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撑腰,才能避免校园霸凌?一、父母处理的三重境界

发布时间:2025-03-27 08:18  浏览量:8

如何为孩子撑腰,才能避免校园霸凌?

引言:被母亲推开的女孩与畅销作家的童年创伤

2023年春天,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里,16岁的高中生小雨蜷缩在沙发上,手臂上布满自残的伤痕。当心理老师询问缘由时,她颤抖着掏出一部手机——屏幕上全是同学发送的羞辱性短信,“为什么总是惹事?你看看人家隔壁王叔的女儿!”

这个案例并非孤例。

不久前,网传一位女儿受到同宿舍室友的孤立和欺负,于是忍不住跟自己的妈妈抱怨,并且跟妈妈请求说不想再住校。

她的妈妈听了女儿的话,根本没有细问背后的原因,便一口断定是女儿天性太懦弱,过于敏感,才会让室友不喜欢。

无助的女儿,不仅没有在妈妈这里得到安慰和帮助,反而被妈妈教训“别总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被同学孤立的伤心,被妈妈指责的绝望,让女孩患上了抑郁症。可妈妈却不以为意,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女儿“病了”,甚至还在网上抱怨:“我的做法哪里错了?”

看到这样“自以为是”的妈妈,网友们忍不住同情这个女孩:在她被欺负的时候,她最亲的妈妈,反而站在了她的对立面,这是多么残忍的真相!

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发现:“父母经常忽视孩子被欺负这件事,孩子可能会因为懦弱而让对方得寸进尺,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孩子受欺负时,父母的一个举动,影响的是孩子一生的命运走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62.8%的校园霸凌受害者从未向父母求助,而其中41.6%的父母在得知真相后选择息事宁人。这种令人心碎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致命伤:当孩子被欺负时,父母的态度正在决定他们的人生底色。

一、面对孩子霸凌,父母处理的三重境界

心理学将亲子关系分为四个危险区:忽视型、控制型、放任型、暴力型。面对霸凌事件,不同类型的父母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模式,而这些模式将在孩子心中刻下永恒的印记。

(一)用“没关系”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当孩子被欺负时,最差劲的父母,总在替孩子说“没关系”。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一项研究表明:“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一直持续到中年。”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位男孩因家庭出身不好,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甚至还有同学当着男孩的面,便口口声声出言侮辱他的父亲。

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男孩终于不再屈服忍让。他握紧拳头,不顾一切向对方冲了过去,决定与对方决一死战。然而,却被闻讯前来的父亲阻止。

男孩哆嗦着瘦弱的身子,哭着奔向父亲怀里,想向父亲哭诉内心的委屈与害怕。可父亲却根本没有想着替自己的孩子讨回公道,站在自己的孩子这边维护他,反而不分青红皂白,为了安抚那个欺负他的坏孩子,狠狠扇了他一个巴掌。这一巴掌直接打懵了他,也连带着打碎了他的自尊和希望。而这位男孩,就是著名作家麦家。

自从那次以后,麦家不论是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再也没有回家跟自己的父亲哭诉过。他默默忍受了别人的欺负,也不再信任自己的父亲会是自己的依靠。现在麦家虽然事业有成,但他却说:“自己的一生都在寻找如何治愈童年的创伤。”即使功成名就,但是父亲带来的童年创伤始终禁锢着他,让他难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裂痕一生都难以弥补。

2021年上海某重点小学的悲剧至今令人揪心。四年级男生晨晨长期被同桌用圆规戳手背,当他哭着告诉父亲时,得到的回复是:“男子汉要能屈能伸!”三个月后,晨晨在教室用美工刀划伤霸凌者,最终被开除学籍。更令人心寒的是,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公开批评:“你们家长教育孩子太失败!”

这种“共谋式”教育正在制造无数隐形的杀手。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主任李教授指出:“当孩子遭遇霸凌时,父母的冷漠相当于在伤口上撒盐。孩子会形成'求助无门'的认知扭曲,这种创伤可能伴随终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每三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曾经受过欺凌。这也就意味着孩子间欺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孩子受到伤害的几率也在增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父母不为孩子撑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反而给孩子的是一句冰冷的“没关系”,那无疑是给孩子关上了绝望之门。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无人可以依靠。然后渐渐沉默,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不知什么时候会结束的伤害,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当孩子被欺负时,只有最差劲的父母,才会总是替孩子说“没关系”。那些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会拼尽全力为自己的孩子撑腰。

(二)以“忍耐”培养“软柿子人格”

杭州某重点初中曾发生这样一幕:班长晓琳因为阻止男生抽烟,连续三天被堵在厕所辱骂。当她向母亲哭诉时,母亲一边刷短视频一边敷衍:“你要学会包容,毕竟大家都是同学。”结果第二天,晓琳被迫剪掉象征班长身份的绶带,甚至开始故意答错题来逃避集体活动。

这种“鸵鸟式”教育正在批量生产“校园隐形人”。华东师范大学追踪研究发现,长期被要求忍耐的孩子,成年后抑郁焦虑比例高达普通人群的3倍,且职场中更容易成为被PUA的对象。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那个绝望的少女,她的悲剧始于母亲那句:“为什么偏偏针对你?”

