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说“我被同学孤立”,这位妈妈的回应,是我见过最温暖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03-29 09:31 浏览量:6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网上有位妈妈讲述五年级女儿被孤立的经历:
女儿连续三天带着完整的零食盒回家,课间总躲在厕所隔间看书。
直到看见班级群里的聊天截图,全班讨论周末去游乐场,唯独跳过了她的名字。
女儿蜷在沙发上问:“妈妈,我是不是很讨厌?”
这位妈妈没有质问“你做了什么惹人嫌”,也没说“不理他们就行”。
她请了三天假,带女儿烤了48块卡通饼干,第二天让孩子带到学校分给同学。
当女儿把最后一块饼干递给总被叫“小胖子”的男生时,对方突然大喊:“下周我生日,你能来吗?”
那天班级群终于弹出了@女儿的消息。
孩子被孤立时,多数父母会陷入两种误区:
要么怒火中烧地找老师理论,要么轻描淡写地说“好好学习就行”。
前者把孩子推向“受害者”角色,后者逼他们吞咽委屈。
真正伤人的不是同学的冷落,而是父母的二次伤害。
当孩子说“我被孤立了”,他们不是在要解决方案,而是在问:“这样的我,还值得被爱吗?”
这位妈妈烤饼干的行为,看似在解决人际关系,实则在给孩子心里种下一束光:你无需讨好世界,但可以用温暖照亮自己的路。
一、先接住情绪,再处理事情
孩子说出“被孤立”时,眼泪后面往往藏着更深的恐惧:
害怕父母失望,恐惧被贴上“不合群”标签。
此时任何道理都是利刃,唯有温暖的承接能搭建安全岛。
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身体接触代替言语。
把手放在她发抖的手背上,额头轻轻抵住她的头顶。
当生理性恐惧被体温驱散后,再用平静的语气说:“谢谢你告诉我,这需要很大勇气。”
这句话的魔力在于:它不评价对错,而是肯定孩子面对困境的坦诚。
不要急着给建议,而是用“还有呢?”引导孩子释放情绪。
当她说“他们传纸条不给我”,别追问“传了什么”,而是回应:“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像吞了冰块对吗?”
这种情感镜像反射,能让孩子感到真正被理解。
二、把问题变成成长的阶梯
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带她跳出“被孤立”的受害者视角。
可以拿出纸笔画出“人际关系树”:树干是她自己,树枝是不同朋友,落叶是离开的人。
告诉她:“大树不会因为掉叶子就停止生长,有些叶子本该在秋天落下。”
接着用角色扮演游戏拆解孤立场景:让孩子扮演班长,你扮演“搞小团体”的同学。
互换身份后,她可能会发现“带头孤立别人的那个人,其实害怕自己被冷落”。
这种视角切换不是替施害者开脱,而是让孩子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最后制定“微小行动清单”:每天主动对一个人微笑,观察谁总独自吃午餐,发现同学的小优点并当面夸奖。
这些行动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帮孩子找回人际主动权。
三、在伤口上种出花朵
当孩子被孤立时,正是培养同理心的黄金期。
那位妈妈特意让女儿把最后一块饼干给“小胖子”,就是在告诉孩子:“你看,那个看起来被欢迎的人,也可能正在经历孤独。”
可以和孩子策划“角落计划”:在学校寻找总是独处的同学,每周选一天主动陪伴。
或是组织“不完美俱乐部”,邀请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起做手工。
当孩子从“被孤立者”转变为“联结者”,她收获的不仅是朋友,更是穿透人性阴影的勇气。
写在结尾:
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妈妈烤的48块饼干,看似解决了孤立危机,实则给了女儿三件终身盔甲:被爱的底气、破冰的智慧、照亮他人的能力。
愿所有父母都能听懂孩子“被孤立”背后的呼救,愿每个孩子都相信:暂时的孤独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宇宙在给你预留更契合的同行者。
就像种子破土前总要经历黑暗,那些独自生长的时光,终将在某天让你遇见同样坚持发光的星辰。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