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美女复原2000年前中国人化妆术,逆天
发布时间:2024-11-03 08:14 浏览量:12
过去一段时间,
一条拜访过3位酷爱中国古代文化的年轻人。
他们投身古籍,依靠自己的亲身钻研,
复原古代妆容、复刻古代美食,描画古代故事,
渴望将几千年前的美好与优雅再现。
92年女生王一帆,
10年来成功复原出了40余种从先秦到清代的古代妆品,
成为中国第一个系统复原古代妆品的人。
因为从小痴迷古代女性用的胭脂、眉黛,
大学毕业后就只身来到上海,
一头扎进古画、典籍、博物馆,
开始复原中国古代妆品和改良妆品,
希望让中国古代妆品一直延续下去。
工作中的徐鲤
复原过程中,每一道菜都需要不厌其烦地实验
80后女生徐鲤用十余年时间,
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35道元朝菜式。
她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广州人,
学美术史出身,喜爱古籍,
2010年阅读宋人笔记时,
看到了大量独具一格的菜名,
便想试试在家中复原古籍中的美食招待朋友,
并把复刻细节、考据的风物历史编撰成书。
在预制菜和外卖全面攻占味蕾的今天,
徐鲤从“吃”中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和古人生活情趣的非凡魅力。
林步冉在这间9m²“陋室”生活、创作7年
加拿大人林步冉,今年40岁,
他喜欢中国古人的生活,
酷爱《红楼梦》和中国诗词,
并以此作画,作品超过4200幅。
2018年,他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南昌,
开始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博士。
他独居在闹市区一间9m²的“陋室”里,
房租350元一月,最近才安上热水器,
一天只吃一顿饭,用80元的二手老年机,
从不锁家门,
“我家里只有画值点钱,
就算被偷了我也很开心,算是一种欣赏。”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自述:王一帆、徐鲤、林布冉
编辑:Kelly、韩嘉琪、宋爽
责编:陈子文、倪楚娇
一帆玩古妆
,赞104
我叫王一帆,出生在东北朝阳,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离开过东北。
我的爸爸、妈妈、姥爷、大姨父都在同一家银行工作,毕业之后,家人希望我也能去银行。一家人在同一个单位上班,这在我们老家很普遍,它意味着一种相对稳定、平淡的生活。
妈妈甚至帮我报名了银行的入职考试,但我不想这样一辈子被“困住”,所以在考场里,我吃了点零食,蒙了蒙题就出来了,结果当然是没有考上。
之后,我就来了上海,研究起了古代女子用的“化妆品”,生平第一次,叛逆了一回。
我从小就喜欢摆弄大人们用的化妆品,只要是颜色好看的,都喜欢往脸上涂抹,有时连化妆品过期了都不知道。
小时候,老家根本没有卖化妆品的商店,妈妈买口红,都是从县城坐火车到沈阳。作为一个小孩子,就更难拥有属于自己的化妆品了。
从银行退休的姥爷知道了我的烦恼以后,竟然主动提出要帮我“做”好看的化妆品。
姥爷因为想治疗自己的皮肤病,研究了许多中医方面的古籍,还会根据古籍上记载的古方自己做药。我们一起用紫茉莉的种子,做成了珍珠粉,又用茜草根做成了胭脂。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古代妆品,原来古代女人竟然用这么漂亮的“化妆品”!我开始翻阅更多古籍,结果发现,中国每个朝代的女子都化不一样的妆,有些真是美呆了。
魏晋时期的女子妆容
唐代女子的酒晕妆
魏晋时期的女子,喜欢在额头上画花钿。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思想活跃、交流频繁,所以女子妆容进入到了一个大飞跃的时代。
隋唐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更为夸张的妆容,比如酒晕妆、桃花妆。女孩子把脸涂得红红的,非常可爱。
甚至还有女子会在嘴角、额头涂上鹅黄色的面饰,整张脸看上去非常明艳动人。
唐代女子拂云眉
我还发现,古代女子化妆,不重视眼妆,但非常重视眉妆。唐代就有各种各样夸张的眉毛,比如桂叶眉、八字眉。
宋钦宗皇后
我最喜欢宋代的妆容,两弯细细的眉,十分淡雅,这是由于程朱理学盛行的缘故。
民国香皂广告上的明星胡蝶
到了民国时期,妆容开始中西结合,有些接近我们现在的妆容了。
我翻阅了许多古籍,还去图书馆找来了许多出土文物、古代壁画、塑像的资料,甚至去了故宫。我发现,古代女性的妆台上,一般会摆这几样基本的妆品:澡豆、妆粉、胭脂、眉黛、唇脂。
澡豆就像我们现在的洗面奶,有清洁的功能;妆粉相当于现在粉底液,给皮肤打底,让脸色白皙;胭脂就是腮红,让脸颊变得红润;眉黛就像现在的眉笔,用来画眉毛;唇脂就是现在的唇膏。
我想,要是能把古代女人用的妆品复原出来,该有多好呀!