(三)用“硬气”铸造孩子的精神铠甲

父母的“硬气”,就是孩子的底气。孩子被欺负时,教会孩子勇敢还击。

无论如何,永远跟孩子“统一战线”。当孩子受欺负时,父母的第一反应表现的态度和做法,对孩子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传递出坚定的讯息,那就是“我会和你一起”的信号。

闺蜜的儿子斌斌是班上的体育委员,因听老师的话记录了不达标同学的名字,结果遭到这些同学的辱骂欺负。这让斌斌非常害怕,导致隔天早上,怎么说都不愿意上学。

闺蜜见此情形,并没有发火,而是坚定地对他说:“谁欺负你,妈妈给你做主,天塌下来,妈妈帮你顶着。妈妈会向学校投诉,帮你讨回公道,无论什么问题妈妈都和你一起面对。”

妈妈用行动与态度,告诉孩子“有妈妈在,谁都别想伤害你”,相当于给了孩子一针强心剂。

有了父母给的支持与底气,孩子就拥有更大安全感,也有了保护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影视剧《小舍得》中有一幕,米桃被欢欢欺负,心里满是委屈。

当她向母亲诉说时,母亲的回应竟然是:“你比她大,就应该让着她。”这让米桃非常委屈与失望。

有研究儿童受欺负行为特征学者发现,受欺负者都是被动,过分顺从,从而导致“逆来顺受”的懦弱,助长了欺负者的气焰。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怀好意的“欺负”,而这时候,父母一味让孩子去忍让,最后只会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勇敢而智慧地反击回去,告诫所有人:“我是一个不好惹的小孩。”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接儿子放学时,妈妈发现儿子头上肿了个包。一问才知道,原来儿子被班里的“小霸王”给欺负了。

妈妈顿时心疼不已,火气涌上心头,恨不得立马冲进学校,把对方暴打一顿。但她却忍住了,因为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还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后来,她第一时间打电话跟老师反映情况。

隔天,双方家长被请到学校喝茶。妈妈先是认真地告诉被欺负的儿子:“你被欺负了,妈妈一定会保护你,帮你争取公道,不要害怕。你要勇敢当着老师和大人的面,说出当天对方怎么欺负你,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你。”

孩子看着妈妈坚定的眼神,然后顿了一会,鼓起勇气,说出了被欺负的情形。说完,妈妈又严厉地对那个欺负自己儿子的“坏孩子”说:“因为你犯错,所以你爸妈需要在这里,向我和老师道歉。但我决定不原谅他们,我要惩罚他们站在教室门口,举刻有你名字的牌子道歉。”

男孩听后非常后悔,开始嚎啕大哭承认错误。

当事情结束后,妈妈又牵起孩子的手,温柔对孩子说:“以后无论谁欺负你,都不要害怕,勇敢说出来,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你看,妈妈已经帮你教训了那个坏孩子,他已经受到惩罚了。”

深圳某国际学校家长会上,张女士分享了一个震撼的教育案例:当她7岁的儿子被高年级学生抢走水壶时,她带着孩子直奔对方教室。“首先我要道歉,”她对满脸通红的儿子说,“但更要让欺负你的人知道后果。”在班主任见证下,她要求霸凌者当众朗读道歉信,并承担儿子一周的午餐费用。

这个做法看似“小题大做”,却产生了惊人的教育效果。三年后,当年被欺负的男孩已成为篮球队长,而霸凌者则因屡次违纪被劝退。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父母适度的强硬不是纵容暴力,而是传递'我的孩子值得被尊重'的明确信号。”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保护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心理学家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当孩子被欺负时,他们会非常脆弱与无助,这时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柱。

父母无条件的相信与支持,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才能鼓起勇气,走出被欺负的阴影。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不随意动手的修养,但更希望孩子拥有不被欺负的气场,而这种气场,来自父母坚定的爱与支持。只有父母硬气,孩子才有底气。因此,当孩子弱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强。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正视孩子的声音,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保护。”孩子被欺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被欺负时,身后无一人可以依靠。愿每位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庇护下,拥有向阳生长的美好未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