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你自己的事”,是一句很伤人的话,对孩子也不例外

发布时间:2025-03-27 20:17  浏览量:3

文/兰妈谈育儿

俗话说得好:“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说话得罪人”

而难听的话之所以能伤人于无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们都是感性的,有感情、有期待、也有尊严

如果这时候对方一句难听的话飘来,就像是一盆凉水一样,能把人从头淋到脚

有个朋友不久前向我求助

她说,她的公公婆婆都是属于“不会说话”性格

和他们对话听过最多一句话就是“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这句话大致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可最大问题则是存在沟通的情节上

比如,朋友和她丈夫针对某事某物,先询问公婆的意见时,公婆会说:“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可等到两口子做了决定后,公婆又按耐不住,批评指责一番后,再抛出一句:“和我们没关系,你们自己看着办”

一瞬间,把人浇得透心凉,做事情没信心不说,整个人的心情也变得糟糕透了

久而久之,这样话说的有多少,朋友和她丈夫心里面的委屈就有多少,对老人心存的埋怨也一样直冲记忆

就这样,原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就因为一句话变得陌生而疏远

与此同时,朋友也告诉我:

“明明是一家人,非要说成两家人的话,明明又说不管我们,什么事情我们自己做主,可当你做主之后,他们又在那叽叽歪歪地泼凉水”

是呀,这种否定打击之后又不管地着急撇清关系行为,确实很伤人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父母一边希望子女更好,一边又纠结参与子女的决定会遭人嫌弃

可恰恰是这种矛盾行为说出了矛盾的话,也导致一家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矛盾

也就是说,话从嘴出,讲究的是方式,还要考虑到我们的讲话方式能不能被对方所理解

如果我们缺乏这种共情心理,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决定、看法、还有认知当中,那很容易就因为局限狭小的空间而产生争议

直到一段关系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那是你自己的事”,本质上就是一种:急于撇清关系的不恰当沟通

若能放手,那就给足尊重和支持,若不能放手也不要只是说反话地过过嘴瘾,再像朋友例子中的讲话矛盾一样不断加深矛盾

成年人之间的相处如此,站在育儿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也是如此

01

孩子出错时别说

没有哪个父母能对自己孩子坐视不管

经常听到很多父母对孩子说气话:“真是犟得跟头牛一样,我是管不了,也懒得管你了,你往后就自己自生自灭吧”

可事实上,父母真的能做到如此独善其身,自此对孩子也不闻不问吗

兰妈用过来人身份告诉你: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不记得什么时候,平时只要是两个女儿不听话、管不住了,我就会对她们说:“随便你们,爱怎样就怎样,我是懒得再管了”

然后,事实却啪啪打脸,不出一刻钟我又忍不住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的老母亲:

.表演节目时找不到演出服,我生气对她说:“你自己看着办,实在找不到就不穿了”,可当女儿真的放弃找衣服了,我又不得不开始翻箱倒柜

.周末贪玩不好好写作业,每次问她都不耐烦地发脾气顶嘴,我生气地说:“你自己的作业,爱写不写,写不完自己第二天到学校给老师交差”,可到了第二天要上学了,我又火急火燎地要求检查作业,担心第二天会被老师点名

.吃饭磨蹭爱玩唠叨几次不管用后,我又生气说:“饭是吃进你们自己的肚子,不想吃就饿着吧,下次也不做你的饭了”,可下次做饭还是少不了娃儿的份儿,为了女儿能多吃些饭、长身体,还会变着花样做能吸引她们味蕾的美食

...

而有时候和身边姐妹说起这件事时,兰妈都觉得自己特别拧巴

没想到,这些姐妹纷纷表示她们也是这样纠结的妈妈

特别是孩子叛逆、不听管教的时候,生气起来就是专挑难听的话说

那些嘴上说“懒得管”、“再也不管”的话,也不过是无可奈何里的气话罢了

目的也是希望孩子能从这样的话里体会到危机感,然后再做出一些改变

可事实上,孩子哪里懂得这些话外之意,更理解不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

就像兰妈女儿说的:“妈妈,你不是说不管我们了吗?怎么现在又管了”

我尴尬地呵呵一笑,然后告诉她们:

“妈妈这是说的气话,说的反话呢,你们是我的闺女,谁都可以不管你们、放弃你们,唯独妈妈不可以,因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希望你们好的人,也不会在你们犯错的时候坐视不理,更不会在你们出错的时候把你们抛弃”

但女儿却告诉我:“可是,你动不动说不管我们的话,真的很伤人,我们都以为你真的不管我们、讨厌我们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希望时也就自己放弃了自己”

听到这里,我瞬间如雷灌顶了

是呀,既然做不到真的放弃孩子不管,既然也清楚“说反话”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会令他们患得患失地没有安全感,那为何不赶紧调整策略呢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不管孩子出了什么样的错误,我们都要明白教育孩子的宗旨是什么?是出了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问题的基础再批评责备孩子,然后再制造出更多的麻烦和问题

为此,我们在面对孩子出错、表现得不是那么优秀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多说积极鼓励的话

当孩子内心充满力量时,他们做什么自然都起劲儿,也不会和父母故意对着干地急红了眼

02

孩子笨拙时别说

能力再差也改变不了我们是父母事实

特别喜欢《哪吒2》里哪吒娘的一句话:“吒儿,娘不在乎你是魔是仙,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是呀,孩子是魔是仙又如何呢?在一个母亲的心中,她只认这是她的孩子

遇到苦难的时候恨不得替孩子承受,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本能地冲在前面护着孩子...

