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操持,中年人配合,年轻人混搭,我们再过一种很“新”的年

发布时间:2025-02-05 19:39  浏览量:19

还记得小时候过年,是一场集体欢庆,腊月中旬开始,妈妈婶子们打扫房屋、清洁锅台,做豆腐、发豆芽、磨魔芋,时常忙到半夜。

平时不参加家务劳动的男人们,也开始了劈柴、收拾门户的忙碌。

喜欢看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点豆腐的画面,豆腐总是要半夜才压瓷实,这时候,要是我还没睡,她就会挖一坨塞我嘴里;

喜欢蹲在劈柴的父亲身旁,锯子锯下来的木屑,新鲜清香,温暖干燥,我会主动帮他理柴,不理他也不批评。要是搞两下就跑了,他也任我去。妈妈总是跟在后面喊骂,他不会,最多说——

懒女子……让她玩去!

小时候对过年的印象太好了。导致长大了,始终对年存有留恋。

可如今的年,又不是那么回事。

有些形式还在,有些没了。比方说,做豆腐,以往是石磨推,现在都是电磨打,甚至干脆的,买得了!

买,多快呀!什么都变快了,就都没意思了。现在,只有老人还记着那些老古俗,祭灶神、准备年柴头(特别大的树根、准备年三十夜烧一整晚)、出行……

年前28晚上赶回老家,公婆已经准备好了大年期间的吃食用品。6只鸡、半边猪肉,冰箱冻着成块的牛羊肉,火炉里还熏着一大串的腊肉……“买新鲜的多方便”,这话没意思,过年嘛,就是要满满当当。

晚上,公公又一再对着玩电脑游戏的外孙叮嘱:明早晨5点要起来,出行呀!——老公在单位值班没回来,外甥代替他跟公公一起操持除夕早晨的古老仪式。

其实,不用等到5点起床,农村的除夕前夜,从12点开始,就鞭炮轰鸣了。彻底炸一个晚上。早晨,还没洗漱完毕,串门送祝福的小辈们就来了,其实也就是说几句“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

以往,我们也出去。有娃,升级成中年人后,出去得就少了。小一些的孩子们,在城里呆惯了,回村后,不识人、不熟路,也不愿意出去恭贺。

以往,我们也出去。有娃,升级成中年人后,出去得就少了。小一些的孩子们,在城里呆惯了,回村后,不识人、不熟路,也不愿意出去恭贺。

所以,农村的年,也一年不似一年。

随着长辈们不断故去,亲戚间的联络越来越淡。电话拜年、微信拜年,代替了你来我往的上门走动。

今年,除夕过后,我们一家人哪儿也没去。公婆的同辈人走得差不多了,不再跟着他们串门拜年以后,我们也就没了亲戚要走动。——我们的同辈人,都不大走动了。

公婆忙忙碌碌,我们吃吃喝喝,再小一些的,跟着混混搭搭,不知年为何味。这就是新的“年”吧——老人忙碌操持,中年人捧场配合,年轻人混吃混喝。

再往后的年,怎么续下去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