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筛查正成为孕妈妈的“必修课”,青岛专家提醒→
发布时间:2025-04-07 15:04 浏览量: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7日讯 今天是世界卫生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旨在倡导加大努力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孕产妇、新生儿死亡。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有13%到30%的孕产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该疾病已成为母婴健康的重要威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要求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今天,观海新闻记者走访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获悉,该院产科联合心理科开设了孕产妇心理门诊,提供“一站式”守护,两年来已帮助近千名女性平稳度过孕产期心理危机。
孕产期抑郁严重威胁母婴健康
一向开朗乐观的程女士在怀孕12周时突然情绪崩溃,她明明非常期待宝宝的到来,却每日焦虑难安、坐卧不宁,失眠早醒不说,还经常莫名流泪,甚至有了放弃宝宝的可怕念头。“身体像被激素绑架了。”近日,程女士来到市女儿童医院产科门诊查出雌激素水平异常波动,随后到孕产妇心理门诊就诊,医生检查她患有焦虑、抑郁情绪,经过4周的心理调适,她才终于找回了平和心态。
市妇女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冀永娟介绍,程女士的情况绝非个例,有研究显示,我国有13%到30%的孕产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专业医生通过不同方式去管理和干预。但很多人对该问题不够了解,把“准妈妈”、“新手妈妈”们的抑郁视为“矫情”“博取同情”等等,对她们的困境视而不见,甚至冷嘲热讽。
“孕产期抑郁症是妊娠期及分娩后或流产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包括产前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其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症。”冀永娟说,很多人之所以产生误解,其实是将孕产期抑郁与一些常见的产后情绪波动和疲劳混淆。她们不知道的是,如果该疾病得不到认真对待,很可能导致女性情感困扰,影响母亲与婴儿的互动,甚至可能导致女性在孕产期有自我伤害的想法或行为。
专家强调,孕产期抑郁症并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需要得到专业治疗的医学疾病。它的症状可能包括持续的悲伤感、焦虑、易怒、失眠、食欲改变、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以及有自我伤害的想法或行为。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可能导致孕妇妊娠剧吐、子痫前期、流产或早产,严重时可引起自伤、自杀、伤婴或杀婴等恶性事件,还可能影响母乳喂养、母婴关系以及孕产妇与配偶或其他家人的关系。
该疾病还可能对胎儿或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包括胎儿生长受限或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喂养困难,以及增加婴儿胃肠道疾病风险和住院风险。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持续到儿童期,此类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行为和心理问题。
早筛查早干预科学应对激素“过山车”
“女性之所以会在孕产期出现心理问题,与过山车般剧烈变化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冀永娟解释,女性在孕早期,激素会骤升50倍,60%的孕妇会出现焦虑、敏感;到了孕晚期,其激素达峰值,30%产妇会产生分娩恐惧或伴强迫思维;女性生产后,激素在产后24小时内暴跌至孕前水平,直接触发15%到20%的产后抑郁。
“接纳激素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是成为母亲的第一课,虽然激素波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女性个体承受力差异巨大,数据显示,未及时接受孕产期心理筛查、干预的孕产妇,母婴并发症风险会增加2.3倍。”冀永娟说。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型医院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目前,青岛已将孕期心理筛查纳入常规产检。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孕产期心理筛查项目已纳入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报销。
“孕产妇至少应该在孕早期、中期、晚期和产后42天,分别接受心理健康筛查,从而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专家介绍,心理健康筛查采用激素水平检测联合心理量表测评的“双评估”模式,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孕产妇开展分阶段精准干预。在孕早期,可以采用情绪疏导联合营养调理的方式,稳定孕妇的激素和情绪反应。在孕晚期,孕妇可以接受分娩预演,以降低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女性生产后,可以通过经颅磁刺激治疗,快速调节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从而达到改善产妇情绪状态,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目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