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初三闹休学,我才惊醒: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日子过反了
发布时间:2025-01-04 01:19 浏览量:2
01
儿子今年15岁,读初三。这半年来,我和他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简直是水火不容。
小学时,儿子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几乎没让我们操过心。
升入初中后,因为他成绩优秀,被分到了实验班。这个班都是各个小学拔尖的孩子,竞争非常激烈。
初一时,儿子的学习还不错,但到了初二,随着课程难度增加,他就有点力不从心,开始跟不上趟了。
就这样,温水煮青蛙了一段日子,等到儿子意识到差距,再去追赶补课时,已经落后班级同学一大截了。
等到了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就直线下降,排到班里30多名了。
更让人闹心的是,面对我的管教,儿子叛逆心理严重,怎么教育都不听。
每天在家也不学习,就知道玩手机、打游戏,呼朋唤友,一起上号。
拿通知书、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也说:“再这么下去,下学期肯定就不能留在实验班了,如果不好好调整一下状态,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是未知数。”
我既气愤,又焦虑,回家看他还是一副不上心的样子,愤怒的我一脚踢开儿子房门,几步冲过去,一把拔掉电脑的电源线,朝他大吼:“你是不是不玩游戏会死啊!”
没想到,儿子也火了,他“腾” 地一下站起来,使劲推开椅子,瞪着眼睛,指着我的鼻尖,说:“对,我不玩游戏,就是会死!”
我愣住了。
那一刻,我觉得,他不像是我的孩子,倒像是一个犯了瘾的瘾君子。
后来升入初三后,连续的两次月考,儿子的排名一次比一次靠后,几乎成了班里的倒数。
从那之后,他三天两头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去学校。
我特别着急,于是,就想着利用儿子的胜负心,天天在他耳边敲打、刺激:
怎么又看手机啊,抓点紧啊,别天天的不当回事,赶紧把成绩提上去。
你以前也算是个学霸,现在都快变成学渣了,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不料,我这样做不但没让他迎头赶上,反而更不跟我们沟通,每天一回家就紧紧锁住房门。
经常黑白颠倒玩手机,打游戏,看视频,一提学习就爆炸,就像一个火药桶,我们根本不敢跟他说话。
后来,儿子干脆连学校都不去了,天天吵着闹着非要休学不可,我都快被他给逼疯了!
02
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深夜里辗转反侧,回忆着他小时候乖巧听话的模样,眼泪止不住地流。
因为我和老公都是农村出来的,当年为了考上大学,吃了很多苦。
所以自从儿子出生起,我们就对他宠爱有加,同时也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
生活上,从来不让他操心,只要是我能做的,绝不会让儿子动半个手指头。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
在我们家,儿子的成绩就是我们家的晴雨表,成绩好,全家都跟着高兴;成绩下滑,家里的气氛立马就紧张起来。
每次拿到儿子的试卷,我都得仔仔细细研究老半天,非得让他把做错的原因一五一十地给我讲清楚,接着再罚他重新做 10 遍类似的题目,就怕他不长记性,下次再犯同样的错。
虽说儿子成绩一直还不错,可我担心他会骄傲自满,所以平时很少夸他。相反,只要看到他哪儿做得不对,我会马上指出来,让他赶紧改。
除此之外,我还特意把儿子每次考试的时间和成绩,做成表格,贴在餐厅的背景墙上。
这样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他一抬头就能看见,时刻提醒他记得努力学习。
整个小学阶段一直到初中,我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盯着他学习,一点儿都不敢松懈。
好在儿子也争气,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虽说偶尔也会闹点儿小别扭,表达下对我的不满,可最后还是会乖乖按照我说的去做。
可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儿子,现在却这么轻易地放弃学业,选择躺平和摆烂了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心理学教授的一席话: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日子过反了。
03
我静下心来思考,发现我这么多年,确实真的把日子过反了:
1、我整天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照顾太好,包办太多,却让孩子缺少跟现实生活的连接;
2、全家都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家庭的晴雨表,让孩子感觉自己变成了学习的“工具”;
3、教育孩子总喜欢看缺点,看孩子没做好的地方,喜欢说教、纠正孩子,很少认可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
这十几年来,我给儿子营造的好像都是紧张、压抑、窒息的氛围,家里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学习、成绩、排名、考试、错题、指责、纠正……
甚至,当儿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都吝啬得没给他鼓过一次掌。
如果一个孩子出现焦虑、厌学、摆烂的现象,那就意味着,他失掉了原本该有的生命力,就像朵枯萎的花儿,没有活力了。
而稳定、轻松又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
对待儿子,好像除了学习,其他事我都不在乎。
他心情好不好、内心什么感受、过得开不开心,我好像从来都没认真地去关心、去了解过,我要的仅仅只是他学习好而已。
慢慢地,儿子在这样一个枯燥、压抑,且总是以学习为主,充满指责的家庭环境中,逐渐丧失了活力,再也体会不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甚至连以前他为之骄傲的学习,如今也变得一塌糊涂。
没有了自信和生命力的儿子,只能一头扎进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在那里寻找一点慰藉。
家庭本该是滋养孩子、放松心情,并源源不断赋予他生命力的温馨港湾!
