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补习”的海淀妈妈,最后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4-12-15 10:08  浏览量:4

本文授权转自:奴隶社会(ID: nulishehui ),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作者:柠檬树,一个对世界依然保持孩童般好奇心的大人。

双减已经实施三年了,但是感觉周围的孩子们仍然该补什么补什么。看来补习还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我本心其实是非常反对补习的。“唉,没办法,人家都补。”是许多家长的心声。作为一个在补习大潮中扑腾出来的“海淀妈妈”,分享一下曾经的经历。希望能对现在的家长有点启发。

怎一个乱字了得

十几年前北京小升初的主要办法是“派位”和“推优”。各个学校还有一些提前的考试和各种坑班等等。

“派位”是好、中、差三个学校。电脑随机派,全凭运气。因为派位的那个差学校校风非常不好,不得不开始想办法择校。亲戚家的孩子被某名校附中录取,想请人家帮忙被婉拒。因为他们也是求别人的。

把简历发到了该学校的指定邮箱,石沉大海。人家都考完试了,我们还没收到回复。另外一个名校的住宿班招生。家长们为了拿到考试的资格,彻夜排队等号。我排到了晚上 11 点,最后放弃了。

说实话心里也是憋了一肚子火。当听说又一个名校要招住宿班。我就想去它的,豁出去了。给我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学霸同学都填了表。把学霸妈妈从会计升级为财务总监。他爸从保卫科长升级为监察部长。我家如法炮制。奇了,竟然收到了考试通知!

哈哈,胸中的一口恶气出来了!

俩妈带着俩娃去考试。考不上就当中国最美校园半日游了。

考场碰到了同班的另一个女同学。因为主要是考奥数,一直学奥数的学霸是最有希望的。可结果却是那个从未学过奥数的女同学被录取了。

学霸的妈妈后悔放弃了另一个机会。当天另一所名校正在冒着被教委查处的风险举行选拔考试。有听到风声的家长带着孩子去闯考,竟然被录取了。

这哪是升学?就是打仗攻山头!

Photo by Sander Crombach on Unsplash

“坑班”更是不可言说的神奇。很多“坑班”到六年级都不招生了。提前几年去“蹲坑”,升学前还是要考,并不保证全员录取。之前去了解一个名校“坑班”,已入读孩子家长说“不能说啊,不能说。”

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学位,花费高昂的学费,把每个周末甚至放学后的时间都耗进去。真的太坑了!

结果是学霸参加他爸单位共建名校的选拔考试,顺利入读。我家孩儿爸曾在同一单位工作,彼时已离职。提前被告知可以参加考试,但是无论成绩如何都不会被录取。

初中的补习

最终儿子入读了这所名校附属的一所私立学校。叫做公立民办,原来是免费的,后来转为收费。

温良儒雅的校长在新生家长会上致辞,开篇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感觉这个校长好有水平。也对学校有了好的期许。

但是后来的另一场家长会彻底打破了我的好印象。

开场时,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张培训机构的宣传单。教导主任咬着后槽牙,满脸扭曲地挤出来几句话:“我原本是很反对补习的,但是呢后来观念也有所改变。跟不上的同学还是应该去补习一下的。”

旁边的家长咬牙切齿地重复着:“卑鄙,真卑鄙!”

我虽然有些奇怪,但也没太当回事。后来接到培训机构的一个电话:“你是××学校××班××学生的家长吧,你们语文老师×××暑假在我们机构开课,很多同学都来的。你们要报名吗?”

这还了得?!这么整班拉出去补习,开学后老师肯定就不会为一两个没补习的学生好好讲课了。这种事不是没听说过。开了这个风气,孩子的假期就全毁了!

电话直接打到校长办公室,还是那个不急不徐文质彬彬的声音。“有这回事?我不知道啊。”鬼才信!家长会他也在场,而且是第一个发言。又想起开学时那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直没直不知道,麻是碎了一地。

原本以为可以就此打住了。过了一个学期,又接到这个培训机构的电话。同样的话,只不过语文老师换成了数学老师。我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区教委。如果解决不了,还有市教育,国家教委。我就不信了。本来上的就是付了高昂学费的私校,还要让我们另外花钱补习。

儿子最早遇到补习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也可以称为兴趣班。是一个英语兴趣班,他和另外一个女孩是班里唯二没去上的。别人上课时他俩就在班里玩玩具。他说不想去上,就想放学在院子里玩滑梯。

Photo by Thea Harrison on Unsplash

真正意义上的补习是刚上初一。新课本发下来,英语怎么还是从 abc 开始?幼儿园就有英语课,小学英语课加外教课整整上了六年。初一反而又从 abc 开始? 问老师,老师说就是这样,学得简单考得难。中考要比课本难很多。全凭老师的经验。

