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催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觉!唤醒自驱力,就做这三件事
发布时间:2025-03-26 07:35 浏览量:5
一直被催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觉!唤醒自驱力,就做这三件事
文章来源:柠檬妈妈 优秀孩子养成记 公众号
◐
在育儿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
家长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
不停地催促孩子,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变得积极主动。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一直被催的孩子,很难真正学会自觉。
那么,如何才能唤醒孩子的自驱力呢?其实,做好这三件事就够了。
1
第一件事
从 “催促” 到 “放手”,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过度的催促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而放手让孩子试错,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培养自主意识。
8 岁的明明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妈妈催无数遍,穿衣、洗漱也磨磨蹭蹭。妈妈意识到问题后,决定放手让明明自己安排早上的时间。第一天,明明因为磨蹭,上学差点迟到。妈妈没有责备他,而是和他一起分析时间不够用的原因。
第二天,明明主动设置了闹钟,虽然还是有些手忙脚乱,但比前一天有了进步。慢慢地,明明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早上不再需要妈妈催促。“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在试错中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成长。
家长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和时间限制,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比如,规定孩子晚上 8 点到 9 点写作业,在这个时间段内,家长不要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进度。
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完成,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如减少玩耍时间。但要注意,后果的设定要合理,以引导孩子反思和改进为目的。
2
第二件事
从 “命令” 到 “引导”,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而引导式的教育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小宇的妈妈总是命令他去学习,“赶紧去写作业,别磨蹭!”“不许看电视,快去看书!” 小宇对学习越来越抵触,成绩也不理想。
后来,妈妈改变了方式,当小宇不想写作业时,妈妈会问他:“你觉得先完成作业,再去玩游戏,是不是会玩得更开心呢?” 在学习数学遇到困难时,
妈妈引导他:“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你先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小宇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能让他们的内在动力源源不断。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孩子面临选择时,不要直接替他们做决定,而是提供一些建议和信息,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比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和孩子一起了解不同兴趣班的内容和特点,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
3
第三件事
从 “批评” 到 “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批评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鼓励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心,从而更有动力去追求进步。
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到鼓励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率比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高出 40%。晓妍画画总是画不好,妈妈以前总是批评她:“你看你画的什么呀,一点都不像。” 晓妍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不想再画画。
后来,妈妈改变了态度,对晓妍说:“宝贝,你这次的色彩搭配比上次更漂亮了,进步很大呢!如果线条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 晓妍受到鼓励,对画画的热情又回来了,经过不断努力,她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鼓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他们就能在自信中茁壮成长。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要具体,指出孩子具体的优点和进步,让孩子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比如,孩子完成了作业,不要只说 “你真棒”,可以说 “你今天写作业很认真,字写得又工整又漂亮,而且还提前完成了,真不错!”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们勇敢尝试,不要轻易放弃。
唤醒孩子的自驱力,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旅程。
让我们从 “催促” 走向 “放手”,
从 “命令” 走向 “引导”,从 “批评” 走向 “鼓励”。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一定能学会自觉,拥有源源不断的自驱力,在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快乐地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