王一帆自己复原的古代妆品
《中国古代妆容配方》是我无意间找的一本参考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李芽老师,来到上海之后,我就找到了李老师,跟着她一起正式开始复原中国的古代妆品。
到目前为止,一共复原出了40多种古代妆品,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清代。能做到这样系统的复原,我敢说,中国就只有我一个人。
从原材料烧灰、提取开始制作
玉女桃花粉
玉女桃花粉,传说是武则天使用过的妆粉,因此非常出名。它的功效是去除斑点、润滑肌肤,属于古代比较高级的一种香粉。
关于它的做法,我参考了宋代陈元靓的《事林广记》。原材料是益母草,中间要经过反复的煅烧、捣碎、晾干等6个步骤才能完成。益母草烧灰难度特别大,如果烧得不好,就很难做出桃花一样的颜色。
古代人在涂胭脂之前,也会涂一层润唇膏,叫做口脂,男女都可以用。
在唐代,皇帝每逢腊日就会把口脂赏赐给官吏,特别是镇守在边疆的官员们,以表示慰问。
口脂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先将丁香和藿香浸泡在高粱酒里,隔水蒸酒,酒气散出一部分,然后酒倒进油里,让酒完全蒸发,留下药性和香气,最后加入蜂腊。口脂里有丁香和藿香,护唇的同时,还有调节脾胃的功能。
王一帆复原的眉黛
我一共复原过6种眉黛,有青色的、黄色的,也有黑色的,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款就是石黛。它的原材料是石墨,配一支木质的笔。使用起来,先拿笔去打磨黛块,然后再画眉。
“化妆品”是个舶来词,古代女子使用的,应该叫做“妆品”。少了“化”这个字,正是因为制作过程中没有经过化学萃取的缘故。比如红色素是从红蓝花中提取的,黄色素则来自松花粉。
现代化妆品的效果通常是立竿见影的,上妆之后马上就会让人变得特别漂亮。古代妆品没有办法做到这么明显的改变,但它的长处在于能养肤。
比如,玉女桃花粉中因为含有益母草,具有明目益精、活血养颜的作用,所以可以隔夜敷面;古代胭脂中的紫铆有活血化淤的作用,所以长期使用,可以让唇色变得越来越红润。唐宋时期的青楼女子,有化“宿妆”的习惯,晚上化了妆睡觉,增色又养颜。
原本我只是在工作之余,当作一种兴趣去复原这些古代妆品。但做着做着,越来越发现古代妆品的好处。中国古人用的妆品这么好,现代人竟然不知道,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我索性辞职,一门心思跟着李老师做复原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复原了32种中国古代妆品。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我,都很惊讶我是92年的,觉得一个90后女生,为什么要做这么“老气”的事情?甚至是我的家人,至今也不太能理解我在做的事情。
但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这么做下去,希望中国古代妆品可以一直传承下来。
一条
,赞1.6万
从2011年起,我开始着手在家中复原古籍中的美食。先复刻“宋宴”,我希望从“宋朝人吃什么,怎么吃”入手,通过舌尖去接触那个遥远的朝代。
我是广州人,我挺爱好吃的。在广州,木棉花掉下来,家家户户都会去捡来煲汤。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长大,她做饭很好吃,我还记得有一天中午她去竹林里面挖了一个笋,回来就把它切成片,浇了一些辣酱油在上面,然后蒸了一下,至今还想念那股鲜香。
《宋宴》从筹备到最终出版用了7年时间
梅花汤饼、瓜齑、莲房鱼包
五香糕、蜜煎樱桃
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喜欢看古籍和传统文化这一类的书。2010年左右,我看了一些像《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的宋人笔记,里面有海量的关于饮食的名字,但它没有做法,我就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将这些食物如法烹制出来。
