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12万只蟹妈妈,“进产房”啦……
发布时间:2025-04-05 19:45 浏览量:9
春分过后,农事渐忙。作为沿海城市,如东人的春耕不止于陆地,气势如虹的“水上牧歌”正在如东沿海唱响。
3月28日下午,如东与通州湾交界处,大豫镇蟹苗养殖户陈海峰正忙着给母蟹换塘挂笼。24块不同咸度的“土池”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绿色,宛若一组“调色盘”。这里,正是陈海峰为一万八千只蟹妈妈精心准备的“产房”。
蟹苗学名“大眼幼体”,因两颗显眼的复眼而得名。如东是国内重要的中华绒鳌蟹苗种繁育基地,养殖水域总面积约3000亩。近年来,该县养殖户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持续提升蟹苗“生活品质”和“健康指数”,让大眼幼体住得好、吃得好,健康茁壮成长,活力满满地“爬”向全国各地。
如东地处古长江入海口,拥有455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6公里海岸线,海水盐度较低、滩涂面积广阔,兼具长江口区域暖湿气候和海淡水交汇的自然条件,是蟹苗繁育的理想之地。
“河蟹是洄游性生物,它们在海水里出生、在淡水里成长。”陈海峰说,母蟹挂笼便是将蟹妈妈从交配池转入产卵池,等待集体生产的关键步骤,这也是河蟹育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最佳时节在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这个时期,母蟹腹部怀抱受精卵,因此又被称为“抱卵蟹”。
走进陈海峰的育苗场,只见10亩见方的1号“土池”内,一根10米长的竹竿横架于水面之上,工人刘小军站在过膝的海水中,熟练地将一个个装满“抱卵蟹”的笼子系到竹竿上。“挂笼也有讲究,悬挂笼子时必须确保笼底平衡,且离水面不少于30厘米。”刘小军说,这样既能保证母蟹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避免它们因贴近水底而缺氧。
一只好蟹苗离不开好种源,种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蟹苗的品质和成活率。深知这一点,陈海峰此次挂笼的抱卵蟹均达到5两以上,母本群体全出自阳澄湖大闸蟹,经过严格筛选,背甲硬度、肝胰腺指数等指标均达到优质标准,配对的公蟹则在7两以上。“以3比1的比例配对,去年11月中旬交配产卵,抱卵过冬,这两天挂笼产卵。”陈海峰说,蟹妈妈换池后,从初次产卵时间开始算起,48小时后,所有母蟹都要撤塘。“这是为了保证苗龄一致,防止蟹苗自相残杀。”
按照陈海峰的说法,一亩“土池”大约可满足40只母蟹产卵需求。以此类推,当下,如东沿海约有12万只“抱卵蟹”陆续开始产卵,未来,数百万只大眼幼体将从这里“迁徙”至全国各地,最终“爬”上市民餐桌。
眼下虽未到出售季,但不少扣蟹、成蟹养殖户却已蠢蠢欲动。
3月31日一早,成蟹养殖户丁卫忠专程从苏州赶到如东长沙镇旺玖水产养殖场。“养大一只蟹,先天条件要好,优生才能优育。”丁卫忠说,每年挂笼,他都会亲自来瞧一瞧,“眼见为实,陆老板这里都是5到8两大规格的母蟹,育苗环境也生态,今年计划从他这儿采购7000斤大眼幼体。”
四四方方的水田一字排开,排水、护坡、环沟等设备应有尽有。近年来,旺玖水产养殖场不断加大育苗设施建设,引入现代化养殖技术,使中华绒螯蟹良种繁殖、苗种培育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绿色生态。
“育好苗,水和饵料是关键。我们会定期检测池水的pH值,确保数值稳定在适宜蟹苗成长的8.3到8.6之间。”养殖场技术人员陈卫忠说,同时给每个“土池”配备市面上最先进的增氧机,确保水体溶氧量充足;喂料方面,精选轮虫、丰年虫等高蛋白、高营养的天然饵料,“全部采用活体饵料投喂,不仅营养更全面,还能有效避免水质污染。”
养好一只蟹,气候也很关键。一只蟹的成长周期长达一两年时间,其间一共要经历20次左右的脱胎换骨,又以“婴儿期”的5次蜕壳最为重要。“蟹卵孵出后的苗体,既不像爹,也不像妈,而是呈水溞状,被称为溞状幼体。”养殖场负责人陆建辉介绍,溞状幼体要蜕变为大眼幼体,需要“过五关”,每一关都是对生存能力的考验。
“在4月、5月蟹苗发育期间,如东的气温基本保持在20℃左右,很少出现极寒、极热情况。”陆建辉说,这种温度下,溞状幼体5天就能完成一次蜕壳,25天便能成功蜕变为大眼幼体。此时的大眼幼体体型虽小,但在显微镜下,已能够清晰地看到心跳和眼睛,离水1小时也能成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这几日,如东的海堤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络绎不绝,马达声裹挟着蟹农祈盼丰收的话语,反复回荡在广袤的滩涂上。
“到现场近距离观察母本规格、透明的育苗过程,蟹农更放心。”陆建昌是蟹苗繁育的“行家里手”,从事这行20多年,今年养殖水域面积达260亩,预计总产量近3万斤,主要供应启东、苏州、常州、兴化等地的客户。
“每年5月初蟹苗大批量起塘,之后再经过两到三天的淡化,便能开售。我这边都是按照订单量生产,通常开卖后一周内就被抢购一空,根本不愁销!”陆建昌告诉记者,根据往年行情,“头茬苗”每斤能卖到200—300元。后期补苗阶段,由于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大眼幼体最高能卖到800元一斤,是名副其实的“金豆豆”。
在河蟹的生命周期中,大眼幼体相当于“婴儿期”,要成长为纽扣大小的“扣蟹”,需要在淡水养殖池中度过近一年的时间,之后再经过半年左右,便能发育成人们熟悉的“成蟹”,也就是俗称的“大闸蟹”。“从大眼幼体到扣蟹,再到成蟹,第一年看养殖存活率,第二年看规格和品质、营养和口感,最终以食客口碑看成效。”陆建昌说,目前,他的蟹苗成活率已能达到85%,食客反响也十分不错。
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石。昔年最辉煌的时期,全国10只大闸蟹中,就有大约3只来自如东,而今,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东蟹苗养殖面积不断萎缩,产量也不复当年之盛,但即便如此,如东蟹苗依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较高的成活率,备受市场青睐。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蟹苗产业的发展,鼓励养殖户育好苗、育新苗,做优做精这一特色产业。(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