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到中年,不想过年-乡伴有家

发布时间:2024-10-15 03:07  浏览量:2

乡伴有家

对很多中年女性来说,是没有春节的。

过年属于孩子,假期属于家人,妈妈永远在厨房。做不完的家务、走不完的亲戚、陪不完的笑脸。

春节前后,整个家都是母亲的主场。真累!

01

节没过完,

就像是渡了一次“劫”

俗话说得好:

中年人的春节,是劫难的劫。

身心俱疲,几乎可以总结每个中年人的春节假期。

而中年女性更是如此。

累,是最要命的问题。

收拾卫生、做饭、招待亲戚哪里都需要她。

大部分情况下,中式家庭的春节,总是母亲做主力,仿佛是一个指令官,指示着大家干这干那。

从年前的打扫卫生,收拾屋子开始,再到置办年货,购买年礼,几乎都要母亲参与。

即使有其他家庭成员帮忙,也少有能帮到位的,甚至有时还会帮倒忙。

比如,年前大扫除马虎敷衍,导致母亲要重扫一遍;置办年礼,不看价格,买贵买错……

一片混乱中,父亲和孩子总是不知所措,活儿都让母亲一个人干了,其他人倒落了个清闲。

除了这些隐性压力外,过年吃饭,才是烦恼的大头。

大年三十往往是母亲最忙的一天,为了一顿年夜饭从早忙到晚已不是稀罕事。

热热闹闹的晚宴全靠母亲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响一天。越来越淡的年味,不至于完全消失,全靠母亲的功劳。

总有人说,过年不是吃就是睡,但“吃吃吃”的背后,别忘了还有人在“做做做”。

厨房就是工作间,餐桌就是展示台。

过年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中年女性的“义务劳动节”。

02

中年女性过年

不仅味淡了,更是味变了

女到中年,每逢过年,不仅味淡了,更是味变了。

过年期间,中年女性面对的烦恼不仅是假期内的“劳动压力”,更是“过年”这一行动带来种种例行精神压力。

正如林清玄所说:

「当一个人无法过一个好年的时候,过年往往比平常带来的更加寂寞与悲愁。」

家人的不体谅,不理解,以及家庭沟通中的错位、忽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例如,每年春节“去谁家过年”就是家庭中最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之一。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次调查,统计发现有超过30%的夫妻因去谁家过年发生过争执。

而在这些争执中,女性回娘家过年的合理需求被忽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都是过年回家,回婆家可以,回娘家就不行,自然心理不平衡。

很多时候,为了去谁家过年而争吵,并不是想要一个结果,而是在寻求对方的态度。

给女性以尊重,才是相互理解的开始。

实际上,春节期间,女性像这样的需求被忽视还有很多。

家人对母亲在新年期间的角色的固有定位,让中年女性年复一年的隐身于新年节假之后,也让她们付出没有获得理所应当的感谢和称赞。

上野千鹤子在追忆父母时写道:“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被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角色遮蔽了。”

当一顿年夜饭上出现了一道孩子做的菜时,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得到家人们的称赞,但当妈妈做了一桌子佳肴时,属于妈妈的称赞又在哪里呢?

03

“节”后余生,

陪妈妈走进烟火

正视中年女性的付出,并真正的做出改善的行动,陪妈妈走进烟火人生中的琐碎日常,才是能提升她们幸福感的行动之一。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曾是爱笑爱闹的女孩。当妈妈们重新拥有掌控时间的主动权后,我们才有可能认识母亲身份之外的,那个真正的她自己。

乡伴有家提出家庭食育师计划,提倡全家一起下厨,让食物成为家庭关系的链接,让厨房成为家庭共同劳动的场所。

老人家回答说,家庭就是一起围着吃饭。正是因为每餐都围坐在一起,家人之间产生了一种纽带,彼此之间充满感激之情。

就是因为共同面对了生命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才成为了一家人,才有机会在一起吃饭。

家庭的厨房、餐桌承载着食物的认知、饮食的偏好、饮食的习惯、生活仪式感、家风传承、传统文化传承。

这不仅是母亲的责任,是需要一家人共同努力的,共同付出的行动。

妈妈可以给孩子做饭,孩子自然也可以给妈妈做饭。妈妈也应当拥有享受人生的权利。

希望所有的妈妈都能在过年期间尽情享受假期,体验更多美好的人生,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