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 隐功在党八十年
发布时间:2025-03-25 16:37 浏览量:4
隐功在党八十年
讲述人:贾秋实 贾小萍
讲述时间:2022年8月19日
整理人:赵建雄
贾一光(1928—2021),江苏涟水人,出生于上海。1940年12月参加工作,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进入苏北党校学习了半年,后南下福建,在福建省公安厅担任组干科副科长。1954年3月,调中央华东局工作;11月,调山西太原新华化工厂工作;1959年12月,任太原市委公费门诊部党支部书记;1960 年2月,调太原市药材公司,先后任副经理、经理;1971 年12月,任太原市外贸局党委副书记、第一副主任;1975年6月,任太原市建设银行党组成员、副行长;1981年12月,任太原市第一商业局副局长。1985年离休。
从小参军 立志报国
(讲述人:贾秋实)
我的父亲贾一光,1928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很小时,爷爷因病在上海去世,家庭一下陷入困境,奶奶无力支撑,因爷爷老家在江苏淮安涟水,奶奶便领着父亲央人抬着爷爷的棺椁回到涟水老家。但老家人过得也辛苦,帮衬不上他们,他们的生活依然艰难。1940年12月,我父亲十二岁。当时,苏北有国民党、汪伪军、新四军在招兵。听说新四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父亲就对奶奶说,他要参加新四军,要让天下的穷苦老百姓都能够过上好日子。奶奶同意了,我父亲就在涟水参加了新四军。
因为父亲在上海念过几年私塾,认得不少字,所以到了部队之后被当作文化人,很受领导重视;再加上父亲刻苦上进,表现积极,所以入伍第三年,也就是1942年6月,十四岁的父亲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以后,父亲在各方面表现更加出色,不断得到部队的提拔。
从十二岁参军开始,父亲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大大小小战斗无数次。父亲说,每一次战斗,他都是冲在最前面,一心只想多杀几个敌人,从来没有害怕过牺牲。刚参加新四军那会儿,一方面是因为他年纪小,另一方面是因为部队缺少枪支弹药,所以他没有武器。但是,因为跑得快,父亲还是经常冲在最前面,给战友们搬运弹药,帮助卫生员救助伤员,给部队侦察敌情;因而父亲得到了战友们的夸赞、部队首长的褒奖。但是,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们兄妹,甚至我们的孩子讲过他的故事,更没有炫耀过他立功受奖的事情。家人们问得多了,父亲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打仗么,挂点彩、受点伤,都是正常的;至于立功受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啊!”然后就再也不说了。
关于父亲立功受奖的事,我们还是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的。
那是前几年了,民政部门整理档案时,发现父亲曾经立过二等功,而且还是二级乙等伤残军人,就派人找到父亲,让他重新填一张《太原市战时荣立二等功以上人员情况登记表》,我们才知道了这件事。软磨硬泡下,父亲才大概给我们讲了一下那次立功受奖的情况。
父亲说,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以五十八个旅约四十六万人的兵力,向华东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其中苏中解放区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从1947年7 月13日至8月31日,在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民兵的配合下,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共歼敌五万三千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七战七捷”苏中战役。
当时,父亲在第十纵队第三师三十五旅一○三团八连担任连指导员,带领部队参加了李堡一战。为了攻占敌人的炮楼,父亲第一个冲了上去,结果被子弹打中了右肩膀,倒了下去。当年12月,父亲受到部队表彰,荣记二等功。但此后,父亲就再也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
父亲经常冲在最前面,给战友们搬运弹药,帮助卫生员救助伤员,给部队侦察敌情。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父亲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父亲知道自己是二级伤残,组织上不会再让他上战场,就提出申请,要求降低伤残等级,从二级乙等降为三级甲等。但组织上最后还是没有批准。说起此事来,父亲总是难掩遗憾之情。
2021 年七一,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组织举办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活动。当时父亲因身体原因住在山西省老年公寓,有关部门领导去慰问老党员,给父亲颁发并佩戴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为了拍照纪念,父亲佩戴上了他以前获得的三枚纪念章,它们分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父亲把这些纪念章传给了我们,并嘱咐道:“好好珍藏这些纪念章,要铭记历史。它们见证了我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两次战争的幸存者。”
不过,有一件事,父亲去世前还经常说起,并且为此感到遗憾。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活动。活动前夕,民政部门领导找到父亲,邀请父亲去北京参加活动;但父亲觉得他只是一个普通军人,就推辞了,没有去。后来,父亲从电视上看到了阅兵队伍中的老兵方队,非常激动。虽然父亲没有亲自参加这次活动,但他仍然挺直身板,两眼闪着泪花,对着电视,举起颤抖的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他说:“我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要杀敌报国。记功也好,授奖也好,表彰也好,对我来说都不是我所追求的。”
1950年6月,父亲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随大部队南下福建。去了福建之后,当地组织部门找南下干部谈话,大部分人都表达了想留在大城市福州工作的愿望,而父亲却主动申请要去驻守边防——因为当时那里还有国民党特务等在干扰国家建设。父亲说:“我南下就是要为国戍边,不是去享福的。”结果,许多当时想留下的人都没有留下,偏偏父亲被安排到福建省公安厅工作,并担任了组干科副科长。父亲在福建一干就是四年。
