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女性回归职场,不能止于“妈妈岗”
发布时间:2024-12-27 08:14 浏览量:3
新重庆-重庆日报 伏一晨
家有小宝,工作难找。这是不少宝妈在职场上遭遇的困境。
难题如何破解?前不久,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妈妈岗”用人目录,其直接对口7个工作单位,发布了190个岗位需求,引发关注。无独有偶,广东、浙江、湖北等多地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此前也曾设置过“妈妈岗”,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妈妈岗”满足了部分女性的期待,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与质疑。事实上,女性回归职场,需要的不止是“妈妈岗”,还有很多常被忽视的就业权益与保障。
位于九龙坡区民安华福公租房社区的华岩镇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宝妈们正在巧手梦工坊加工空调内机线。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有多少母亲渴望一个岗位?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2023年进行的一项区域调研显示,高达82.7%的全职妈妈希望重返职场,其中48.3%希望能兼职、灵活就业。
这样的需求构成了设立“妈妈岗”的现实基础。但问题在于,现有的“妈妈岗”制度并不完善,这让许多母亲既不敢入局,也不愿待业,陷入“进亦忧,退亦忧”的两难局面。
可替代性强,忧虑“妈妈岗”无法带来职业归属感。
很多妈妈重回职场,是为了一份归属感。某招聘平台发布的《“全职妈妈再就业”现状调研》显示,全职妈妈再就业的原因中,前两位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不与社会脱节。
然而,许多地方能提供的“妈妈岗”,要么是工作机械重复的劳动密集型岗位,要么是销售、客服等方式灵活,但工作时长不稳定的服务业岗位。这些工作大多可替代性强,难以实现自我认同、安放职业理想。
用工形式灵活,害怕劳动保障会缺位。
目前提供“妈妈岗”的用人单位多为私营企业,提供的岗位有很多属于临时用工。再者,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保政策等,尚没有对“妈妈岗”做适配性优化,让妈妈们觉得缺乏保障。
“为人设岗”制度逻辑下,担心岗位供需难以匹配。
“妈妈岗”的本意是弥补妈妈们求职中的机会成本,但时下的“妈妈岗”却陷入了一种矛盾:企业给妈妈们提供的岗位,往往不是她们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有技能的女性与有需求的企业难以“双向奔赴”,人力资源未能高效配置。
上班灵活、工作弹性的“妈妈岗”。张岚 画/华声在线
事实上,将讨论集中于“妈妈岗”制度之内,并不能解决女性的生育焦虑和职场焦虑。
一个社会现实是,生育事件本身和生育功能所带来的性别刻板印象,都会阻碍女性的职场之路。除了给妈妈们找到岗位外,如何给更大多数的女性创造适合她们的职场,才是问题关键。
就业歧视难于监管,让女性感受不到“生育友好”。
近年来,许多女性在职场中,担心利益受损,不得不隐瞒婚育情况,有的因此陷入劳动仲裁。
这反映出女性权益保障的不足。一方面,一些女性担心在职场遭受不公正待遇,被迫隐瞒婚育状况,如此可能导致后期维权难、维权成本高;另一方面,如果女性如实告知婚育情况,又可能会被用人单位以其他能规避法律风险的理由给“筛选”“淘汰”掉,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难度增加。
现存制度或难以落实,或反向干扰女性权益保障。
如今,许多地方明确延长产假。但也有研究发现,过高的保护标准可能陷入空转,甚至产生副作用。
比如,《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指出,如果延长产假带来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负担,必然导致企业避免招聘和晋升育龄女性。产假过长,女职工过长时间离岗,可能造成工作技能下降,影响返岗后的竞争力。
不少妈妈在职场中陷入过使用权利和维护权益“两难”的局面:如果休产假,要担心领导同事的非议和工作衔接的难度;而如果不休产假,也要担心孕期工作的投入程度和绩效水平,害怕拖垮身体、得不偿失。
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女性困境只有女性自己埋单。
近年来,诸多女性职场剧爆火,在呈现职场女性追梦旅程的同时,也让一系列事关女性的职场困境跃然纸上。
比如,女性在职场中常常需要改变自己的女性气质,除拒绝婚育外,还要自我加压,积极迎合“把女人当男人用”的所谓“职场规则”。不难发现,这些问题,既是许多企业无视女性权益保障,违反道德与法律带来的结果,也是许多地方没有将女性权益保障通盘考量,与企业共担成本和责任而结下的苦果。
重庆万盛经开区针对留守妇女专门开设“妈妈岗”,既方便她们照顾家庭又促进了就业。曹永龙 摄/视觉重庆
当下,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意愿都在持续上升,职育平衡不应该也不能再成为女性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我们要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和务实行动。
打破有色眼镜,给“半边天”创造成长空间。
前段时间,“全女商业”这种商业模式火了,其全女性的经营环境,让很多女性消费者和工作者感到被尊重,可见不少女性对清爽公平的工作环境的青睐。因此,不论是在“妈妈岗”这类特殊保障制度的落实中,还是在更广义的职场环境打造上,都要不断打破歧视,彰显公正。
可以看到,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已明确列举一些就业歧视的情形,进一步维护了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在此之上,企业也不妨主动作为,形成内部监督和制度约束,让女性在企业中安心发展,双方共同成长。
完善支持体系,为女性追逐幸福的脚步“减负”。
具体到“妈妈岗”上,如何细化制度设计,提升女性获得感,应是下一步思考的重点。
比如,0—3岁孩子的母亲,想保证8小时的标准劳动工时可能很难。不妨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建设普惠性托育服务,也可尝试市场化改革,帮助一些待业母亲进入托育、母婴服务行业,实现带娃与就地就业两不误。
又如,女性生育客观上存在时间成本,会面临劳动技能减退,需要社会支持。今年来,重庆深入开展了“巾帼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促进女性居家灵活就业,还结合“春风行动”等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开展赋能培训、岗位招聘等帮扶工作,帮助妈妈们更好就业。
为女性的职场困境求解,才能为小家庭和大社会的发展“加分”。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法学院教授李明舜研究认为,如果要求妇女只能“相夫教子”,那同时也一定会要求男性必须“养家糊口”,这份对妇女的伤害,最终也会伤害男性和整个社会。
眼下,不乏将“妈妈岗”改为“亲子岗”“育儿岗”的呼声,说明人们不仅期待给妈妈们创造岗位,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职场能对生育更友好。近年来,就有不少允许带娃上班的企业而被称为“神仙公司”。这唤起了更多企业的主动思考,不仅要在制度上保障育儿假、陪产假、哺乳假等,也在硬件上设置母婴室、热奶器等便利化设施,让更多家庭感受到体贴和温暖。
其实,女性们需要的并不多,她们只是需要职场能容得下一份推己及人的包容、尊重和便利,以及保障自身权利的制度能够管用、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