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讲第207期|暑假亲子游,寻找旅行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27 18:59 浏览量:25
钱江晚报版面
1
暑假是亲子游最热的时节。
凌晨4点的宝石山,挤满了等着看日出的学生和家长;大潮夜,钱塘江两岸江堤上有星星点点的灯光,是候潮人的车灯、手电筒光,其中不乏实地了解小学语文课本里钱塘江大潮真实场景的孩子和家长……
暑期旅游早已颠覆原来“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的认知,而是父母眼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佳方式。
杭州一位初二男生,对历史课本中的河南很感兴趣,于是决定要去这个夏商周时期的核心区域看看。他与妈妈一起出发了,全程8天的旅游路线,全部由男生制定,路线从开封开始,从东到西。
男生明显感觉到北宋和南宋文化之间的联系,觉得开封的灌汤包和杭州的小笼包很像,鲤鱼焙面和西湖醋鱼口感有些像。他和妈妈还看了多场沉浸式演出。“这些剧刷新了我的旅游观,旅游不是走马观花地逛吃,通过戏剧的方式演绎和评论历史,给我和儿子打开了另一个看历史的角度和方法,很棒。”妈妈王女士建议儿子,把博物馆安排进行程,这是了解一个地区历史的最好方式。
正如王女士一样,近些年,博物馆成了中小学生游学打卡的热门地。
7月19日开展的上海博物馆埃及展,20万张早鸟票早就售罄,甚至整个暑假期间的门票也全部提前售完,家长们表示,只有暑假才有空专程来上海观展,以至于东方航空还特别推出了买机票送门票的活动。
许多博物馆一到暑假,就会进行每日参观人数预警,特别是像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这样的热门场馆,很多人都是提前一周定好闹钟等着秒杀抢预定。
去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还首次针对暑假博物馆的热门情况,发布了《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应对热门场馆“一票难求”以及“黄牛”囤票、倒票等情况,并且建议各博物馆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甘肃定西:盛夏黄土高原“披”绿装
2
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开阔眼界,还在于让沉浸书斋的孩子有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现实的机会,是对书本认知的有益补充。
杭州初一男生小瞿游历山西、陕西时,在高速公路上看着车窗外许久,都没有反应过来已经深入黄土高原。因为满眼绵延的绿色,让他很疑惑身处何方。
没错,我们印象中的黄土高原风沙漫天,一眼望去全是黄土。然而现实却是,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让黄土高原重披绿色,那曾经漫天飞沙的萧瑟场景已经成为历史。
如今黄土高原的林草植被覆盖率超67%,是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的黄河泥沙量相比新中国成立时更是少了85%以上。
就在最近,一张照片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内容是一群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到陕西长武王东沟,站在普通农民家门口的沟壑边,学习黄土高原怎么变绿。
去旅游,看的就是这些,品的也是这些。
以前,说起旅游,我们更多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山、看水、看古迹,而现在,更广义的旅游概念在我们的心中滋长,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生活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尤其是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
旅游的内涵太广了。
读了书要去求证,这样才能真正地学深、学透,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只读书而不去认知,就只能是死读书了。
在旅行中,类似这样颠覆传统认知的事例很多,别说日新月异的当代,古人也往往会因此受益。北宋科学家沈括曾为了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中桃花始盛开”而求索,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为了弄清大小龙湫瀑布的起源而数次攀爬雁荡山实地勘探。
那些课本里的人文知识、传统文化,其实都来自于我们的身边、脚下和远方。
3
家长带孩子旅游,无非出于几种目的:让孩子长见识、让孩子学到知识、让孩子学习之余放松片刻。但在旅行的过程中,许多人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亲历的同学们会更有感触。
在山西双林寺著名的渡海观音像前,一位妈妈想的不是如何给女儿讲解这尊彩塑为何珍贵,塑像的形态多么优美,而是拉着孩子急急地说:“我给你拍张照。”然后又一连串地问:“你看了有什么感想?你有没有想过作文从什么角度写?”旁边的游客默默地走开,不妨碍这位着急的母亲现场教子,也有人好心地说了一句:“写作文也不着急这么一会儿吧。”
是啊,好好旅游不香吗?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缺乏阅历,以致写作文时无病呻吟,但是阅历从何而来?并不是让孩子“到此一游”便能阅历丰富,他们需要的是引导,需要的是思考,至于最后学到了什么,自有孩子的视角与观感,无需担心,最起码他们旅游之后的作文里,会有许多体会和描写。有感而发,就是旅游的意义和收获。
旅游不是考试,也不是上课,不需要那么着急、功利,它就是一项让孩子开心甚至期盼的活动,它的益处会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中慢慢体现,这才是暑假亲子游的终极目的。
视觉中国 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关于孩子学习的自我觉察
- 下一篇:暑期亲子出游,须谨记的注意事项