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妈妈花40万“暗考”被举报:逃不出内卷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4-06-27 05:48  浏览量:24

一直以为北京海淀才是全国“鸡娃”天花板,现在才看清,“鸡娃”这件事,大多数父母都在路上。

不管是“哈佛女孩”、“虎妈”、还是“我的二本学生”这样的现象;

抑或是“直升机父母”、“鸡娃”和“菜小”这种情况,一大批父母,时不时地就会被教育焦虑戳中心窝。

1

前不久,四川一位妈妈花了40万“鸡娃”成功。

可是,她没有等来祝福,却凭借着一己之“炫功”,引起了全网父母的怒火,不仅早就内定好的学校泡汤了,孩子这一年的辛苦也全打了水漂。

不少父母省吃俭用,宁愿贷款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位妈妈也是如此。

为了孩子能进入重庆的名牌初中,她不惜每周末驱车一两百公里,带着孩子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

奥数、英语、竞赛……凡是能提高孩子录取机会的项目,她一样不落。

孩子倒也不负众望,总算接到了一所重点初中的入学签约。

这位母亲拿到这份签约后,十分高兴,在朋友圈分享了“鸡娃”成功上岸的心路历程,写了将近2000字的小作文,记录了她这一年的辛酸与坚持。

她还自豪地宣布,尽管自己花费了40万,不过,孩子终于被一所名校录取了,哪怕不是自己最心仪的名校,但能进去也很不容易。

这位妈妈可能太兴奋了,一时没忍住,把自己“鸡娃”的整个过程,和走过的坑,一一带着截图发到了网上。

不过,小作文刚发出去没多久,她就被举报了。

理由就是这位妈妈违规参与了“暗考”,教育局直接调查取证,她的孩子被取消了成绩。

40万,一年的辛苦,瞬间化为泡影。

2

其实,花了40万这样的事,在鸡娃家长圈并不新鲜。

如今,教育内卷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生根发芽,小升初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堪比中考和高考的“大型战役”。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惜动用一切代价。

补习班、兴趣班、竞赛班……孩子们的周末和假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特别是在北上广这样竞争激烈的城市,一切都在卷。

前段日子,焦点访谈播出了《掐尖招生》,引起了众多虎妈熊爸的焦虑。

众所周知,小升初一直实行的政策就是免试就近入学,可这依然缓解不了父母因小升初择校产生的焦虑。

甚至,记者暗访了一些机构后,惊讶地发现,不少教培机构竟然以配合个别学校“掐尖”为借口,开上了招生说明会。

所谓的“掐尖”,就是“点招”,更让记者惊叹的是,“掐尖招生”的手段五花八门。

为了能先于派位学校,抢占入学名额,教培机构借机推出了“小五班”和各种杯赛,以此来吸引学生报班。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跑道上奔跑了,自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于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能力能不能达到,经济基础跟不跟得上,父母们统统将各种培训、竞赛安排上了计划表。

其实,这种现象类似于“剧场效应”,就是当一个人站起来看戏,其他人也不得不站起来,结果所有人都站着看戏。

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追求的教育资源,不断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最终导致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3

其实,家长们重视成绩没有问题,但是错就错在只重视成绩。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希望孩子成绩好,无非就是希望孩子考上重点高中,进入211、985重点大学,然后再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不过,成绩不能变现,只能算是孩子求生存的一个渠道,最终还是要归功于孩子的个人能力。

但不少父母只让孩子刷题,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结果,孩子在成绩的重压下,整日过得郁郁寡欢。

去年10月,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开学刚刚2周,门诊和住院部就挤满了孩子和家长。

这就是事实,调查显示:儿童心理门诊,日均接待患者高达300人。

这并不是一时的现象,中科院心理就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抑郁检测出率为25%-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38%。

疯狂的“升学趋势”下,谁会在意孩子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总是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孩子才是受伤和牺牲最大的那个。

当教育变得充满功利性,它就再也不能被称为“教育”了,而是一场满足大人虚荣心和欲望的表演。

在这场教育的马拉松中,很多人早已忘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终点的奖牌,而是沿途的风景和成长的喜悦。

标签: 暗考 四川 内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