还是那么卷、那么累,换赛道就失去了意义。”雷冬冬博士如是说。

花费千万

却培养出一颗“标准零件”

说白了,家长们的焦虑,更多来源于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完美人生”。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辩题是:如果可以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现场投票时,80%的人选择拒绝。

但是孩子升学的时候,却又“口嫌体正直”。

毕竟倾注了十几年心血,谁也不希望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家长帮孩子摸清方向、定制规划本身没有问题,就怕卷着卷着,开始盲目跟风

“成绩落后了,赶紧补上来。”

“XX家的孩子打过这个竞赛,含金量很高,我家孩子也可以参加。”

“都去学钢琴了?要么我也给孩子报个名?”

一看到别人的孩子,就不由自主开始对标,反而忽视了孩子本身的特长。

国际赛道升学,要的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零件。

这样的孩子,即使最后拿到offer,也相对比较“被动”。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吴军博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助教时,辅导的课程常常有近百人,班上大约1/3的学生是亚裔(第一代移民的子女),他们进入大学时的成绩平均应该比其他族裔高不少,但是这些学生中表现突出的并不多,很多都学得被动。”

“反观白人孩子,虽然有不少成绩实在令人看不过去,但是另一方面却有相当多出类拔萃的,他们学习非常主动,这不仅体现在对所学的学科非常有兴趣,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而且成绩优异。”

这提醒着我们,海外留学的路上,金钱是刚需,但未必万能。

与其一味砸重金给孩子补课、报夏校、卷竞赛,不如理性地思考一下教育规划的底层逻辑,也许能找到更好的出口。

如果大家想为孩子做个性化教育规划,提前了解国际学校入学要求,可以留言咨询。

也可以来1月11日远播国际特色学校咨询会·上海站,届时有40+上海国际学校来现场招生,还有非常有经验的升学规划师,现场1对1做入学咨询和规划。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