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陈云夫人于若木逝世,毛主席女儿李敏感慨:老妈妈没几位了
发布时间:2025-04-10 19:27 浏览量:6
前言
图 陈云和于若木
2019年4月11日“纪念于若木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座谈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不少革命后代以及社会人士都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深切缅怀于若木同志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怀,并激励新一代年轻人砥砺前行。
于若木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同样也是奋斗的一生,她不仅仅是陈云的夫人,同样也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
于若木逝世后,李敏悲痛感慨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姓们的日子逐渐转好,过上了稳定而又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若木更加注重大家的营养问题,不仅仅常常向家人讲述相关知识,同时还建议中南海的厨师们进行学习。
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家机关好多人都患上了浮肿病,其中原因众说纷纭,于若木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便直接去请教了营养学家,最终得知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蛋白质,每天吃二两黄豆就能逐渐恢复。
图 晚年于若木
当于若木看到发表在国家科委内部刊物《科学实验研究动态》上的专家文章时,便拿回家让丈夫陈云翻阅,陈云看过之后,立马起草电报,通知东北调黄豆进京支援,一同度过此次难关,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于若木笑着说道:“当时有不少人都把那些逐渐恢复健康的人叫做“糖豆干部”,糖指的就是每月给他们照例发放的白糖,豆肯定就是那些黄豆了。”
陈云的这一决定在三年困难时期可谓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干部的健康状况都因此得到改善,但同样这其中也少不了于若木的功劳。
随着深入研究,于若木更加明白了营养的重要性,并亲自前往广西参加相关的会议,之后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人员一同参观当地工厂。
图 晚年于若木
在这期间,一名厂里的同志认真地说,他们这边所分配来的两名大学生,都是病号,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半天工作,半天休息。
他的这番话让于若木记在了心里,回到北京之后,她便亲自前往一些大学调查实际情况,并得知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好,主要就是因为营养摄入量不够,患肝炎的大有人在,而且因病休学的情况也笔笔皆是。
国民的身体状况得不到调理,影响的不仅是个人以及家庭,而且就连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与之息息相关,于若木忧心忡忡,并试图改变当前现状。
就这样,于若木来到了卫生部卫生研究所,除了向周启源、金大勋以及沈治平等著名营养学家请教之外,同时广泛搜集国内外营养问题的相关资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图 晚年于若木
1983年,于若木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营养问题的论文《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营养学界的高度重视。
为了了解更多的知识,于若木找来大量有关营养方面的书籍,白天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到了晚上还自学到深夜一点,每次遇到难题,她都会特地用卡片记下,并把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也记在卡片上,方便随身携带,随时记忆。
她认真严谨,谦虚好学的态度让不少人赞不绝口,新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沈治平教授就曾经说过:
无论是我们和她交流还是出席营养学的会议,她总是拿着本子记录,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她还博览群书,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营养学刊物,及时了解世界各国营养学科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动态,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图 晚年于若木
在于若木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下,她连续出版了《于若木文集》以及《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书籍,除此之外,在于若木的建议之下,还成立了学生营养促进会,她以身作则,主动捐款,并设立学生营养餐。
其实于若木不仅仅在营养学领域深有研究,而且还常常参加一些营养学术的研讨会,与大家一同交流学习,辗转于全国各地。
于若木除了为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不良而担心之外,同样也为发达地区儿童的营养失衡而忧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呼吁各省领导同志们都重视起来,共同关注并顺利解决学生的营养问题。
1997年,于若木在看资料时得知在黑龙江农垦局的两个农场中,有不少人患上了冠心病以及癌症,死亡率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的情绪都有些不稳,并纷纷要求调任,到其他地方工作。
图 晚年于若木
于若木在了解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决定亲自前去解决,但往农场去的路可谓是十分难走,不仅仅满是泥泞,而且还有不少大坑,随行的工作人员劝她直接到农垦局中听听汇报就好,但于若木却摇摇头:“不碍事的,我能坚持,只有到现场才能了解真实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于若木认为这个地区是严重缺硒地区,建议有关方面对农作物施硒肥解决。
就这样,有关方面采取她的建议,并在农作物生长期通过飞机低空往叶面喷洒亚硒酸钠,等到植物的叶片充分吸收后,农作物便成了富硒作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百姓的冠心病以及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并且大家的身体状况也逐渐转好,情绪得以稳定,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
图 晚年于若木
在往后的多年中,于若木继续潜心学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不少群众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大姐”。
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并于3月6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顺利举行追悼会,这天不少领导人都纷纷来到现场,只为送她最后一程。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在得知这一噩耗之后,悲痛万分,泪水止不住地流,并喃喃自语道:“老妈妈没有几位了。”
图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
