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骑三轮卖早餐15年,儿子买房时,看到对门老太太愣住了!

发布时间:2025-03-22 06:10  浏览量:6

蒋玉梅五点就醒了,闹钟还差五分钟响。她伸手把闹钟按掉,怕吵醒隔壁屋的儿子小涛。

窗外的天刚蒙蒙亮,楼下已经有人说话的声音。昨晚那个总是咳嗽的老人又没睡好,这会儿站在院子里,看样子是在等着去晨练的伙伴。

蒋玉梅穿衣服时,余光瞄到床头柜上那个仿皮钱包,里面鼓鼓囊囊的。那是昨天儿子硬塞给她的首付款。

“妈,这是我存了五年的钱,加上公司的年终奖,刚好够咱们去县城看看房子。”

想起儿子昨晚说这话时的表情,蒋玉梅的眼眶又湿了。她赶紧用手背擦了擦眼睛,转身去厨房。灶台上还摆着昨晚儿子洗好的碗,杯子里插着筷子,一双放得整整齐齐,一双有点歪。

小区的楼道灯早就坏了,物业说修了,可一直没见人来。蒋玉梅摸着黑下楼,走到三楼时差点踩到一只缩在角落的小猫。那猫看到人影,“喵”地叫了一声,又钻进了更黑的角落里。

“又被人赶出来了吧?”蒋玉梅小声嘟囔着,从口袋里摸出昨晚包饺子剩下的一小块猪肉,放在楼梯拐角。

楼下院子里,那个咳嗽的老人还在等人,看见蒋玉梅,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蒋玉梅笑了笑,推着她那辆早餐三轮车出了院门。

三轮车的铃铛响得有点勉强,像是要咳嗽似的。这辆车陪了她十五年,比她和儿子住的那套50平米的破房子还要忠实。

五点四十分,蒋玉梅准时到了菜市场后门。面粉铺的小李已经开门了,正打着哈欠往外搬米面。

“梅姐,今天怎么精神这么好?”小李递给她两袋面粉。

“我儿子要带我去县城看房子。”蒋玉梅忍不住说。

“真的啊?小涛有出息了。”小李竖起大拇指,“那以后不卖早餐了?”

蒋玉梅愣了一下,她还没想过这个问题。但她很快摇摇头:“哪能啊,习惯了。”

其实她知道,小涛肯定会让她歇着。但十五年了,她已经记不清没有早起的生活是什么样了。

七点整,蒋玉梅的早餐摊前排起了小队。豆浆、油条、煎饼、小笼包,样样都是她一个人做的。

“师傅,要两根油条,豆浆少糖。”一个穿制服的公交车司机急匆匆地说。

蒋玉梅麻利地装好,递过去:“喏,跟昨天一样。”

“谢了啊,差点误点。”司机抓起早餐就跑。

“嗨,你那破表又快了吧?”蒋玉梅冲着他的背影喊,“还有十分钟呢!”

周围的人笑了起来。这种玩笑,十五年来不知道开了多少次。

九点半,早餐摊的生意渐渐淡了。蒋玉梅收拾着剩下的东西,心里算着今天的收入。日子过去了一天又一天,钱却总是那么点。

她卖早餐的地方在县医院对面,有时会有陪床的家属来买点吃的。今天有个瘦小的女孩,大概十三四岁的样子,站在摊前犹豫着。

“闺女,要点什么?”蒋玉梅问。

“阿姨,豆浆多少钱?”女孩小声问。

“两块钱一杯。”

女孩掏出一把零钱,数了半天,皱起了眉头。

蒋玉梅看懂了,笑道:“今天最后一杯,一块钱特价。”

女孩抬头看了她一眼,犹豫地递过一块钱,接过豆浆说了声谢谢,转身就走。

蒋玉梅看着女孩的背影,叹了口气。自己当年带着四岁的小涛来这个县城,不也是这样吗?

下午三点,蒋玉梅和儿子小涛站在县城一个楼盘的售楼处。穿着套装的女销售热情地迎上来:“您好,请问是来看房的吗?”

