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带女儿看一场演出,被同学妈妈嘲笑浪费钱

发布时间:2024-08-15 20:13  浏览量:23

‍ ‍

这个夏天,我们一家四口在全国各地逛展、看演出的密度又达到了每年的最高峰。

我们去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看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去清华分两次欣赏了昆曲《牡丹亭》,看了熊亮的绘本舞剧《和月光一起游泳》,去廊坊、天津二刷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因为喜爱卡司,赶去上海专门去追听男主角乐孔特的音乐会....

其中比较难忘的是带大女儿米花,两个人一起去看中文版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

这个剧大家应该也不陌生,果壳亲子也多次推荐过。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电影,而音乐剧中大量的童声合唱也最能直击心灵。

此外,这部音乐剧是中文的,并由我很欣赏的的程何老师译配,我觉得对于孩子而言,在音乐之外能直接感受优美母语的浸润,将是双重享受。

听完后,我感叹这真是部非常适合家庭共赏的音乐剧!

不但从各个维度很适合孩子的音乐欣赏,更重要的是它还倡导了我很认同的一种教育价值观:

不要轻易定义不同的孩子,不要打上标签“规训”他们,而要发掘每个孩子原本蕴藏的力量,那才是教育的意义。

难忘的125分钟

其实在选择带米花看这部剧之前,我是有些小顾虑的。

这部剧要两个多小时,但我更顾虑的是它的故事设定,讲述的又是特殊学校的故事,对米花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会不会难以理解。

但是米花表现出的对剧的期待和热爱,再考虑到有中场休息,还是带她去了。

幸好我们去了,整场下来,米花完全能沉浸其中,并享受音乐。

很多剧情太符合孩子们平常的表现和天性了,小演员们把孩子们调皮捣蛋的样子描摹得淋漓尽致。

有时台上的老师问学生问题,台下的小观众们也会抢着回答。

期间我偷瞄了几次米花,清晰地感受到她在情绪上的变化:紧张、害怕、伤心、感动,尤其在最后的大合唱和放飞纸飞机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可能和自己学生时代参加过合唱团有关系,我自己对童声合唱特别有感情。 我认为,童声的澄澈最能直击心灵。

合唱团的声音、孩子们的天真,那种天籁之音在剧场里的感受很强。虽然不能说替代电影,因为电影里的孩子们真是万里挑一的存在,但音乐剧版有非它不可的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表演形式的呈现上,舞台和电影也有区别。

比如原版电影里学生全是男孩子,中文版音乐剧里加了女孩子角色舞台版本的非孩子的角色,包括马修老师、看门人和数学老师都有自己独唱的段落,在音乐剧版本里他们这些角色的形象可能更为丰富立体。

最让我惊喜的是,整部剧的节奏非常紧凑:虽然没有炸裂的剧情,但演员们自然而然的演绎,让大朋友小朋友沉浸在故事中,偶尔也会不自觉地跟着一起哼唱,到了精彩环节还会忍不住地给演员鼓掌。

在《放牛班的春天》原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歌是《风筝》,这也是我觉得最能诠释孩子们掩藏在叛逆外在下烂漫灵魂的歌:

“风筝飞呀风筝飞,随风儿飘扬,飞过海呀飞过山,飞进我目光。”

音乐剧里这首歌的翻译在意境上与原歌曲非常贴近。

另一首很喜欢的歌是《望望你的路》,故事所传达出的是“教育的力量”“音乐的力量”这样的主旨。

当台上演员们唱起 “那一束光,是生命的希望,心的闪亮” 时,表面上看,是马修老师让“池塘底”泛起了活水,让孩子们找到了价值与方向,而实际上, 马修老师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我,理想之心澎湃地发光。

那一刻,看着身边完全沉浸其中的米花,我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一期一会。

我在和女儿,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永远无法复刻的夜晚。

对标以往看过的一些面向成年人的演出,孩子对这部剧的接受度显然更高。 直到我们看完演出在回家的路上,米花还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可见这部剧深深打动了她。

对于想“音乐启蒙”的孩子,我认为这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主要原因是里面的音乐非常优美,朗朗上口。而且这些音乐不像爵士、蓝调、摇滚乐是架构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上的,需要有理解门槛。

又因为讲述的是合唱团的故事,很有歌唱性,孩子听了以后更容易唱,对于小龄孩子,更容易从心灵上呼应。

因此我也隐约有些遗憾,没能带小女儿米菟前来共同欣赏。因为她这么大的孩子,也是完全可以享受和领略到其中的优美与快乐的。

‍‍

给孩子看音乐剧

到底有什么好处?