我脑子里就俩字“混乱”,看来只能靠自己了。于是四处打听,找到一个名师。跟着试听了两堂课,确实很棒。上了两年,儿子的英语成绩在班里几乎稳坐第一了。

儿子从小其实是挺有数学天赋的。从没补习,小学时还拿过杯赛二等奖。在外面补习的同学才拿了三等奖。

上了初一,数学反而有点跟不上了。我就奇怪,初一很简单,不至于啊?老师还是国内顶尖名校数学系的。后来才知道大家都在外面补习,有的内容老师一问在外面都学了,就一带而过。

甚至老师还专门找我谈过,要让孩子在外面补习,因为大家都补习,他有点跟不上。(现在才醒过闷儿来,原来老师是让去她的补习班去补。)

初三家长会,我问他前座孩子的家长:“你家孩子咋数学那么好?总考第一。”“他从小学就开始补数学,你家英语咋那么好?”“补习补的”我俩相视一笑。

初二时听说那个学霸同学在“某某思”数学已经学到了高二水平。给儿子也报了个初阶班。

暑假里,骄阳似火,被晒软的水泥地反射出海市蜃楼般的滚滚热浪。海淀黄庄炽热的阳光照在儿子瘦小的身躯上,背后留下一抹剪影。

我想起了张艺谋的电影里的一个逆光镜头。午后军训归来,手里拿着饭盒,头发滴着水,若即若离的黑色身影周围是一圈炽热的光晕。寂静的炽热,镜头里只有沉重的喘息和水滴的声音。

电影讲的是国庆阅兵之前的军训。国庆阅兵十年一次。可孩子们年年如此。看着空荡荡的教室,想想等孩子们长大了,童年记忆里只有课桌和白板,这样的人生该多么苍白!

去它的,爱咋咋地吧。第二天我果断把儿子送回了老家。睡懒觉、遛狗、和爷爷下地干活。这才是他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Photo by Dmitry Bukhantsov on Unsplash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补习都能有成效。学霸从小学就开始补习。补习已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并且是长期主义,一直拔高领先。经常儿子和小区的孩子在楼下踢球,学霸披星戴月补习归来。成效也很明显,中考裸分全区前 30 名内。顺利入读海淀黄庄的宇宙第一牛校。

但是儿子生日会上,那个假期每天补习八小时,眼神空洞的男孩,最后中考成绩特别差。那个每天放学去补习,回来在公交车上睡觉的女孩,平时考试成绩靠前,中考还没我儿子成绩好。

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无力阻止雪崩,但是可以选择在雪崩的时候为孩子搭建一个庇护所。

1、倾听 理解 鼓励

初一时,数学老师找我谈话让儿子补习。但是儿子坚决不补。英语已经占用了周六整个的上午。还要写学校的作业,还要留一点玩的时间。人家说的也有道理。

刚去英语补习班,被老师批评:“班里你最大,课文都背不会。”就不想去上了。我说你背会不就好了吗。上课前的几天就会督促他背课文。就这么坚持了两年。后来也有同学去了,因为老师的严厉而放弃了。

有一次下课回来,进门就发脾气。“我想吃整根的玉米,你为什么要切成两半?”我开始也挺恼火。后来想想,这是上课上烦了。我跟着上过几堂课,整整三个小时,中间就休息一次。到后来我都坐不住了。何况一个孩子?

初三有段时间回家总是皱着眉头不高兴。问为什么,说学校开初三动员会,老师说考不上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这叫什么屁话?!和孩子聊了很多,各种开解,终于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我俩几乎是无话不谈。放学回来书包都来不及放下,追着我说学校里的事。有时给我讲游戏可以讲一个小时。心里话这小子脑子里就装着游戏,但是不能说出来。微笑着听下去。既然是交流,凭什么只能说你感兴趣的,不能说人家感兴趣的?再说了陌生的领域,了解一下也蛮好嘛。

想想如果我们工作,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下了班要加班,周末还要加班。自己就已经烦透了,缓不过来。回家一进门老婆还问业绩怎么样啊?奖金拿多少啊?宁愿出去和哥们儿喝酒也不愿意回家了。

Photo by Emma Frances Logan on Unsplash

2、吃饭 睡觉 玩耍

成长比成绩重要,睡觉比作业重要。我的观点。

儿子几乎很少 11 点后睡觉。平时几乎都是 10 点前,甚至 9:30 就钻被窝了。作业没写完,不管了,困了。自己上闹铃,第二天早上四点起来补作业。我说老师不找我,我就不找你,自己安排时间。初中的时候是班里长得最快的男生,高中毕业已经 1.85 米了。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好睡好是基础。别的都往后靠。熬夜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3、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

儿子成绩中游,中考后成绩可能够到的范围,每所学校都带着他去看了一遍。多方了解,综合印象,他选择了一所新成立的学校。上了一学期,感觉很好。地理还考了年级第一。

期间孩儿爸去了香港工作。留京分居两地,还是赴港一家团园,是个问题?