“是的,想看看两居室。”小涛说。他今年二十九岁,在县城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西装革履的样子和蒋玉梅站在一起,有人还以为是陪妈妈来买房的领导。

“您看我们这个90平米的户型,南北通透,采光特别好。”销售带着他们进了样板间。

蒋玉梅摸着墙壁,看着明亮的厨房,忍不住感叹:“真好啊。”

“妈,你喜欢就行。”小涛笑道,“这里离我公司也近,以后你就在家好好歇着。”

蒋玉梅没接这话,只是走向阳台,往外看了看。楼下的小区花园里,几个老人正坐在树荫下聊天。她突然想到自己那个破旧的三轮车,它还能再用多久呢?

看完房子,已经是傍晚时分。小涛提议去旁边的商场吃饭,蒋玉梅却说想去对面的小馆子。那是她以前常去的地方,价格便宜,而且老板娘认识她。

“妈,咱们今天看房子,高兴,去好一点的地方。”小涛坚持道。

蒋玉梅拗不过儿子,只好跟着进了商场。她还是第一次来这种高档餐厅,菜单上的价格让她吓了一跳。一道青菜炒出来居然要三十八元,她在心里算了算,这得卖多少杯豆浆才够啊。

“妈,别看价格,想吃什么点什么。”小涛像是看出了她的心思。

蒋玉梅笑了笑,最后只点了两个家常菜。

吃饭时,小涛说起了首付和贷款的事。他已经打听好了,公积金贷款利息低,每个月的还款压力不大。蒋玉梅听得半懂不懂,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妈,你知道吗,我小时候住在那个破房子,每天早上看你出去卖早餐,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让你住上好房子。”小涛突然说。

蒋玉梅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但她只是笑着说:“这孩子,说什么傻话。”

她没有告诉儿子,其实在她心里,那个50平米的老房子,是她一辈子最大的财富。那里有小涛长高的记号,有他学会走路时扶着的墙角,有他夜里发烧她彻夜未眠的记忆。

从商场出来,小涛说要送妈妈回家,然后他再去公司加会儿班。蒋玉梅不同意,说她习惯了一个人坐公交车。

“那我陪你去车站。”小涛还是不放心。

路上,他们经过一家蛋糕店,橱窗里摆着漂亮的生日蛋糕。蒋玉梅站住了脚步。

“怎么了,妈?”小涛问。

“没什么,就是突然想起来,下周就是你爸的忌日了。”蒋玉梅轻声说。

小涛沉默了一下,说:“已经十五年了。”

是的,十五年了。蒋玉梅的丈夫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离开了他们。那时小涛才十四岁,正是初中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儿子继续上学,她义无反顾地扛起了这个家,开始了卖早餐的生涯。

公交站台上,蒋玉梅挥手让儿子先走。她看着小涛高大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心里满是欣慰。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蒋玉梅习惯性地走进厨房,清洗明天要用的工具。洗碗时,她的手机响了,是小涛发来的消息:“妈,我跟售楼部说了,明天上午去交首付!”

蒋玉梅笑了,回了个”好”字,然后坐在沙发上,看着墙上那张全家福发呆。照片里的丈夫抱着小小的儿子,笑得那么灿烂。她摸了摸自己的脸,镜子里那个满是皱纹的脸,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第二天一早,蒋玉梅还是像往常一样五点起床。她想着,等新房子买好,装修好,她可能就要结束这十五年的早餐生涯了。想到这里,她反而有些不舍。

卖完早餐,她急匆匆回家换了件干净的衣服,然后坐公交车去了县城。小涛已经在售楼处等她了。

“这么快就来了?”小涛有些诧异,“我还以为你会睡个午觉再来呢。”

“睡不着。”蒋玉梅笑道,“激动。”

签完合同,交了首付,小涛提议去看看实际的房子。虽然还在建设中,但可以远远地看一下位置。

“6号楼2单元1801,就是那栋。”销售指给他们看。

蒋玉梅仰头看着那栋还没有完全封顶的高楼,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那么高的楼层,会不会看不到地上的人?她习惯了在街边摆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那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妈,你看这个位置,阳台正对着小区中央的花园,视野特别好。”小涛兴奋地说。

“嗯,好。”蒋玉梅点点头,心不在焉地回答。她注意到旁边的8号楼似乎已经有人入住了,楼下的花园里有几个老人在晒太阳。

“我们去看看对面的楼,差不多户型。”小涛提议道。

他们走到8号楼下,正巧有人出来。一个约莫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看样子是接孙子放学回来。

蒋玉梅看了一眼,突然愣住了。

那个老太太也看到了她,同样愣在了原地。

“玉梅?是你吗?”老太太迟疑着问。

“李、李阿姨?”蒋玉梅声音有些发抖。

小涛疑惑地看着妈妈:“妈,你认识这位阿姨?”