而我呢?却把日子过反了!硬生生把家变成了束缚儿子、压抑沉闷的地方。
儿子长期处在这种紧张、焦虑的环境里,不被理解和认可,所以他一心只想逃离。
为了帮助儿子重新找回生命力和价值感,我做了如下调整,效果真的很好。
04
1、不谈学习,先去接纳和共情儿子的感受,真正从心底关心他“这个人”
儿子不上学的时候,在家里就是睡觉、发呆,打游戏,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一天只吃一顿饭。
以前的我,一看见他这副模样,心里就直冒火,觉得儿子是自甘堕落,想都不想,我张嘴就把话题往学习上引,在他耳边不停地唠唠叨叨,一个劲儿地数落他。
现在,我忍住了冲动,轻轻敲敲门,给他倒上一杯水,然后静静地站在他身后,看他玩一会儿游戏,或者端一盘新鲜水果送进去。
我不再像原来那样,一看到儿子玩电脑,就用命令式的、带着批评的口吻,生硬地让他关掉电脑。
现在我会先关心他的身体状况,温柔地对他说:“儿子,妈妈看见你眼睛都熬红了,很心疼,担心你生病,今天晚上咱们早点睡,好吗?”
这一回,儿子的反应跟以前大不一样,他没有再像从前那样,满脸厌烦地把我往门外撵,而是点点头说:“知道了。”
我知道,儿子不再排斥我了,我们之间紧绷绷的亲子关系,终于缓和了许多。
后来有一次,我偶然间看到儿子站在窗边,视线看着楼下放学回家的学生,愣愣发呆。
其实,不上学,儿子心里也不好受,他的压力也非常大。
我轻轻走过去,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道:“儿子,妈妈现在明白了,你不去上学,自己内心其实也特别难受,对不对?以前是我错怪你了,对不起。”
没想到,儿子一下子破防了,红着眼睛说:“妈,我不是故意要休学的,就是觉得落下太多,跟不上了。”
我赶忙安慰他:“儿子,没关系的,以前是妈妈太糊涂,眼里、心里全是成绩,忽略了你的感受,是妈妈不对。”
那天,我们娘俩聊了很久,儿子已经很久没跟我说这么多话了。
当我们彼此敞开心扉沟通之后,隔绝在我们中间的那堵墙,终于倒了,我们之间的状态也从“对抗冷漠”转成了“冷静沟通”,这也为后续引导孩子奠定了坚实的情感根基。
2、关注点从儿子身上转到家庭,用心调节家庭氛围,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温馨的环境
那段日子,我和老公约定好,放下焦虑,不谈学习,用心去生活,给儿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在儿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吃成了他除了玩游戏之外,唯一感兴趣的事。
为了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我每天变着法儿研究新菜谱,翻出之前收藏的那些美食教程,一个个地去尝试,专挑儿子爱吃的做。
每天,我把音乐一放,哼着小曲在厨房忙活,时不时喊儿子过来搭把手,洗个菜。没一会儿,家里就飘满了饭菜的香味。
饭桌上,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地吃得干干净净,我开心地说:“慢点,下次妈妈给你做个更好吃的!”
除此之外,我们一家人还商量好,每周六晚上是家庭活动日,全家人一块儿出去看个电影或者吃顿大餐。爸爸工作再忙也要积极参加这个家庭活动日。
不知不觉中,儿子的话越来越多,和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就在这些温馨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幸福一直就在身边。
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原来这就是妈妈的位置啊!
3、一定要多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认可孩子做到日常化,生活化,帮孩子重拾自信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在于给子女富足的物质生活,而是当子女想到父母时,内心是充满力量的。
认可,能增加孩子的能量,让孩子充满活力,更加自信。
但很多时候,父母会把“认可”与“鼓励”搞混淆!
对孩子表达认可,是基于孩子当前的行为和状态,就是值得被认可的,是发自内心觉得孩子好,值得被认可;
而鼓励,却是暗含了我们的要求和期待,希望孩子可以更好,这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过去,我眼里看到的都是儿子的缺点,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打压和批评的教育方式。
时间一长,儿子根本没什么价值感,因为做的好是理所当然,做的差就得挨批评。
现在,我开始该改变方式,真正地去看见儿子,关注他的努力与闪光点。
周末,我们一家人去了爸爸同事开的乒乓球场。没想到,儿子第一次上手打乒乓球,居然比他爸打得还出色。
教练在一旁竖大拇指,夸他打球的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胳膊也特有劲,是个打乒乓球的好苗子。
回家路上,我心里满是欢喜,接着夸他:“儿子,真没想到,你这乒乓球打得这么厉害!啥时候学的呀,咋从来没听你提起过?”
儿子一听,有点不好意思了,笑着说:“以前在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跟同学打过几回,后来学习越来越紧张,就没再练了。”
听儿子这么一说,我心里满是懊悔。过去,我一门心思全放在他的学习成绩上,其他根本没关注过。
我赶紧拉住儿子的手,鼓励他说:“儿子,你打得这么棒,可不能就这么放下,以后接着打下去,你真的特别有天赋,妈妈相信你!”
儿子一脸惊喜,眼睛里都有了光。
经过这段时间调整,家里的欢声笑语多了,儿子状态明显越来越好,人彻底放松下来。
我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才是一个正常家庭该有的温馨模样啊!
现在,儿子跟之前简直判若两人,变得特别积极主动,还专门跑来跟我说,让我给他请个家教,想趁着寒假,赶紧把之前落下的功课给补一补。
而我,也放宽了心态,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只要儿子有一丁点儿进步,我就为他鼓掌,真心为他感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