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妈妈请做好六次撑腰(文末有彩蛋)

发布时间:2025-04-01 19:55  浏览量:7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和我分享过一个小细节:

班上有个女孩被同学嘲笑“她的裙子又土又丑”,其他孩子要么低头沉默,要么与己无关的样子。

其中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觉得她的裙子像彩虹一样漂亮!

后来才知道,这个“爱出头”的男孩有个习惯——每次受挫回家,妈妈总会先问他:“宝贝,你现在需要妈妈为你做什么?”

那些被父母“托住”的时刻,那些被父母【精准接住】的瞬间,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盔甲。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父母在孩子受挫时的反应,直接塑造着他们的自尊水平与社会适应力。

今天这6个生活中常见的真实场景中的“撑腰法则”,或许能帮你成为孩子最坚实最温柔的守护。

一、当孩子被外人指责训斥时

❌ 常见误区:“快给阿姨道歉!”

“老师批评得对,你就是不听话!”

✅ 正确示范:把孩子护到身后,平静回应:“我是孩子的妈妈,有任何问题请先和我沟通。”

《依恋与修复》一书中指出,当孩子感知到“父母是我的安全基地”,才能发展出对外界的信任感。

回家后蹲下和孩子复盘:“刚才阿姨生气时,你是不是很害怕?妈妈理解你,我们可以一起想想下次怎么避免冲突。

二、当孩子被拿来比较时

这样的场景真的很难完全避免呀,是不是。简直不要太太常见了。所以呢,【请重点留意哦】

❌ 致命回应:“你看看人家考了多少分!”“你看看小区里谁谁谁钢琴都十级了”

✅ 聪明妈妈怎么做:“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有的春天开花,有的冬天结果,妈妈更在意你每天有没有比昨天多长高一点点。”

耶鲁大学跟踪研究发现,常被比较的孩子成年后抑郁风险增加47%,而获得“无条件接纳”的孩子创造力高出同龄人32%。

三、当孩子不乐意分享时

说句不客气的话,“分享才是好孩子”,是现在教育的巨大误区。

3-6岁是物权意识敏感期,强迫分享会破坏孩子的边界感,导致成年后易成“讨好型人格”。

聪明妈妈怎么做:

1. 共情感受:“妈妈知道你很珍惜这个小汽车”

2. 赋予选择权: “你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选择不分享” 。

3. 示范真实的想法:(掏出自己的口红)“就像妈妈也不会随便把最喜欢的口红送人呀~”

明确坚定地告诉孩子,完全有权拒绝分享。

四、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

⚠️ 警惕做“裁判式父母”:“肯定是你先惹他的!”这样的武断出自父母口中,孩子会很伤心的。

聪明妈妈正向引导四步法:

1. 肢体安抚:握住孩子的手,降低应激反应。

2. 重构场景:“刚才发生了什么?妈妈需要听两个版本的故事” 。

3. 启发思考: “如果是汪汪队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解决呢?”

4. 提供支持:“需要妈妈陪你去和对方沟通吗?”

五、当孩子被老师批评后

切记两个“不”:不否定老师权威,不否定孩子感受。

如果孩子说:“老师今天当着全班同学批评我了!”

低级回应:“老师是为你好”

聪明妈妈怎么回应:

1. 情绪共振:“妈妈理解被当众批评的心情” 。

2. 重塑认知:“老师指出的是某个行为,不等于否定你整个人”。

3. 共同行动:“我们一起来做个‘改正进度条’怎么样?每进步一次就贴颗星星” 。

六、当孩子被人取笑时

比欺凌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二次伤害:“人家为什么不笑别人就笑你?”

聪明妈妈怎么做:“你知道吗?太阳有人觉得刺眼,月亮有人觉得太暗,可这影响它们成为宇宙中最特别的存在吗?”

父母真正的撑腰,是给孩子“反脆弱”的底气。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中写过:“如果孩子健康、快乐,如果TA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那么无论TA将来是路边鼓掌的人,还是台上领奖的人,都值得骄傲。”

那些被父母稳稳托住的孩子,终会明白:世界会有风雨,但我自有价值;人生会有低谷,但我终有勇气。

全世界都在催你长大,但妈妈愿意努力永远守护你的童话。

送给您的终极彩蛋:

把父母的【撑腰力】刻进日常的魔法~

晨间5分钟:- 出门前对孩子耳语:“记住,你口袋里装着妈妈的勇气胶囊”

睡前3问:

1. 今天你为自己的哪个决定骄傲?

2. 有没有哪个瞬间希望妈妈换种方式支持你?

3. 明天想启动哪种超能力?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