于若木初识陈云,结为夫妻
于若木于1919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她的父亲于丹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是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若木从小就接受正规教育,聪明伶俐的她,不仅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常常得到老师的夸赞。
小学毕业之后,于若木顺利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十分喜欢阅读进步书籍。
当时于若木的语文老师周小舟就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常常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阅读陈独秀以及李大钊等同志的文章,而于若木内心的坚定以及对光明的追求,周小舟也都看在眼里。
1935年,顺利毕业的于若木考入了北平市立女一中,周小舟得知这一消息,便立马向女一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郭明秋介绍了她的相关情况,在这之后,郭明秋常常关注于若木并亲自引导,让她对中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图 陈云和于若木
同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于若木积极投身其中,并于次年1月顺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获批准入党。
1937年,在组织的安排之下,于若木前往延安,并进入陕北公学继续学习,一天,她和同学们照常在窑洞里听蔡畅讲课时,外边突然传来了阵阵轰鸣声,大家都以为敌机来袭,赶忙隐蔽起来。
随着飞机的声音越来越近,他们也越发地紧张起来,不过在得知这只是陈云等人从新疆返回延安的飞机时,大家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虚惊一场。
这时同学们接到通知,让大家一同到学校的操场集合,欢迎陈云同志归来,这是于若木第一次见陈云。
图 陈云
一段时间之后,校长成仿吾在石窑洞中召开学校党员大会,他们早早地就来到现场,在昏暗的麻油灯下静静等待,这时陈云走了进来,由成仿吾做了简单介绍后,便开始作报告,他的沉稳以及气度给于若木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久,组织上决定从陕北公学挑选一名思想进步并懂得一些护理知识的人,调到陈云身边照顾,经过他们的深思熟虑,最终确定就由于若木来担此任务,在这之后,她便搬到了中央组织部的招待所值班,成为了陈云的私人看护。
随着二人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对彼此也逐渐熟悉,陈云常常在闲暇之余找她聊天,不仅仅了解了她的相关情况,而且还把自己的现状也做了详细介绍,当时的于若木觉得这位领导十分平易近人,并有了一定好感。
图 于若木和陈云
有一次,于若木照顾陈云吃完药,正准备回值班室时,陈云突然叫住了她,并请她一同到房间聊聊,当时的于若木还以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周到,要挨批评,逐渐紧张起来。
不过没想到的是,陈云却说道:“我知道你这个人老实本分,很朴实,而我恰好也是一个老实人,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当时的于若木毫无思想准备,本来就紧张的她,变得更加紧张了,其实她一直以来都十分崇拜陈云,尊重陈云,但他这番话说的太过突然,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陈云见状表示理解,并告诉她可以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见。
于若木的二哥也在延安,她便直接将这件事告诉二哥,并获得了支持,就这样,于若木和陈云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并互赠礼物以表心意。
图 陈云和于若木
不久,他们二人便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妻,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而一向节约的陈云也买了不少花生以及糖果,请大家好好热闹一番。
在这之后,于若木除了悉心照顾陈云之外,还成为了操持家务的能手,她的无微不至,让陈云感到阵阵温暖,而于若木也十分珍惜二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婚后幸福美满,晚年致力营养研究
婚后的于若木从陕北公校转到了党校,吃住都在学校,并没有因为她是陈云的夫人而搞特殊,每个星期六就是她回家与丈夫团聚的时候,她常常把陈云的脏衣服带回学校,利用休息时间到延河边上清洗干净,等到下次回去时再带回去。
有一次,廖承志送给陈云六双新袜子,这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无疑是十分珍贵的,为了能够让这六双袜子更加结实耐穿,于若木又亲手缝上了一层袜底,每当出门办事,没有代步工具时,陈云便会穿上。
图 陈云
就这六双普普通通的袜子,陈云缝缝补补穿了八年,同样每年发给他的棉衣,于若木也会特地重新拆开,在前胸和后背都填上一些棉花,穿的更加暖和。
后来延安在开展生产大运动时,于若木便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其中,当时的她纺得一手好线,家里的基本开销,大多都是她用防线换来的,为了能够改善孩子们生活,她还在自家院子中种上了西红柿,这样的日子简单而又幸福。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于1945年9月15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决定由陈云以及彭真等人组成东北局,并前往东北继续工作,会议结束后,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他便和其他同志一起登上飞机,而于若木和孩子们则继续留在延安。
几个月之后,等到儿子稍微大些,她便决定与丈夫团聚,几经辗转来到哈尔滨时,陈云又接到了调任消息,前往南满担任分局书记,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若木只能背上行李随丈夫继续出发。
图 陈云和于若木
经吉林省图们市到达朝鲜平壤之后,陈云考虑到南满当前情况不稳,实在担心于若木和孩子们安全问题的他,决定让他们暂时留在平壤,自己前往南满赴任,纵然说当时于若木心中有万分不舍,但还是以大局为重。
全国基本解放后,于若木终于能安心地待在丈夫陈云身边,全心全意地照顾他。
1964年,于若木在安排之下前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并担任研究所植物园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因为当时离家较远,于若木为避免耽误工作,吃住都在单位,只有到周六她才回一趟家。
除此之外,于若木也十分注重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让他们尽早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完成。
到了晚年,于若木更加关注全民的营养健康问题,并致力于营养研究,尤其是中小学生,更应该注重营养均衡。
于若木认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大多营养不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八十多岁高龄的她依旧辗转各地,深入研究,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
在于若木的一生中,她勤奋学习,扎实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党的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营养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