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临终前,抱起双拳多次向女儿作揖,女儿:妈妈您别这样

发布时间:2024-10-25 12:59  浏览量:37

2006年深秋,王光美因病在北京去世,彻底走完她传奇且悲壮的85年人生之路。在她临终前,曾将女儿刘亭亭叫到病床旁,随后抱起双拳多次向女儿作揖。

刘亭亭深知母亲这是什么意思,她泪流不止,哽咽道: “妈妈您别这样,您不要这样,我怎么承受得起啊……”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王光美在临终前为何要向女儿作揖?她有什么事是放心不下的?

大爱无私的王光美

王光美的美丽是被世人所公认的,在纪录片《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中,身穿旗袍的王光美仪态大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很多国人将王光美当做是心目中最美的女人。

王光美那高雅的气质源于她开朗的性格、善良的品德,而这样的性格和品德都来源于她的家庭。

1921年8月,王光美出生在北京一个富饶的家庭,父亲是高材生,曾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的次长;母亲更是天津名门望族的千金。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养成了王光美落落大方、天真善良的性格。

有一年北平举行中学生数理化考试,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没想到竟然获得第三名,从此获得“数学女王”的称号。

1946年,王光美放弃美国奔赴延安 ,尽管她的导师和一些同学都为她放弃学业感到惋惜,但她直到晚年也不曾后悔过。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美还在延安找到了和自己携手余生的伴侣。

如果有了解的小伙伴就会知道,刘少奇的年纪是比较大的,比王光美足足大了23岁。更何况在王光美之前,刘少奇曾有过五段婚姻。再加上两人性格截然相反,刘少奇沉默寡言,王光美活泼开朗,因此两人的结合令不少人感到难以理解。

那么王光美为何会选择刘少奇呢?晚年她曾回忆说: “我对刘少奇是从敬重到同情再到有好感的。” 原来王光美在北平和地下党接触的时候,就曾读过刘少奇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而刘少奇的理论水平也令王光美敬佩不已。

当王光美来到延安后,她对刘少奇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深入接触,她了解到刘少奇几段不幸的婚姻,再加上刘少奇当时孤身一人,无人照顾,一股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最重要的是,刘少奇年纪虽然有点大,但模样却是俊朗的,而且待人接物十分和善,这令王光美颇有好感。

1948年8月,王光美和刘少奇在西柏坡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两人也从普通的同志关系演变成携手共度余生的夫妻关系。

婚后,王光美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家庭上。作为一家之母,王光美对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亲生的就格外亲热,也不会因为不是亲生的就冷漠。

继女刘涛最受王光美的宠爱,新衣服先给她穿,自行车、手表这样“奢侈品”也先给她买,这也导致王光美的亲生孩子有些嫉妒。刘爱琴也享受到母亲的关心,尽管王光美只比她大6岁,但她一直尊称对方为“光美妈妈”。

晚年的王光美,让毛刘两家多多来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光美的处境很不好。尽管饱受忧患,她也从不怨天尤人,始终秉持着乐观的品性。与此同时,王光美还促使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后代来往逐渐密切。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王光美为何这样做,她说: “我是这两个家庭唯一在世的长者了,你们都是我的儿孙,你们好了,我才能放心啊!”

2004年的一个晚上,很少出来应酬,也从未邀请过其他人吃过饭的王光美特意将儿子刘源喊来,并嘱咐他说:“你去请李敏和李讷两家过来,咱们吃一顿便饭,你们也联络联络感情。”

王光美顿了顿,又说:“你尽早去安排,这是毛刘两家私下的聚会,就不要麻烦秘书了,你亲自去办。”

那天晚上,李敏和女儿孔冬梅率先抵达,不一会儿,李讷和王景清也带着儿子到了。由于王景清之前曾担任过刘少奇的警卫秘书,因此他一到就紧紧握住王光美的手,聊起当年往事。吃饭期间,他们一会儿唠唠家常,一会儿回忆起过去的欢乐,氛围好不热闹。

当时王光美已经83岁了,因此李敏、李讷等人频频举杯,祝她健康长寿。 王光美则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关切地询问起没来的毛岸青一家的情况。

毛主席和刘少奇两人的出生地仅相隔一座山,1922年两人相识相知,随后先后为国家奉献,共同攀登上辉煌的顶峰。尽管两人之间有误会,但并没有伤及两家人的感情。 毛刘两家能够再次相聚一堂,这不仅仅是两家的幸事,也是民族的幸事。

其实毛家和刘家在此之间也有联系。

1996年10月,李讷到三峡工地参观的时候,听说刘源也在,便对工作人员说:“你帮我和刘源说一下,我想和他见一面。”第二天,刘源刚到刚通车没多久的西陵长江大桥边等待李讷。

不久后,身体不好的李讷缓缓朝他走来,两人激动得握手拥抱。拥抱过后,李讷笑着说:“小时候我最喜欢你了,那个时候你长得好漂亮,没想到现在都是将军了……”

