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从武汉来东北当兵,最吃不惯的是高粱米

发布时间:2025-03-27 19:11  浏览量:2

一九四九年五月,湖北武汉解放了,满大街都是第四野战军的部队。那时候,我妈妈在武汉女子中学读书,学校组织学生上街扭秧歌、贴标语和庆祝解放的游行。在大街上,我妈妈看到了部队一个挂着标语的征兵站,一位“四野”干部模样的解放军,站在台子上对着一大群围观的市民宣传鼓动,大意思“当兵光荣!”我妈妈记住了这位干部说的一句话:“在东北,我们部队吃白面大馒头、猪肉炖粉条。”这对当时市井百姓来说,吸引力是极大的。

当时,我妈妈虽然只有十六、七岁,但她人小主意大,拉着她三姑的表妹一起来到征兵站报名参军。那时候,部队征兵只要看着你顺眼,就可以报名,当然也没有什么体检、政审。等我妈妈当兵这事都搞定了之后,姥姥才知道我妈要去东北哈尔滨当兵。虽然我姥姥万分不舍,泪水连连,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因为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姥姥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我还有两个小舅舅),靠给人家洗衣服和亲属接济,艰难度日。我妈妈当兵走了,家里就会节省一个人的生活费用。

一九四九年七月,我妈妈和其表妹坐上闷罐子火车,一路向北不知道走了多少天,来到了东北哈尔滨“四野”驻地,正式当了一名军人。我妈妈到部队后第一顿饭,吃的是大米饭、白菜炖豆腐,菜里面有大肥肉,这个比较合我妈妈的口味,也比较兴奋。结果,从第二顿饭开始,吃的就是高粱米,菜主要是白菜、萝卜和土豆,菜里再没有看到过猪肉。我妈来到部队后,首先是参加新兵集训和政治学习,因为是新兵集训,伙食相对老连队差一些。据我妈说,整个新兵集训中,白面大馒头也就吃过几次。就这样,我妈妈吃了很长时间的高粱米,她从小到大就没有吃过这种米。因为不爱吃高粱米,很多时候吃不饱肚子,有时半夜能饿醒,兜里又没有零花钱买零食,所以我妈与她表妹经常在一起哭鼻子,甚至萌发了偷偷溜回家的打算。最后,因为路途遥远,又不知道怎么走,关键是兜里也没有路费,所以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新兵集训后,由于我妈妈能歌善舞,长相漂亮,具有初中文化,所以被领导分配到了文工团,不长时间,我妈妈与她表妹一起又被调到四野总医院学医,最后成为一名放射线科军医。这个时候的我妈妈所在单位的伙食标准有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可以说,真的像当年征兵干部说的那样~吃白面大馒头、猪肉炖粉条子。慢慢地,我妈妈适应了东北的生活,扛得住寒冷,也吃得下高粱米饭,甚至学会了做东北菜。我妈妈做的“酸菜五花肉炖粉条子”是我的最爱,小时候,每次家里做酸菜锅,我都能吃两、三大碗,那鲜美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我妈妈从十六、七岁离开武汉后,直至过世,一直在东北生活。她跟随林总罗帅的“四野”天南地北打仗,救死扶伤,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后来,我妈妈调往沈阳军区炮兵司令部任军医,一九五五年,全军女兵“一刀切”,我妈妈转业至沈阳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线科工作。妈妈的表妹饶玉华,在哈尔滨解放军211医院任科主任。她们最后都是离休干部,在军队干休所颐养天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