那会儿我和爱人刚搬家,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聚餐,我就想,要不我们就试一下在家里做这些菜去招待朋友。
宋画中的鳜鱼
鯚鱼假蛤蜊
我们当时复刻的第一道菜叫鯚鱼假蛤蜊,是宋高宗赵构去他的宠臣“清河郡王”张俊的府上饮宴时的一道下酒菜,做法收录于《事林广记》。
我们买了一条鳜鱼,先把那条鱼切成小片,再用当时江南比较常用的葱、胡椒、盐和料酒去腌渍码味,最后再用虾汤把它给汆一下。
鱼片在汤里一焯,它是有点卷的,远看就很像一盘蛤蜊肉。我当时就很震惊,原来它真的可以做出来,而且挺好吃的。我们就决定,继续做下去。
玉蝉羹
做《宋宴》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经验,经常边做边推翻。最大的难点主要是当时的食谱写得不是很清楚,两三句话就把整个过程给写完了,用的料也一笔带过。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去解读和脑补。
比如玉蝉羹这道菜,一开始就因为食谱里面有一个“打”字,我们没理解,所以做错了。原文里说“将鱼片点粉,打开如纸薄”,什么是“打开”,我参考了很多文章,有学者说是把鱼片张开,但鱼片张开也不像玉蝉,对不对?
后来我看了一个纪录片,发现浙江那边有一种面食叫“敲鱼面”,他们会把海鱼捣成肉泥,然后撒上番薯淀粉,再把鱼饼捶打成一张薄薄的片,于是我们也敲打鱼片,薄得就像知了透明的翅膀。我一下就理解了它为什么叫玉蝉羹。
一道菜要几遍、十几遍地做。第一遍是比较简单的复刻,确定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型,好不好吃,后面就会改它的调味、造型,用量勺去量化每一步的用料,还要寻找与之相关的史料来进行编写,所以《宋宴》2011年开始准备,2016年才完成。
元代的《同胞一气图》,孩子们一边围炉烤火,一边吃着烤包子
我在写《宋宴》的时候,元代的、明代的、清代的饮食资料我全都看了一遍,2018年,我就开始筹备《元宴》,到交稿大概用了4年。
元朝留下来的饮食资料太少了,而且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就是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北方饮食,另一个就是江浙的南方饮食。所以我们在类目上就分了南席和北宴。
正式复刻成功的有35道菜,有下酒的冷盘、羹汤、热荤菜、点心、饮料、甜点。北方那边记载比较多的菜是羊肉类的,羊肉饼儿、炸的羊肉肠、羊汤面片、羊肉汤粥、羊肉馅的角儿和酿茄子等等;江南关于海产的很多,像螃蟹、蛤蜊、鲜虾、鲍鱼。
青虾卷爨
南席我推荐的菜是青虾卷爨(cuan),这道菜是出在元代文人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
青虾卷爨是用虾来做的一道羹汤。先把虾剥壳,再把它的虾身划成花刀,虾壳是不丢的,因为要用虾壳熬汤,熬出来是很鲜的。这个时候,再用很鲜的虾壳汤去把虾肉汆一下,虾再受热的时候,一下子就卷起来了。这道菜一点料都没有浪费,真的很巧。
羊皮面
羊皮面是特别有意思的一道北方菜。它是用一张羊皮做的,羊皮煮熟后,要把它切得像面条一样,然后再在汤里放一些羊杂,所以就成了一碗假装是面条的“面”。
这道菜记录在《饮膳正要》的宫廷食谱里,是非常另类的。因为在元朝,北方人是很少吃羊皮的,大家的保暖设施不是特别好,所以他们一般都会留着羊皮做保暖的衣物,只有南方流行吃羊皮。
用蒜香酸奶酱制作的秃秃麻食
比较特别的是元朝记载的一些外国菜。蒙古人在东征西战中接触了亚洲中西部的饮食文化,并且伴随着大量外国人来华传教、经商、进入官场,他们的饮食就和本土食物之间发生了交融。
比如中西亚的蒜香酸奶酱,在元朝的食谱里就记载了很多次,当时叫做“蒜酪”,蘸羊肉吃,它真的是很消腻的。再比如伊朗甜面圈,土耳其的哈尔瓦糕,就记载在当时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