因为我总频繁地带全家观看各种演出,甚至会为了一个好的卡司组合,提前大半年抢票,或全家飞去另一个城市听演出顺带旅游。

部分演出的票 ‍‍‍‍‍

所以身边总有朋友问,为什么这么频繁地带孩子到处看演出?孩子那么小看得懂吗?有什么好处?

其实,这样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喜欢。渐渐地,两个女儿也爱上了这种活动体验。

至于爸爸嘛,他主要是为了和我们在一起。

我自己从小练琴,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合唱团,我从未因为音乐“特长”而升学加分,但直到今天,我还保持着弹琴的习惯,我全心投入地欣赏音乐,被它打动。

因此,我也把这个当成是孩子认识和接触这个世界的又一个窗口,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她们形成全面的审美观。

具体到音乐剧这种形式,演出一般都比较贵,甚至为了体验更好,我还会买些略贵的票。但每次演出,都能让我们一家回味好久。

和在家看电影不同,音乐剧会注重灯光、场地、服装等细节表达力,音乐密度非常高,孩子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到演出中,这种专注程度和心理预期是和看电影无法相比的。

它对孩子的心灵震撼和感动甚至引领,都是巨大的。甚至是在家看一遍一模一样的音乐剧,也无法取代现场聆听的感受。

此外,在“空心化”严重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一些家庭共同参与完成的大事件。去看音乐剧也好、话剧、舞剧也好,都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事情。

从着装到鼓掌到献花等礼仪,都是相当有讲究的,每个环节都会让孩子体会到艺术是一件美好的、需要追求的东西。

而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并经历这些,对于孩子小小的心灵,会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会欣赏”

才能通向音乐殿堂

很多父母都像我一样,希望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能力。

但是每每谈起“音乐启蒙”,家长们第一反应却总是“给孩子报个钢琴班学学”。

我作为当年早早考下十级的“琴童”,这些年在带着米花“学琴”“练琴”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个怪现象: 我们有特别多会为乐器一掷千金、风雨无阻逼娃练琴,对于考级无比热衷的父母,而他们又并不在意让孩子如何欣赏和聆听,甚至自己也并不会欣赏音乐美在哪里。

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可悲的本末倒置。

我们培养孩子懂音乐,是因为音乐可以直达心灵,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如果孩子感不到幸福,只记得痛苦和负担,那这种逼迫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对孩子音乐教育的初心应该是:未来某一天,当他们身处这个庞大的世界、面对各种竞争和压力时,有一个能自娱自乐、自我平衡和休息的地方。

具体到我家,也只有大女儿米花学钢琴,而二女儿米菟并没有学。

尽管米花学琴,但我始终没有逼迫她为考级而练习;我鼓励她参与校合唱队,是因为她自己享受其中。妹妹米菟属于“又菜又爱玩儿”的类型,在姐姐的带动下,她会积极参加合唱团;会“盲目自信”,在音乐课期末表演上0基础报名尤克里里,让我回家帮她“集训”。

但无论哪种性格,当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轮转于各种音乐形式的表演场,她们充分感受到音乐之美,也明显地爱上了音乐。

我身边很多朋友,会觉得花几百块看演出很奢侈,而几万块钱的学乐器投资无所谓。

如果上来就学一门乐器,不仅意味着高门槛高投入,同时对于父母的参与也是一个挑战。

但是带着孩子走进现场,去看看演出,去听听现场音乐会,甚至加入大合唱,去接触不同的艺术形式,从中观察你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却是大部分家庭都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然,买了音乐会最贵的票,不等于你能立即听懂贝多芬。这种欣赏音乐的能力,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能体会到音乐的好。

但一旦他们拥有了,就能陪伴他们终身。

音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重要纽带。

编辑有话说:

《放牛班的春天》之前我们推过几次,每次都获得了很好反响,我们也特意邀请了我司最热爱看各种演出的桔子老师,写下了这篇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在北京的演出已落幕,但由七幕人生精心打造的另一部百老汇经典——《我,堂吉诃德》少年版,将在8月底于北京精彩上演。上海的朋友可以在10月份欣赏到这部作品。

《我,堂吉诃德》少年版经过精心改编,删去了不适合孩子的内容,并保留了故事的精髓,让孩子们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梦想与勇气的力量。

暑假已过半,北京、上海的朋友快抓紧机会,来一场剧院的亲子约会吧!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