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账单外的时间成本:谁来为妈妈的付出买单?

发布时间:2025-03-26 23:24  浏览量:5

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10万的补贴力度远远不够上篇文章我们估算了养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经过统计我们发现,以2024年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准衡量,生育一个孩子将他培养到大学毕业,平均花费将超过75万元。在生育成本如此之高的今天,如果国家不给予任何支持的话,那生孩子这个选择基本就是单纯地为国家作贡献。好在最近部分地方政府先行动起来了,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不过10万的补贴力度确实远远不够,更何况还得是三胎才有10万,如果是一胎那就只有1万元,也就勉强能支撑到分娩之前而已。因此,方向是好的,但我不看好其效果。(“才发10万块,谁生啊?”)本期的话题是:02/生育账里的“时间成本”生育一个孩子的花销如此之大,却仍不是所有。在看得见的金钱账之外,还有看不见的时间账——育龄家庭养育孩子,需额外付出时间成本。孩子要人照料、需要陪伴、上下学需要接送、作业需要辅导、生病需要送医院与看护,所有的这一切,有的要花钱,有的不用花钱,但都需要花时间。这部分成本需分2部分来统计:0~3岁期间,需要全天候照料;4岁以后,需要每天花有限时间照料。03/0~3岁期间3岁以内的孩子是需要有人全天候照料的,这3年对家长来说时间成本最高。这里可以引用我们之前的一个模型:(是什么在影响生育率?对比各国数据,我得出2点结论)按照这个模型,孩子的照护模式有3种选择:A:双职工+照护公共化(托儿所)B:双职工+照护市场化(佣人)C:男性养家+照护家庭化(妈妈)南欧模式,包括日本、韩国虽说列举了每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但实际每个国家都是3种模式的混搭,差别只在于每一种所占的比例。那么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A:双职工+照护公共化(托儿所)模式:很遗憾,数据表明,中国目前严重缺乏托儿所,且没有任何补贴。截至2023年底,中国每千人口托位数为3.38个,全国托位总数达477万个。城市中约1/3家庭有托育需求,但供给严重不足。例如,北京76%的家庭有需求,实际托位仅满足6%-7%。同时,当前托位实际使用率也低(46.7%),主要因价格高、信任度不足等问题。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平均约1978元/月,一线城市高达5500元/月以上,超出多数家庭支付能力。因此这条路基本与大多数人无缘,故不作考虑。数据来源于Deep SeekB:双职工+照护市场化(佣人)模式:雇佣保姆是另一个办法,但育儿保姆的收费,懂的都懂,那不是一般工薪阶层可以承担的。比如北京某家庭雇佣一名中级育儿嫂(3年经验,负责2岁儿童全天照料+早教),月薪约8500元。二三线城市费用稍低,但也得要5000~8000元每月。在国家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条也可以PASS。C:男性养家+照护家庭化(妈妈)模式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家庭来说,只能采取照护家庭化的模式,即家庭内需要空出一个人来,“全职”照顾孩子。这个人往往是妈妈,当然有的是奶奶或爸爸,数量相对较少。上面的全职之所以打引号,原因是我们一般默认的全职工作是指每天8小时,但照顾孩子这件事,却是每天24小时。所以应该是全职×3,这3年相当于9年的工作强度。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这个数字同时也是每年的人均时间成本。3年合计371826元(41314×9),超过37万元。你说怎么自己照顾比保姆还贵?可不是,世界上还有谁比亲妈照顾得更好的呢,你说是不是?她值这个价,虽然并没有人付款。04/4岁以后孩子上幼儿园后,家长会轻松不少,很多全职妈妈就是这时候才得以重返职场的。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接送上下学和监督辅导学习。其中接送按半小时算,监督学习一小时,半小时其他,每天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就要两小时左右。那么每小时的平均成本是多少呢?上一节说了,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按每月工作22日,每日工作8小时折算,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每小时工作收入为41314÷12÷8=19.5元。19.5×2×365=14235,每年的平均时间成本为14235元。要接送多少年呢?这个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绝大多数家庭需要接送慢幼儿园3年+学前班1年+义务教育9年,合起来一共10年。高中后很多孩子就住校不必接送了,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选择继续接送,而高三期间还有相当多的家长选择就近陪读。因此高中3年也可以加上,这就是13年了。大学基本就放手了,这部分不需要统计。因此最终数字是13年。14235*13=185055,即4岁后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成本折算为钱的话超过18万元。当然这部分也没人付款。综合两项,生育一个孩子家长所需要花费的平均时间成本约为37+18=55万元。请记得,这是隐性成本,虽然没人付款,但它真实存在。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