徐鲤经常光顾古籍书店、旧书屋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侦探,直到现在我都喜欢看悬疑片、凶杀案。我喜欢去研究,去发现一些很细节的东西。
我大学读的是美术史专业,算是经过了基础的学术训练,怎么去寻找资料、分析资料,怎么去勘错等等。所以我在检索资料这方面简直是无所不及,有时候,我花了几个小时就为了找到一句话的出处。
大学毕业以后,我从广州来到上海。我妈从来不会强迫我,她说“你要去干嘛就去做吧,只要不后悔”,所以我从来没有那种很急迫的“我要去找一份工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上过班。
徐鲤过往的插画作品
我做过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主要是给杂志文章做插画,也给犯罪嫌疑人画过肖像,我还做过一些手工,做过玩偶。
我是一个特别宅的人,就喜欢一天到晚对着电脑工作。现在写书这个工作,真的是比较适合我的。
我是一个工作狂,一般早上7点起床,8点多开始工作,到下午6点,接完小孩,等孩子睡了有精力就继续工作。因为我也没有别的爱好,我不爱玩,也不喜欢买,物欲很低。
十多年来,徐鲤见证了菜市场的变化
一开始写《宋宴》的时候,我孩子刚出生不久,等他睡着了我才能工作。我就熬夜不停地熬夜,赶稿的时候,我可以连续工作28个小时,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
而且我是度不了假的,完全没有那种沉下心来去享受一个地方美好风光的心情。我要么就是去那个地方看博物馆,要么就是去到当地菜市场,看看那边有什么特色的食材、饮食,去吃一下。
目前,我正在写《明宴》,估计可能明年会完成。
一条
,赞9.8万
我的家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座山林,搬到江西南昌住是2018年,当时开始读硕士,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我很喜欢中国古代的文人,尤其是纳兰性德、曹雪芹、李商隐、李清照,他们的文字很美。我不太读现代文学,因为它们的语言都太标准化了。
2008年在中国台北学习中文时,我第一次读到了《红楼梦》,发现小说居然可以这样包罗万象。它有非常多不同角度的故事线,合在一起却非常和谐。为了读懂《红楼梦》,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中文学好。
目前为止,我已经完整读过三遍《红楼梦》。第一次读的时候基本所有的诗词都读不明白,就晚上听蒋勋的《红楼梦》讲座,白天再读一回原著。后来每读一遍,都会发现新东西,看不完看不透。
我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红楼梦》的。读博期间,我把里面大部分诗词、歌曲、灯谜、对话都翻译成了英文,写的随笔超过了一百万字,相关画作有两千多幅。
林步冉的东西很少,
他收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算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现代科技让全球的审美都变得很像。比方说00年左右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手机,但现在的都同化了。早期的汽车有很多变化,但现在的车在我眼里都一模一样。我隔着屏幕在网上看到的画,基本上都是复制画。
第一次在纪念馆看到八大山人的真迹时,我觉得太不一样了。他的作品很有年代感,很有质感。当天晚上回家,我突然很想画画,就用钢笔画了第一幅画。从那时起,我已经画了4200多幅画了。
创作中的林步冉
林步冉画过很多幅林黛玉
我在研究什么,就会画什么。几乎所有的画,我都是先写文字,内容一般是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诗歌、我写的诗、拼贴诗、随笔、学习笔记等等,写完才开始配图,目的是让我的文字更丰富。这种形式,灵感来自中世纪的手抄本和中国国画,都是手写字和画的结合。