前不久,和一位妈妈聊天时她说起了自己10岁的女儿:

我家的女儿呀,别看她个子高,体重又有八十斤,可她身上的反骨至少有七十九斤

原来,妈妈口中的女儿,就是属于典型的磨蹭类型,除了玩手机聪明,剩余基本上就是干啥啥不行

早上起床读书需要催,吃饭的时候需要催,写作业的时候更需要催上无数遍...

正激动地说着,妈妈又看了看我旁边的小女儿,继续羡慕地说道:

“还是你有福,养了两个看起来就很懂事的女儿,也基本上就没看到你对两个孩子发过脾气,不像我家的女儿,根本就是一个气球嘛,每天不是和我顶嘴,就是和我顶嘴的路上”

“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缺点,还压根不让我说,我一说她就发脾气,还对我大声嚷嚷,整个人看起来就跟个泼妇一样,真不知道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听到这里,我心中五味杂陈

看了看小女儿,想起这家伙昨天还喝药时不听话,故意把药放在桌子上一拖再拖,最后一个不小心把药都洒在电脑上

本打算借此好好教训一下女儿身上的马虎大意,可看了看她双手抱头的下意识防护动作

我瞬间被刺痛到了,情绪也恢复理智,然后告诉女儿:

“别怕,还好电脑键盘上有一层保护膜,洒在上面的药擦一擦就行了,可是你这马虎劲儿可得好好改改了,做一件什么事拿到手上就要好好干,不要随手一丢,因为你现在随后一丢,很有可能会在后面造成不好的影响”

后来,本身就比较胆小的女儿,即便是犯了错误也不会再藏着掖着,而是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还让我帮她出出主意

所以,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接受孩子身上的缺点

就像我们的孩子再笨拙、再糟糕、再烂泥扶不上墙, 他们还不是我们的小孩吗

既然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通过批评唠叨方法也照样无法改变孩子的思想时,那不如选择接受

特别是你现在看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不代表这个问题就永远是问题,只有接受再正视问题,我们才可以引导孩子直面挑战,再用智慧之光去照亮接下来的前行之路

03

孩子抉择时别说

他们最需要的是顶梁柱般的包容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无师自通,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过关斩将的实力

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决定犹犹豫豫,或者前怕狼后怕虎的时候千万别对孩子说:“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看着办”

这无疑是放弃了孩子,而孩子也经不起畏难心理这样的人性考验

有一个女孩,性格比较腼腆,但她又特别喜欢表现自己

每次学校有活动、和节目表演时,她都激动地嚷嚷着要参与

可又担心会被淘汰、老师不选她,每一次都是手举起来的那一秒又赶紧放下,生怕老师看到她举过手似的

如果这件事到此为止就算了,但女孩回家后就跟妈妈闹,还怪老师偏心

妈妈清楚女儿秉性,也知道肯定是在主持人竞争的时候没有大胆表现自己,才没有被老师发现

于是,她鼓励女儿大胆表现自己,特别是遇到喜欢、和需要的机会时一定要踮起脚尖,然后把手举得高高的

终于在某一天,女孩照做,老师也选上她了

她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可妈妈却有些没底气,她本意上是希望女儿认清自己,然后对主持人这份工作多一些热情和准备

对女儿问了一句“你可以吗?平时连举手都不敢举高的人,到了舞台上会不会忘词紧张呀”

看到女儿立马变了脸,又改口说“那你自己看吧,如果觉得自己能做好这件事就好好准备一下,可不要给班级拖后腿、掉链子了”

不曾想,女儿第二天到学校就“辞掉了”主持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回家后妈妈训她,她委屈地表示“不是你说的吗?觉得我不能当好主持人,那我干嘛还要上台丢人呀”

妈妈一愣,瞬间意识到:原来和孩子讲话真的需要注意方式

是呀,妈妈的本意明明是担心孩子在舞台上没有发挥好、会影响接下来的成长感受,可孩子却偏偏理解成不被支持的打压形式

这其实就是语言的理解概念

正如成年人的拐弯抹角,用在孩子身上无疑是对牛弹琴,那所谓的为你好,也不过是容易造成误解、麻烦、还有打压形式的育儿感受

和孩子讲话,也最好是通俗易懂,还能让娃接受并认可的方式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被选上了小主持人,我们担心能力不够会掉链子

那就对孩子说:“哇塞,棒极了,爸爸妈妈以前都没有那个勇气上台,你真的是比我们强多了,那接下来就让我当你的搭档,陪你过过主持人的瘾吧”

如此,孩子能乐意接受,家长也可以直接达到帮孩子提升表达能力的目的

那么,关于“那是你自己的事”是一句很伤人的话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