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妈妈自述:带娃卷去新加坡后,生活“一夜返贫”

发布时间:2024-07-15 17:16  浏览量:29

“中产和破产之间隔着一个国际学校?”

“不,是隔着一个新加坡。”

近几年,以精英教育著称的新加坡俨然成为国内中产爸妈眼中的一块“香饽饽”。这里的孩子无论是全球PISA测试、IB大考分数,还是牛剑国际高中生排行榜都稳坐TOP1。

越来越多的家长不计成本和代价,带着低龄孩子“卷”去新加坡。

但是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方面,孩子们收获了所谓更好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抛下国内稳定生活的妈妈们面临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挑战,在断崖式消费降级中“一夜返贫”……

中产妈妈“吐槽”

没有200W年薪撑不下去

近几年物价飞涨,很多2020年以前搬到新加坡的内地中产,都万分怀念“赚新币,花人民币”的日子。

劳拉就是其中一员。她2018年和丈夫来到新加坡的时候,公寓租金2500新币/月,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一万出头。一家人每个月在吃饭上的支出也不会超过1000新币。

但是疫情之后,由于房租普遍上涨,加之两个孩子渐渐长大,需要换大一点的房子,租金飙到了8000多新币/月

国际幼儿园的学费从1800新币涨到2600新币,两个孩子的学费加起来要4600新币/月,每一笔开销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不光是当地华人吐槽物价上涨,今年,中国和新加坡推出“互免签证政策”后,大批去新加坡旅游的内地游客也纷纷评价:真的很贵!

条件差不多的酒店两三千一晚

一家人吃个晚饭,居然打出一千多的账单

一瓶矿泉水也要10块钱

之前微博上有一个热议话题#第一批去新加坡的中产没200万年薪撑不下去#,就诠释了这批中产家长的困境。

但是,仍然有非常多的华人家庭为了子女教育坚守于此。

以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为代表新加坡华裔精英火爆全网后,更是让新一批华人父母对新加坡教育心动不已。

忍不住和几位卷去新加坡的华人妈妈聊过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

Susan(化名)是来自内地某个省会城市的陪读妈妈,她带着两个孩子就读于新加坡政府学校,目前和丈夫两地分居。

简言之,丈夫负责在内地赚钱,她负责在国外全职带娃。

家庭每年有500万人民币的收入,折合成新币后不到100W。

在国内的时候,Susan过得还挺滋润,可以偶尔逛逛街,买买奢侈品,但是来到新加坡后,她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肉疼”。

由于要带两个孩子,不能工作,她只好精打细算。除去每个月需要支出的学费、房租、生活费、补习费,其他开销都能省则省。

甚至为了少花一点电费,夏天的时候开空调要算时段。

而像Susan这样的陪读妈妈并不在少数,她们来到异国他乡,体会着从中产小资到“精打细算”的落差。

“一切为了孩子”

事业型女性变全职妈妈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消费降级之苦,心里早有准备。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初到异国的精神层面压力。

很多妈妈都是名校毕业,在国内拥有自己的事业和交际圈。

但是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成了全职妈妈,生活的重心全落在了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则会感到沉重的挫败感。

除此之外,根据新加坡的陪读签证政策,只有一个家长可以前来陪读,夫妻长期分隔两地,在国外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只能靠自己解决。

薇薇安(化名)的孩子今年不负所望,通过了AEIS的小二考试(AEIS考试由新加坡教育部推出,通过的学生可就近分配到新加坡政府中小学)。

接下来就是获得本地身份,争取进入新加坡公立大学,按理说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但是她表示精神更加紧张了。

虽然学校每天下午1:30放学,但孩子有了大把空闲时间,要看家长怎么安排。

薇薇安说,新加坡不是不卷,是“卷”得更全面。

“音乐、艺术、体育,你去问问谁家的孩子不学?”

“别的妈妈都给了孩子更好的学习条件,你如果什么都不管,显得你很不称职。”

就这样,薇薇安给孩子报名了英语、游泳、小提琴等兴趣班。

如果想要继续走国际教育赛道,家长还要对合格的外教补习老师进行甄别,因为在新加坡,正规国际学校的老师是不允许在外兼职的。

在某种意义上,新加坡的“卷”是华人家长的“卷”。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消费降级、夫妻分隔两地、异国举目无亲……这样的生活究竟图什么?

只能说一切为了孩子,冷暖自知吧。

光鲜美好的背后

是家长和孩子的“双向牺牲”

为了争夺更好的教育资源,这里的孩子和家长一起陷入了一场高强度竞争。

我们前面提到,新加坡盛产华人精英,这些孩子从小就实力超群。

有中国家长表示,带娃移民后,发现班里3岁的孩子大多能读会算,甚至个别提前开始小学教育启蒙……

新加坡一档名为《亲子天下》节目里,刚上小学的孩子在6:40便坐上了汽车,孩子借着车窗外的灯光,开始早读。

孩子们先去学校,再去补习班,午饭直接在车上解决。

在关注新加坡低龄留学光鲜美好一面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背后家长和孩子的“牺牲”。

以残酷的PSLE考试为例(新加坡版本的“小升初”测验),考试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类。

这意味着学生从小学开始的每一次考试,都决定着未来命运。在它之后,还有O水准、N水准、A水准三大考试,可谓关关难过。

而这种高强度分流政策一直饱受争议,好在新加坡宣布今年进行相应教改,希望能更好地造福于孩子的教育。

当我们回过头看,那些从小背井离乡、拼尽全力也没能成为精英的孩子,“被迫”参与到残酷的教育竞争中,真的值得吗?

“狮城虎妈”陈靖剑曾经在IEIC大会上分享自己带着孩子到新加坡留学13年的经历。

她提到成功背后的诸多艰辛:孩子曾在大年三十在新加坡鼎泰丰餐厅打工,给学弟学妹进行补习,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也体验了打工赚钱的不易。

“为了节约房租,我们住过储藏室,住过客厅,打过地铺。”

“我们终于从湖北二线城市的‘小镇做题家’,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交流学习,如今进入了四大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实习。”

只能说,在这场精英教育竞争中,可能如愿以偿,也可能劳而无功。

这也提醒着我们,走国际教育赛道,不跟风、不盲从,寻找最匹配的教育模式,总好过“道听途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