林黛玉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人物,我觉得她是很有浪漫主义追求的,什么都不妥协。比方说她最后要死的时候,把诗词稿都烧了。虽然活得不是很现实,但很精彩。
翻译李白的《塞下曲》
我很喜欢李白的狂句,翻译过他的边塞诗《塞下曲》,配的画是一匹马,因为第一句有马在风中飞的意思。
我一直都是跟着兴趣走,有感觉的时候才画,从来不勉强自己。有人说我的汉字写得很丑,但我也从来没想过专门去练书法,因为把字写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林步冉的家
本科时,我在多伦多大学的商学院读会计,学费很高,也希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读了三年后,我发现经济学全是骗人的,所以本科也没读完,就出国交换、旅游去了。新加坡、中国台北、佳木斯……最后定居在了南昌。
我现在住在一家唱片店的楼上,9平米,350元一个月,7年没涨过价。水泥墙面太薄,夏天房间比外面更热,开空调也没用,冬天比外面更冷,我最近买了台二手热水器,终于通上了热水。房子虽然很破旧,但它有一定的审美,我不会觉得丑陋。
我的生活其实不太健康。每天中午、最晚甚至下午两三点才起床,然后到楼下吃一天唯一的一顿饭,一般是馄饨或者包子,配上江西的辣椒酱,然后走路到我朋友的店里买咖啡。晚上是我一天中状态最活跃的时间段,我会读书,或者站着画画,灵感来了,会画到凌晨三四点。
完成的作品直接摆放在床边
我从没有学过美术,也不觉得自己是画家。我的画材不多,就一瓶黑色墨水、一支毛笔,一次只买10张全开的黄色宣纸,裁成合适的大小,一点也不浪费。裱画的背景纸,有什么就用什么,不要的证书、烟盒、宣传单都可以拿来用。完成的画,就直接堆在床边。
出门时,我从来不锁门。如果说我房间有什么值钱的,那只有我的画,就算被偷了我也很开心,那算是一种欣赏。
林步冉和家楼下唱片店的老板是多年好友
《红楼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的人生观。以前我比较乐观,觉得生活会越来越好。现在的我有点像顿悟后的甄士隐,对世间万物有点看破了,更消极一些。
虽然我这几年卖画在很多人看来算是挺成功的,但我觉得,这一切任何时刻都有可能毁灭。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现在不会那么看重身外之物,物欲比较淡。
老年机和年份久远的电脑
我的手机是2005年生产的老年机,二手的,80块钱。我没有社交媒体,大家联系我,一般是直接打电话、发短信,或者发邮件。我在南昌有两三个经常见面的朋友,想聊天的话就会直接去找他们。我不是特别喜欢随时都在上网的感觉,外界信息太多,会干扰我。
我没有手机支付,都是用现金,没零钱的时候,随处都有便利店可以换,还是很方便的。
只穿军用服装,皮鞋修补过无数次
我所有衣服都是军用的,因为又便宜又耐用。我不希望有多余的衣服,只有三双皮鞋、三条长裤、两条短裤、三件衬衫、一件外套和一件内胆,都缝补过无数次了。我的眼镜碎了,就送到一个做瓷器修复的朋友那里帮我修好。
林步冉基本去哪里都是步行
对他来说,步行就像打坐,是每天必须做的事
理想状态下每天需要步行两小时
我的收入全部都是卖画所得,极其不稳定。我之前囤积的画基本都卖完了,3年内,没有经纪人,完全靠自己,把4200幅原作全部卖出去,我应该是第一人。这两年不太够卖,2023年,我的存款少了一半,今年前三个月也完全没有收入。
刚开始画画的前四年,我从不卖画,基本都是送人。但后来发现,对方不一定喜欢,甚至会扔掉。所以我决定用最低的价格出售我的作品。原画200元一张,画册200元一本,其实都是时间成本。以经济学角度,这个价格远不如去国际学校做英语老师,但做老师是我最不想的。
我对金钱其实不太焦虑,能过一天是一天。我已经为自己想好了退路,等到钱都花光了,我就回加拿大,跟着当电工的爸爸回收电线,慢慢积累钱,然后再回到中国继续做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