蒋玉梅点点头,却说不出话来。她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李阿姨——她前公婆家的邻居。

“这是你儿子?都这么大了。”李阿姨看着小涛,感叹道,“上次见你,他还是个小不点呢。”

“是啊,都长大了。”蒋玉梅勉强笑道。

“你们…是来买房的?”李阿姨问。

“嗯,刚交了首付,就在这对面的6号楼。”蒋玉梅说。

李阿姨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真巧,他们家也在这个小区。”

蒋玉梅心里”咯噔”一下,她知道李阿姨口中的”他们”是指谁。

是小涛的爸爸家人。

十五年前,丈夫车祸去世后,她和公婆的关系急转直下。公婆认为是她没看好儿子,才会让儿子出意外。而真相是,那天丈夫是为了给生病的她买药,才急匆匆出门的。这个真相,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小涛。

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丈夫的工作单位给了一笔不小的抚恤金,公婆认为那笔钱应该给他们,毕竟他们老两口也需要养老。但蒋玉梅坚持要留给儿子读书用。

最后,他们不欢而散。蒋玉梅带着四岁的小涛和那笔抚恤金,离开了那个城市,来到了这个小县城重新开始。

“他们…还好吗?”蒋玉梅小心翼翼地问。

“挺好的。老头子去年走了,就剩老太太一个人。她儿媳妇对她还不错,经常来看她。”李阿姨说着,突然压低了声音,“其实这些年,她常常提起你和小涛。”

蒋玉梅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话,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妈,你们在说什么?”小涛有些不解地问。

蒋玉梅深吸了一口气,看着儿子:“小涛,这位李阿姨是…是你奶奶家的邻居。”

小涛愣住了:“奶奶?我还有奶奶?”

这是蒋玉梅第一次在儿子面前提起公婆。这么多年,她一直告诉小涛,爷爷奶奶早就不在了。

“是啊,你奶奶就住在这个小区,8号楼1单元601。”李阿姨说,“她前两年也是下岗后用补偿金买的这里。”

蒋玉梅和小涛都沉默了。这个巧合让他们措手不及。

“要不…我带你们去见见她?”李阿姨试探着问。

小涛看向妈妈,不确定该怎么回应。

蒋玉梅的心里翻江倒海。十五年的隔阂,十五年的误会,十五年来从未停止过的自责和愧疚。她一直以为公婆恨她,却没想到婆婆常常提起她和小涛。

“好。”最终,蒋玉梅点了点头。

他们跟着李阿姨进了8号楼。电梯里,蒋玉梅的手心全是汗。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婆婆,更不知道该怎么向儿子解释这十五年的谎言。

“到了。”李阿姨按响了门铃。

门很快开了,一个满头白发、微微佝偻的老太太出现在门口。看到蒋玉梅和小涛,她愣住了,手紧紧抓住门框,似乎怕自己会摔倒。

“妈…”蒋玉梅轻声叫道,眼泪已经控制不住地流下来。

老太太没有说话,只是颤抖着伸出手,摸了摸小涛的脸:“这是…小涛?”

