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还是“风筝”?从孩子和父母角度看《抓娃娃》中的亲子牵绊
发布时间:2024-08-19 06:06 浏览量:19
暑期档的电影《抓娃娃》已上线了一个月。影片披着喜剧的外衣,为我们呈现的却是对极端的中国式教育的讽刺和思考,给我们以反思和启迪。
或多或少,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的家长和孩子的角色中看到自己。
困住马继业的“笼”
少年马继业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出生,父亲想让他成为继承人,于是秉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念,将他穷养长大。
不仅如此,父母认为孩子应 “物质穷养,精神富养”,于是在他能接触到的生活圆圈中都安插了老师和员工,这些人成为了他的邻居,朋友,甚至是……亲人。
当他长大后发现了这个父母为他构建的“世界之笼”的种种不合理之处,经历过了和由老师扮演的“奶奶”的一场闹剧式的死别后,这个被改名为“继业”的孩子放弃了他的第一场高考,通过调虎离山独自回到了自己被重重改造而成的“破旧”的家,找回了自己的世界真相。
影片最后的两个彩蛋是点睛之笔。
第一个彩蛋交代了马继业哥哥的结局。
这个被养废了的“大号”,不被自己父亲承认的孩子,在一次次被父亲忽视嫌弃后,看着被偏心和蒙蔽的弟弟,终于想到要找到自己。
于是他不断锻炼,登上了世界之顶——珠峰,大声喊出“老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这是他和自己过去的和解,却也揭示了他之前同样被父母“操控”的人生:
如果说弟弟是被“关注”胁迫,那他就是被“忽视”给绑架了。
过去的他总是想要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只为了让自己成为被承认的儿子,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他的登顶,是自我的爆发。
第二个彩蛋是次年马继业重回高考,以705的高分上了梦寐以求的体校,追回自己梦想的故事。
这看似是很圆满的结局了。
但结尾马继业在跑步比赛的时候,看到了小时候为了补贴家用而收集的塑料瓶。
这时长大的他还是再一次扑了上去把它们拢在怀里,即使他很清楚现在的自己并不需要。
而他的父亲看到这一幕时,向他的母亲表示了想要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再次开始了“大号练废练小号”的循环。
他也爱他的孩子,但事实上更执着于自己“找人接班”的执念。
风与风筝的隐喻则在片尾曲体现。风自由无拘,风筝受人拖引。
选择当“风”还是当“风筝”?
或许我们都想当风,但是这个问题从孩子和父母的角度来说,却都有其的复杂和痛点。
亲子之间的牵绊永远割不断,放不下,有时候它是纽带,有时候,却又变成了锁链。
爱与痛的托举
“爸爸推你走,你能走得更远。”
“全世界都围着你转,我给你铺的这条路,你站上去就是顶峰!“
我们曾经都是小孩,都有过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或渺小或伟大,它永远是属于自己的独家宝藏。
我们小时候也常听过长辈“为你好“式的劝说,他们吃过的米可能真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他们舍不得我们吃苦,想弥补他们自己曾受过的难,想为我们指明最好走的路。
也许,他们也曾一次次想过:如果曾经的我懂得这一切就好了,我要是知道该这么走就好了。
他们想了解他们自己年轻时的缺憾,可这是他们的夙愿,却不是我们的宿命。
影片中马继业父亲因为小时候没条件读书而不能追求高等教育,于是要求孩子成绩要好,要能考上清北大学的工商管理系。
而在成绩这条标尺下方是高考98分的失败的大儿子,上方是高考705分的小儿子。
大儿子不允许在外叫他爸爸,小儿子则一直活在他构建的打着“为你好“旗号的虚假的世界中。马继业被霸凌,被诱惑,背后却只是来自父母的一个个考验。
马继业的父亲认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在教孩子,托举孩子,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事实上,孩子当然想要有父母的托举帮助,但正确的托举不是控制,更不是伤害。
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父母自己的角度出发。
作为孩子的我们想当风,是想要一份决定自己人生的自由,想当风筝,是想有一份与父母心意相通的从容。
自以为是的爱的托举,可能带来的是痛。
孩子真正需要的,正如影片片尾曲唱的那样,是信任而不是独断,是建议而不是决定,是“别流泪,请为我鼓掌“,是“别为我好请为我叫好!“
被爱与责任“牵绊”的后半生
“你以为是我们操纵了你的人生吗,你也操纵了我们的人生!”
从孩子呱呱落地时开始,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决定给他充盈的爱,让他幸福快乐,这是我们之于的父母之爱和责任。
我们从他还是小婴儿时开始呵护他,看到他可爱的反应会忍不住笑,知道他获奖或做了好事时会为他自豪,看着他我们会想到小时候的自己,想让他永远幸福快乐地长大。
等到他大了一点,我们会忧心他以后的去向和生活状况,总是忍不住去关照他,告诉他自己生活曾遇到的苦,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也拥有自己的家庭……
而等到孩子自立了,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退休了,开始无所事事或照顾起了孩子的孩子……
在我们的步入家庭后的后半生中,孩子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些父母还可能会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机会和事业。
这份父母之爱与责任,虽然是我们主动给予孩子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被这份发自内心的爱“捆绑”了。
我们开始把心时刻系在孩子的身上,开始念叨,开始想给孩子更好的条件去生活,被这份爱连接着的我们,像不像一只风筝?
如影片中的马继业父母,为了穷养孩子,从别墅中搬出来开始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活。
母亲做美甲,每次做完就得卸掉,奢侈品和衣服买了都不能穿。
父母为了马继业的成长请了一群老师伪装成邻居,每天趁他睡觉时在地下室开总会。
为了孩子,他们也心甘情愿放弃了自己的一些东西。
这份束缚他们的亲子之爱正是出于他们自己,可这并不是作茧自缚,而是一种选择。
近年来,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有所降低,也是因为社会对这份爱与责任的要求提高了,他们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可或许,我们不需要用如此密不透风的网去网住自己呢?也许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走走呢?
我们常说“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供你任意涂鸦。“
可是孩子也会长大,他会把拥有的东西组合碰撞出新的形状,他会慢慢的变成一个独特的自己。
慢慢的他已经长大了,他是一半的你,拥有你年轻时的特质,甚至更加先进。
他开始慢慢的变成一个成熟的人,拥有自己的想法,他的人格与思维已与成年人开始等同。
我们有时却还以为他是小时候那个需要呵护和牵手的孩子,将自己的一颗心都挂在他身上,成了一个风筝。
可或许,我们也可以当风。
让他自己去跑吧,我们就做可以助他前行的风,支持他去闯,又在他跑入深渊前将他拦下。
我们也做自己的风,去做那些你感兴趣的事,去完成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业,先做好自己,体悟好自己的人生,孩子自然会以你为榜样,也走好他自己的路。
就像之前获奖的那个42岁开始跳芭蕾舞,实现自己梦想的妈妈一样。
她先做好了自己,慢慢的,之前和她冷战的青春期的儿子和她的关系也变好了,并以她为榜样,保持不断追梦的姿态努力前进。
她和她的儿子都成了自己的风。
一念成风,或是乘风的风筝,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但你随时都可以改变你的姿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