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女子,晒妈妈养的朱顶红,网友:长辈养花,不服不行
发布时间:2025-04-03 15:49 浏览量:7
长辈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养啥旺啥”的魔力~
无论是养猫养狗,还是养花养草,到了他们手里,总能长得肥肥胖胖、枝繁叶茂。
安徽的一女子@晓洁,最近在社交平台晒出了妈妈养的朱顶红,花朵硕大饱满,挨挨挤挤,争相绽放,叶片油绿健壮,整盆花看起来精神抖擞。
如果不是带着花盆,还以为是采摘的一大捧鲜切花,想不到居然是出自一位家庭妇女之手吧。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留言:
——“怎么可以全开,还开这么大多,我家一朵一朵开,还特别小。”
——“这朱顶红养的,也太绝了!”
——““阿姨是不是偷偷给花喂了仙丹?这状态简直像园艺展上的精品!”
——“果然,长辈养花,不服不行!”
……
女子说,老妈以前种地,就比别人种的好,同样一亩地,她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就特别高。
现在地都租出去了,之前的邻居们有的打麻将,有的做点手工,也有的去看孙子,我妈就在小院子里养了很多的花。
有不开花的绿植,也有一些开花的,每一种都能养很好。
反观我这在楼上养花的,看了那么多养花大神的视频,学了那么多的技巧,却总是养不过我妈。
就连这盆朱顶红,还是我养了2年,一直没什么起色,开花也是畏畏缩缩的,一生气给了我妈。
没想到,她一养5年,年年都能开爆盆,十几个球挤在一个小花盆里,楞能开花,也是神奇!
其实,很多年轻花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吧:
自己精心伺候的花,不是黄叶就是烂根,而长辈随手一养,却能年年开花,甚至长成“巨无霸”。不信?看看这些大家的分享——
花友@小太阳:“我爸用破脸盆养的多肉,比我的贵货还争气!”
这位花友晒出爸爸养的多肉,用的竟是家里淘汰的旧脸盆,连排水孔都是自己拿钉子敲的。可就是这样“简陋”的环境,多肉却长得胖嘟嘟的,甚至开出了花剑。
而她自己买的精致陶瓷盆、专用颗粒土,反而把多肉养得瘦弱不堪。
花友@多肉杀手:“破防了!我又是补光灯,又是控水,结果还不如叔叔随便丢在窗台的长得好”
花友@春风十里:“我妈的“散养”三角梅,长成了一棵‘大花树’,有人出三百,她不卖,觉得不值这些钱。”
花友@青青子衿:“封闭阳台?不存在的!我妈的长寿花年年爆盆!”
很多花友抱怨封闭阳台养不好花,但这位网友的妈妈却能在同样的环境下,把长寿花养得叶片肥厚、花苞密密麻麻。
更气人的是,阿姨根本不用什么特殊肥料,就是偶尔浇点淘米水,花却开得比谁家都旺。
花友@田园牧歌:“我妈是‘植物医生’,专治各种濒死花草!”亲戚朋友家的蔫巴绿萝、半死不活的君子兰,送到她手里,不出三个月就能恢复生机。
图中一盆奄奄一息的蝴蝶兰,经过阿姨的调养,竟然抽出了新花箭。
为什么长辈们养花总能轻松成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方法看似随意,实则暗含智慧。
①他们懂得“观察”,而不是“折腾”
年轻人养花,总爱折腾——今天换个盆,明天挪个位,后天又怀疑缺肥狂补一通。
而长辈们却更善于观察,他们能根据叶片的颜色、土壤的干湿,判断花是否需要浇水、晒太阳。
比如朱顶红,阿姨会说:“叶子有点耷拉了,该浇水了。”而不是死板地按“一周浇一次”来执行。
②他们懂得“因地制宜”
长辈们不会盲目跟风网红养法,而是根据自家环境调整。
比如阳光充足的南阳台,就养喜光的朱顶红、三角梅;光线弱的北窗台,就放绿萝、吊兰。
他们会不断尝试,直到找到最适合的位置,然后就不再频繁移动,让花安心生长。
③浇水“狠准稳”,绝不“半吊子”
很多新手养死花,都是因为浇水不当——要么天天喷一点,导致根系腐烂;要么干透了才浇,让花长期处于“渴死边缘”。
而长辈们浇水,通常是“要么不浇,浇就浇透”。
④施肥“看时机”,而不是“看心情”
长辈们很少买五花八门的肥料,但他们懂得在关键时期施肥。
比如上面所说的朱顶红,女子的妈妈会在春天发芽前埋点腐熟的鸡粪,花谢后再补点磷钾肥,而不是三天两头乱施肥。这种“适时适量”的施肥方式,反而让花长得更健壮。
说到底,长辈们养花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他们的心态——
不焦虑:花长得慢?没关系,慢慢来。
不攀比:别人的花再美,自己的花也有独特的美。
享受过程:每天看看花,松松土,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所以,如果我们想养好花,不妨向长辈们学习——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平常心”。毕竟,养花的真谛,不在于追求爆盆,而在于享受那份与自然相处的宁静与喜悦。
正如网友所说:“长辈养花,不服不行!但更服的是,他们那份从容淡定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