“奶奶?”小涛生涩地叫了一声。

老太太再也忍不住,一把抱住了小涛,哭了起来:“对不起,对不起…奶奶不该那么固执…”

蒋玉梅站在一旁,泪如雨下。她想起十五年前的那个雨夜,她抱着小涛离开时,婆婆站在门口,倔强地没有挽留。当时她以为那是冷漠,现在才明白,那或许是另一种无法表达的痛苦。

他们被请进屋子里。老太太的家很整洁,客厅的电视柜上摆着一张照片,是蒋玉梅丈夫的遗像。旁边还有一个相框,蒋玉梅走近一看,那是小涛四岁时的照片,是他们离开前拍的。

“这么多年,你们过得好吗?”老太太拉着小涛的手,眼睛却看着蒋玉梅。

“挺好的。”蒋玉梅点点头,“小涛现在是程序员,工作稳定。我们…我们刚买了房子,就在对面的6号楼。”

“太好了,太好了。”老太太不停地点头,仿佛这是她听过的最好的消息。

蒋玉梅想起了什么,从包里拿出钱包,取出一张照片递给老太太:“这是小涛大学毕业时的照片。”

老太太接过照片,看了又看,眼泪湿润了整张脸:“长这么大了,真像他爸爸。”

“妈,这十五年,对不起。”蒋玉梅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多年的话,“当年是我不好,我不该…”

“不,是我不好。”老太太打断她,“我失去了儿子,不该把怨气撒在你们身上。后来我想通了,可又不知道该怎么找你们。”

“那天…其实是我病了,他去给我买药。”蒋玉梅终于说出了真相,“这么多年,我一直自责,如果不是因为我,他也许不会…”

老太太握住她的手:“别这么说,这是命。”

小涛站在一旁,听着这些他从未听过的往事,心里既震惊又难过。原来他并非没有奶奶,原来妈妈这些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心事。

“我们…我们以后常来看您。”小涛握住奶奶的手说。

老太太笑了,笑容中带着十五年来从未有过的欣慰:“好,好。”

他们在老太太家待了一下午。临走时,老太太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红色的小盒子,递给蒋玉梅:“这是当年他留给你的,我一直保存着。”

蒋玉梅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金项链,是丈夫生前答应要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当年匆忙离开,她什么都没带。

“谢谢…妈。”蒋玉梅哽咽着说。

走出老太太家门,小涛搀扶着妈妈。电梯里,他问:“妈,你真的卖了十五年早餐?”

蒋玉梅点点头:“是啊,那时候你还小,我得养家。”

“那笔抚恤金呢?”小涛又问。

蒋玉梅沉默了一下,说:“我用来给你交学费了,从初中到大学,够用。”

小涛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这十五年,你其实可以不用那么辛苦的?”

蒋玉梅笑了:“傻孩子,那点钱怎么够啊。再说了,一个人带孩子,总得有个营生。”

小涛抱住了妈妈,这个瘦小的女人,用肩膀扛起了整个家,还隐瞒了十五年的心事,只为了让他无忧无虑地成长。

站在小区门口,蒋玉梅看着对面的6号楼,又回头看了看身后的8号楼,突然笑了:“真是冤家路窄啊,买了房子才发现是对门。”

小涛也笑了:“这不是挺好的吗?以后您和奶奶可以一起跳广场舞了。”

蒋玉梅点点头,想象着那个场景,心里一片温暖。

回家的路上,小涛问:“妈,明天您还去卖早餐吗?”

蒋玉梅想了想,说:“去啊,为什么不去?”

“可是我们已经买了新房子,您不用再这么辛苦了。”

蒋玉梅笑道:“傻孩子,那不是辛苦,是习惯。我喜欢清晨的那种感觉,看着大家吃着我做的早餐开始新的一天。再说了,空下来我也不知道该干什么。”

小涛不再坚持,他知道妈妈的倔强。

第二天一早,蒋玉梅又准时出现在了她的早餐摊位上。油锅的热气蒸腾着她满是皱纹的脸,她却笑得格外灿烂。

“师傅,今天怎么这么高兴?”那个总是迟到的公交车司机问。

“我儿子买房子了,就在县城。”蒋玉梅笑着说,“而且,他奶奶就住在对面的楼里。”

“这么巧?您儿子有福气啊。”

“是啊,真巧。”蒋玉梅望着远处的天空,轻声说,“可能是上天安排的吧。”

她想起昨晚梦见了丈夫,他站在很远的地方,冲她笑。醒来时,枕边湿了一片,却是甜的。

三轮车上的录音机放着一首老歌,她跟着哼了起来,动作麻利地给前来买早餐的人们盛着豆浆,炸着油条。

阳光洒在她的脸上,照出了岁月的痕迹,也照出了幸福的模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