王光美频频向女儿作揖,女儿:妈妈您别这样

晚年的王光美除了让毛刘两家多多来往外,还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幸福工程”上。

王光美自己也不记得了,从接手“幸福工程”这一重担后,她究竟跑了多少地方?陕西的大荔、福建的安溪、河北的易县……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走进那些矮小的茅草屋,拉着生活贫困的母亲们的手问个不停。

冬天是王光美难以忘记的季节,因此她对寒冷变得格外关注。在寒风萧萧的晚上,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个母亲身上的衣服太薄了,她要怎么睡觉啊?”“那个母亲一大家却只有一床破旧的棉被,这么冷的天,他们怎么度过啊……”

种种担心惦记在她脑子里打转,直到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她还要和家人念叨好久。

孩子们见母亲这样都格外心疼,王光美却说: “从看望贫困母亲那一天开始,这份牵挂就一直在我心里,无法割舍了!”

一天晚上,和王光美住在一起的女儿因工作问题急需打一个国际长途,由于当时天色已晚,她只好使用组织为母亲配备的电话。尽管王光美知道女儿不是故意的,但向来廉洁奉公的她怎能不在意呢?

因此当女儿打完电话后,她便说:“这是国家给我配的电话,你们是没有资格使用的,所以要自己出这个费用。”女儿深知母亲为人,当即给母亲拿来500美元,并说: “妈妈,恐怕我以后还会用,我先给你500美元,就当是提前交的话费。”

王光美刚想说话费不用这么多,但见女儿一脸调皮的模样,她便知道这是女儿孝敬自己的。于是点点头,收下了。看着手里的500美元,她一下子联想到即将宣告成立的“幸福工程基金会”,便打算将这笔钱送到基金会,成为第一笔捐款。

但“幸福工程”想要靠这500美元启动是很困难的,还需要海内外的募捐。为此,王光美率先做出表率,那么她该捐些什么东西呢?看着看着,她将目光投向办公桌上的象牙笔筒上。

这是王光美的母亲为她留下的遗物,也是刘少奇当年一直使用的东西。这个笔筒曾丢过,幸好失而复得,这对王光美来说是有深刻意义的。但为了帮助更多困难的母亲,她还是决定将笔筒捐出来。除了笔筒,王光美还拿出不少母亲留下的明清时代的瓷器。

看着那熟悉的物件,王光美想到自己的母亲。母亲是一位充满民主思想的进步女性,她一生重视教育,将几个孩子先后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专家。新中国成立后,她随王光美住进了中南海,本以为她会享清福,谁曾想她怎么也闲不住,非要找点事做。

当时刘少奇见很多中央机关同志的孩子无人照料,便建议母亲开一个托儿所。母亲高兴极了,不久后开了个“洁茹托儿所”,第一个星期就收留了50多个孩子……

王光美心想:母亲一生实践着重教、奉献的做人原则,就让她的古物再还她一次愿吧!

因此在不久后的拍卖会上,王光美将母亲留下的6件文物全部拍卖,最终以56.6万元成交。 事后有人问王光美:“这些都是你母亲为你留下的,你卖掉难道不会心疼吗?”

王光美笑着说:“我将拍卖的前都捐献给幸福工程,这不仅仅是我想看到的,也是我的母亲想看到的。而且这也能令这些文物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感到十分欣慰!”

当香港一位名叫陈君实的先生得知王光美的举动后,深受感染,当即给新华社香港分社打电话,向他们打听“幸福工程”的地址。在得到地址后,他当即捐赠50万元。除此之外,一位早年在外做木工起家的老华侨,在得知这件事后也捐赠30万元。

每当王光美谈及这些人和事的时候,总会感慨道: “不是我感动了他们,而是他们让我感动!”

而在众多令王光美感动的人和事中,却有一个人是她从不提及的,那便是她的外孙。那年,“幸福工程”收到一笔来自北京实验二小署名王北亮、陈楠两个小学生的捐款。工作人员没想到小学生也会向他们捐款,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便去调查准备写一篇报道。

谁曾想,王光美阻止了工作人员的举动,她说:“不用去调查了,王北亮是我的外孙,另一个是我秘书的儿子,这些事不用格外报道了……”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王光美的身体越来越差,尽管如此她也放心不下“幸福工程”,每天向工作人员询问具体情况。 在王光美临终之际,她将女儿刘亭亭叫到床旁,什么也不说,一直盯着她。

刘亭亭当然知道母亲在想些什么,她连忙说: “妈妈您放心吧,我知道您在想什么,我也不会辜负您的重托,将‘幸福工程’给做下去的!” 王光美点点头,随即双手抱拳,频频向女儿作揖。刘亭亭哪能承受得起母亲这样,她哽咽道: “妈妈您不要这样……”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因病去世,享年85岁。而刘亭亭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嘱托,将“幸福工程”继续下去……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