1954年3月,因工作需要,父亲被调到中央华东局工作,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上海,我母亲吴志伟也跟着父亲回到了上海。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啊。
可是,父亲的报国之心依然在激烈地燃烧着。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实施的关键时期。当时,我国和苏联政府经过多次谈判,商定由苏联方面分批分期,以提供设计、成套设备和主要建设物资等方式,帮助我国实施“156 项工程”,其中有十一项工程落户太原——国家需要从上海选派部分骨干人才支援山西。义不容辞!父亲主动提出赴山西的申请。11月,父亲便带领全家来到了太原。父亲进入太原新华化工厂工作,担任了厂工程科科长。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回专家,“156 项工程”停止,其他七位“援晋干部”陆续回到上海,而父亲却留了下来。
转业地方 无私奉献
(讲述人:贾小萍)
父亲调任地方工作后,我虽然跟他在一块儿生活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说实话,我并不是很了解父亲。因为父亲平时总是在单位忙工作,回了家,工作上的事也不会跟我们说。他要求我们很严格,记得他跟我们常说的话是,要为人正直、谦虚谨慎、乐于助人、艰苦朴素、勤俭节俭、与人为善、敦厚仁孝、好学上进、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等等。
从1959年到1981年,父亲先后被安排到太原市委公费门诊部、太原市药材公司、太原市外贸局、太原市建设银行、太原市第一商业局工作。转业地方三十五年来,父亲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履行职责,任劳任怨、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践行着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的哥哥贾秋实于1974年高中毕业,那一年我也初中毕业,正赶上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国家号召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前往农村参加上山下乡劳动,接受再教育。根据有关政策,每家只有老大可以留城,所以我觉得我得去农村了。但是父亲不同意,非得让我哥哥去。父亲对哥哥说:“你是男孩,有力气,就应该去农村锻炼,扎根农村,为国家做贡献。”还说,“你已经十八岁了,在你这个年龄,我已经是排长了,带着部队打仗。我牺牲都不怕,你吃点儿苦算什么?作为一个年轻人,就应该为国家着想,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辛苦哪里安家。”1976年,国家政策调整,知青陆续回城,为照顾职工子女回城工作,各单位都发布了招工政策。12月,哥哥以银行职工子女的身份被招工,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当时父亲已经是太原市建设银行副行长了,哥哥想留在市区内,这样离家近——就想让父亲去找领导说一下。可是父亲不仅不给办到市区,还将哥哥调到在当时来看算是比较偏远的迎新街办事处。哥哥不高兴,父亲就教育他说:“人这一辈子,都是要靠自力更生的。自己不努力,不要说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养活自己都是问题。”
1977 年,高考恢复,哥哥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边工作边学习。1979年,哥哥考上了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原市教育局工作。1976 年,我也参加了工作,在太原市无线电七厂上班。这期间,父亲从来没有因为我们兄妹俩的工作问题找过关系、托过人情。
但是,对于别人,对于邻居或者同事,父亲却总是惦记着帮助他们、接济他们。父亲是2021 年去世的,可就在前几天,我碰到一位老邻居,他是父亲的老部下,见到我,他立即红了眼睛,对我说:“你父亲可是一个好人哪!他刚来我们单位当领导时,我们家人口多,大大小小七八口人,我妈妈没有工作,全家靠我爸爸一个人养活,后来我爸爸得了食道癌,治病费钱,生活很困难,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是你爸爸经常把你们家节省下的粮食送过来,帮助我们全家渡过了难关。我们家人一辈子都感激他!”事情虽小,但我知道,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同情弱者、与人为善、为群众着想的人。
父亲无论是在职时还是离休后,为人处世一样低调。还在父亲担任太原市外贸局党委副书记、第一副主任的时候,江苏的老战友来山西看望他们当兵时的部队老首长,组织了一次聚会——老首长当时担任省里的要职,但父亲委婉地拒绝了这一次聚会。后来,父亲的一位江苏老乡来山西当了省委大领导,他让秘书邀请父亲前去见见面,聊聊过去或者工作上的事,邀了好几次,父亲都不去。他说:“自己踏踏实实工作就行了,如果因为工作上的事,我会主动去找领导的。我不想让同事们误以为我在靠近领导,或者巴结领导。”离休后,父亲说:“没觉得有什么功劳,也没有给国家做过太多的贡献,所以不想给国家和同志们添麻烦。大家多留出点时间来,还是考虑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好。”他还说:“虽然我没有给国家做多大贡献,但国家给我的待遇够高的了。现在已经很不错了,够生活就可以了,我不需要特殊照顾。”
就在父亲去世的前几天,他还把我们全家人叫到一起,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记住,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我是外来户,无地无房无存款,将来也不会给你们留下什么资产,你们得自己奋斗。你们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要多学一点儿本事,做一个有用的人,好好为国家做贡献!”
我的父亲,参加革命战争十年,转业地方工作三十五年,1942 年入党,2021 年去世,光荣在党近八十年,他一生襟怀坦荡、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大公无私,他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他一身正气、淡泊名利、默默无闻,从不炫耀功劳,一直在践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2025年
《山西妇女报》《生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