赴港好处:

1、全家团圆。

2、孩子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接触不同的文化对他的成长有益。

坏处:

1、英语、粤语、繁体字学习会有障碍。

2、签证所限,18 岁之后必须离港。考不上都没有机会补习。所学内容不同,也不可能回京复读。

3、学校里的歧视确实存在。

家庭会议尤其是孩子本人意见,决定赴港。

我开始大量搜集信息,加入各种移民群。找到一本香港学校的名录。和孩子一起踩着语言障碍,地毯式打电话、寄简历。香港的中学分为 Band1、Band2、Band3,Band3 是最差的。儿子因为数学太差,无缘 Band1,最终上了一家内地生占多数的 Band3 学校。

来香港后的第一次补习就是找了附近的机构做考前培训。数学有内容是内地没学过的,而且香港的考试可以带计算器,不培训都不知道啊。外教一对一做口语训练。事实证明还是很有必要。

香港的学习,英语是硬伤。从“华尔街英语”到英国文化协会。每个周末都去上课,系统学习。

升学之路有两条,本港或出国。香港的大学升学率其实是很低的,留在北京反而更容易些。我和儿子说,实在不行咱就把郊区那套房卖了,去上个外国三本。

我找了一些国外大学的网站,总结了考试的成绩和语言要求。儿子看过后也知道雅思 6.5 就可以上大多数的学校。6.0 就只能上一小部分学校。上了两个假期的雅思班,终于考到了 6.5。

香港 DSE 考试,选修课几十门,录取时各科还有权重的不同,相当复杂。转眼到了高三,儿子则根据 DSE 考试要求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取舍组合。高三英语数学找了一对一的家教,每周末补习英语和数学。把历届 DSE 考试的卷子都拿来做了一遍。

志愿也是儿子自己报的。最后竟然收到了世界排名 51 的香港理工大学的通知书。整个年级考上大学的不超过 10 人。儿子给我讲他报志愿和备考的策略。这不就是田忌赛马吗?哈哈。

之前找的北京中介也帮忙申下来两个英国大学,但是并不满意。偶然看到了香港的留学展,拿着成绩单去,竟然被一所不错的国外大学直接录取了。而且中介竟然不要钱!!

高等教育早就产业化了。大学把一些招生权限外包给不同的中介。就像品牌商把产品给不同的代理和分销商。当中介和你说成绩够不到那个学校,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他们没有权限。一定要多挑几个地域,多问几个中介。

大环境很重要,能提供好的大环境当然好。孟母三迁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提供不了就尽量创造好的小环境。而且选择和决策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既是对孩子的尊重,又锻炼了思维和决策能力。

同属东亚文化圈,香港的大环境也并不好。补习机构林立。很多名校只有先进它的幼儿园才有机会进小学。针对幼儿园入学面试的培训机构很多。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抑郁了。这方面内地还是好很多。

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很多孩子中学毕业就去工作了。很多招聘启示也是要求高中毕业,甚至细化到要求 DSE 考试某单科要多少分以上。不像内地随随便便一个岗位都要求大专以上。

儿子的高中下午4:30就放学了,作业也不多。刚开始他都不适应。闲得满地乱蹦,游戏都不想玩了。问我他该干点啥?我看着他乐,说你自己想干点啥就干点啥呗。

我发现从那时开始他学会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了空间和时间,才能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

语文比内地要容易一些。但是英语要求高很多,很多选修课内地也没有。比如英文教学的经济课。有的课是粤语授课,听不懂就只能自己看课本。挑战也是不小。

因为学校负担不重,所以补习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压力。

香港的学校差异巨大。各种宗教学校,基督教学校、佛教学校、道教学校等等。有一些名校因为殖民传统,还是有歧视存在。当初选择内地学生多的学校也有这个原因。

进了一所差学校,中等生成了好学生,在老师的各种重视之下反而信心满满。最终逆袭得益于对自身的了解和以终为始有针对性的策略。

Photo by Artem Kniaz on Unsplash

4、热爱也很重要

漫画家蔡志忠在女儿考零分时请她吃牛排,说能走过雷区却踩不到一颗雷,也是厉害。他和女儿说考一百个零分都没关系,但是从小就问她将来想做什么?

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才能坚持和有所成,才能真正快乐。我赞成这个观点。

如果有个二宝,我可能会咬着后槽牙试着说这些话,看看反应。

大部分人没有蔡先生的成就和格局。上限当然是希望孩子有出息,更多的是基于下限。有个文凭,有更多的选择。不必佝偻于社会的底层,被生存按在地上摩擦。

儿子的高考成绩其实是能够到港大历史系的,他自己也很喜欢历史。我支持他报港大,但是他觉得学历史不好找工作。大家都被裹挟了。

已是企业高管的老公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只是在做一份为了生计的工作而已。

我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来重新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一切都不晚。生命是流动的,即使无法改变社会的规则,也希望我们能在规则的缝隙里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每日教育新知-

标签: 妈妈 名校 海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